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日升王

    老話還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我認為這個修行的意思就是除了個人與生俱來自帶的天賦以外,更多的卻是與平生的閱歷和經歷有關。

    寫作我認為也是如此,知識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開端,而這個社會的經歷才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看似漫長卻又是彈指一揮間。

    現實中不乏一些在寫作上一鳴驚人的作家大神,但往往就是成名之後的作品就讓人覺得平平無奇,這可能就是天賦異稟,卻沒有過多的閱歷導致的後繼無力的結果。

    而那些那實踐生活中,厚積薄發的徐徐漸進的作家,一路走來看似緩慢拖沓,但一步一個腳印寫出來的作品,卻要比一鳴驚人的天才,要更加持久,更受人追捧一些。

    所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再如何出彩的天才,若是沒在泥濘中摸爬滾打一番,也終究只會淪落為一箇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出彩的人讓人羨慕,但能得到尊重的往往是那些閱歷非凡的普通人。

    就比如說(雪中悍刀行)中的劍九黃和李淳罡,這個兩個角色雖然在這本書中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卻是很難讓人忘卻。

    而那些天子貴人,雖然身份拔尖,卻總是很難入人心扉。

  • 2 # 痛點歷史

    現實經驗能從自身體驗感悟出發,人的意識裡理解和體驗更為深刻,自身參與其中,強參與感加深寫作的帶入感,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如果全是自己未經歷過的難免寫的失實,虛無縹緲的意象不現實,不深刻。

  • 3 # 莫愁前路有人

    01

    好的作家和作品都會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現實經驗的幫助的。就好比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一樣,之所以我們不懂,是因為我們沒有歲月的磨鍊和一定的現實經驗,不知道何為憂何為愁;就好比吳京拍戰狼一樣,提前去進行專業的訓練,如果不去訓練那麼就沒有現實經驗,有些東西憑空想象,始終是會脫離現實,不接地氣的,只有有了一定的經驗,才會有真實的反應,才能抓住人心。

    02

    不管是作家還是畫家還是什麼什麼家,都需要去“採風”,就是去體驗生活,活得現實經驗,讓大自然賦予自己再創造的靈感,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任何虛構的作品之所以有現實意義和接地氣,就是因為和現實有離不開的關係。

    03

    打個簡單的比方,為什麼我們看有些電視的時候,會覺得很假,就是因為沒有現實經驗,同樣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不同的人來演卻有千差萬別的反應,這就是經驗和閱歷的積累。就比如說被打一拳的反應,是後退幾步倒地,還是後退幾步,身體顫抖的扶著桌子,還是原地不動,瞬間跪地不起,等等,我們看到過太多反應,可是最真實的反應就是真的去打一拳,這就是現實經驗,你只有被真的打過,才能演出真實的反應,才能讓你信服。

    04

    作家寫作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也需要去聽相關的人講真實的故事,聽的多了,總結的多了,寫出來就比較接地氣,雖然是再加工,再創造,但這些虛構的成分都是在真實的基礎之上的,是有根基的。比如趙樹理老師,為了寫出好作品,就深入農村,和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真正的農民生活,繼而寫出了《三里灣》等作品。

    05

    好的作品離不開切身的生活感受,只有真的身在其中,才能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和心酸,才能用最準確的語言勾畫出那記憶中的畫面,讓讀者在讀書的過程中,腦海中會出現無數的畫面,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好的作品。比如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福樓拜為師,有一天,他把自己的在屋裡的一些想法告訴老師。福樓拜聽後說:“我勸你不要忙於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緻地記錄下來”。於是莫泊桑意識到自己可能脫離了現實,作品沒有根基,於是就每天出去觀察、發現,從而寫成了小說《點心》,成為了世界著名作家。

    06

    很多人總是做在家裡想,為什麼自己什麼事都幹不了,就是想一件事情,然後自己把自己說服“我可能幹不了這個,這個不適合我”,如果這樣一直在家裡想,而不走出去看一看、試一試、練一練,那我們就永遠不會成功。就像寫作一樣,光想不寫,作品是不會憑空出現的,而要想寫好,就要有一定的現實經驗支撐,這樣才會被大眾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週末給客戶的祝福語、天氣變化時的問候語……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