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元霜

    有的人用喜歡問為什麼也許是習慣問題,也有可能是他還沒有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就一直問。

    這應該是分析問題的一個基本邏輯。

    比如對一件事的處理方法是錯誤的,

    第二步就要考慮為什麼這樣做是錯誤的。

    這就是你所說的:先問是不是,然後再解釋為什麼。

    對於為什麼這個詞,不管是哪種語言用得是最多的,因為它是我們探尋這個世界的鑰匙。在煙波浩渺的詞彙中,這是好奇心開啟的大門,不光是認識已知的現在更是探知未知的將來。換句話來說,為什麼涵蓋了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廣泛的領域空間。

    從出生在這個世界,我們就不斷地問為什麼。你會發現嬰幼兒時期的為什麼特別多,因為此時對於世界我們是一片茫然,世界的一切都讓我們很好奇。於是我們開始慢慢相信每件事都是有因果的,我們總是瞭解了某件事情後,希望弄清楚為什麼,基於此我們可以累積經驗,重複成功的經驗,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聖經上關於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你們應該比較熟知了,亞當因為偷吃了禁果後受到懲罰,上帝問“你知道做錯了什麼嗎?”,陳述了亞當做的錯事,而亞當是解釋了為什麼偷吃聖果的原因。因為他希望上帝瞭解事情真相後判決,而不是僅僅針對事情本身。

    為什麼實質是為了瞭解因果關係,而因果包含以下三個級別:觀察、干預、想象。

    貓頭鷹在田間捉老鼠的時候,不是馬上行動,首先會站在樹上觀察老鼠的行蹤,瞭解什麼時候老鼠在什麼地方出沒;然後確定後便會採取嘗試性的行動,在這個階段貓頭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跑得快的老鼠怎麼抓,小個頭的老鼠怎麼抓,有遮蓋物的老鼠應該怎麼抓等等;假設在有岩石的情況下,老鼠鑽到岩石縫隙中,貓頭鷹會想是不是應該先把它引誘出來,再進行抓捕。

    第一級是觀察,處理已經觀察到的世界;

    觀察其實是積累經驗的過程

    第二級是干預,處理一個可以被觀察到的世界;

    在這個階段,嘗試某個事件後,希望知道會有什麼後果產生,實際就是做實驗的過程。

    第三級是想象(反事實),處理一個不可被觀察到的,想象的世界

    假設未發生的場景,權衡比較,就能為未來做計劃,基於這些人可以創造出新的事物。像人類五大奇蹟之一的獅身人面像、古代長城等,都是在預知的場景下,創造出來的東西。

    “為什麼”經歷以上三個級別後,世界上的事物便可以深入瞭解,也可以創造新的事物,這就是人類智慧的成果。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少問別人為什麼,多問自己憑什麼,後面可加上人貴有自知之明,是一種生活哲學。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別人幫自己是天經地義。其實,這個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沒有任何人無私的全心全意愛你,沒有人願意無條件幫助你。

    因此,無論什麼時候,什麼事情,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所以,少問別人為什麼,多問自己憑什麼……

    總的來說,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擴充套件資料:

    少問別人為什麼,多問自己憑什麼有點類似於:做事先找自己的毛病、把自己的毛病去除了你才有資格說別人。

    少問別人為什麼,多問自己憑什麼這句話釋義,第一個是少,少這裡是指次數少。做事做人都一樣,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改正。自己沒原因了,才可以挑別人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有意,尤文無情!CR7盼續約卻無人迴應,尤文到底擔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