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劍溫不勝

    在二戰時期,有兩個政權的領導是出於一種既曖昧,又敵對的狀態,這兩個政權便是德意志和蘇聯。它們兩個政權在之前其實已經簽署了一定的協議,那就是在德軍橫掃歐洲大陸的時候,蘇聯不會干預和幫助被侵略的國家。但這個看似和平的協議,在背後卻很是耐人尋味。因為在“德”的思想中,“俄”是他們最後要征服的一個敵人,而在“俄”的思想中,就讓他們先鬧騰,等差不多了再出手解決掉這個不可一世的傢伙。這兩個政權互相的算計,也互相的猜忌,但不得不說的是,如果當時“德’在橫掃歐洲的時候,“俄”出面幫助其他國家抵禦,“德”的勢力是不可能發展這麼快的。

    蘇德必有一戰

    其實就按照“德”的設想來說,他在解決掉了Continental的一些國家後,便會掉過頭來收拾“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國家對於他們的威脅是空前的,它不僅是一個新興的政權國家,而且還佔據著豐富的重工業資源,可以說是阻攔“德”繼續向前的絆腳石,所以“德”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心腹也就不足為患了。

    就相同的思考理論來說,“俄”也是想到了這樣的一步。因為就斯大林來說,他的野心和胃口是一點也不比希特勒小,大家從他的辦事風格,以及蘊含著鋼鐵之意的名字中就能看出,他絕不是一個吃口小肉就能夠飽的人,他想將自己的國家不斷的擴張,他想將自己所熱愛和喜歡的坦克開往世界的各個角落。所以正是因為這樣強勢的性格,他才知道德國需要的是什麼,他才知道自己和德國是肯定有一戰的,因為兩個在軍工方面都很是強大的國家,肯定會不甘平凡的來一場戰鬥。這就好比在一場拳賽中,兩個選手從身材、年齡、資料以及技術上都是旗鼓相當的,所以他們當中的任何一方也就沒有退賽和認輸的可能和想法,他們都想拼死一戰,他們都想征服對方。

    在德國全員去攻打蘇聯前,他們還在加緊對於英國的攻擊,但是在嘗試了很多的攻擊都無效後,這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便將自己的軍隊重新整理,將他的目標指向了曾經的“夥伴”,也就是遠在Continental東方的俄中國人身上。

    其實早在德軍突襲蘇聯的時候,俄軍就已經提出了所謂的怎麼先發制人攻擊德方的戰略計劃,可是令“蘇”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正想趁著這個空檔偷襲“德”的時候,這位昔日的老朋友便突然調轉了矛頭,用著他們的坦克朝著自己的陣營開了過來。

  • 2 # 華夏問長安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席捲了整個歐洲,狂傲的希特勒站在歐洲之巔的那一刻又把戰爭之劍指向了斯大林所領導的蘇聯。然而,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從這一刻開始他的喪鐘敲響了!

    最終,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在蘇聯的寒冬中徹底迷失,百萬蘇聯紅軍則浩浩蕩蕩一路平推,直搗納粹德國首都柏林。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何希特勒一意孤行要和強大的蘇聯對決,究竟是逼不得已,還是另有圖謀?

    一、意識形態層面的極度仇視

    首先我們要從希特勒的意識形態層面來判斷其對於蘇聯的整體認知:

    一是希特勒極端仇視共產主義蘇聯。在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共產主義的仇視,並將自己率領德國軍隊在未來的某一天征服龐大的蘇聯作為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標。從這一點來看,他的思想與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整體排斥是非常一致的。

    二是蘇聯國民是將要被奴役的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的民族主義觀念中,雅利安人種才是能夠主宰世界的優等民族,而蘇聯所代表的斯拉夫人種則是和猶太人一樣的劣等民族。優等民族奴役和統治劣等民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德國將要主宰世界當然要將蘇聯徹底的踩在腳下。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看到從希特勒的個人意識形態層面對於共產主義蘇聯有著極度仇視的心理,所以從希特勒個人而言對蘇作戰將是其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征服蘇聯將為日耳曼民族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接下來我們要把希特勒和其領導的納粹德國的整體利益聯絡起來進行綜合分析:

    一是政治層面的全球霸權爭奪。在希特勒對德國復興的整體規劃中,將由德國、義大利、日本及其他法西斯主義國家重構世界新秩序,而在這個新秩序當中不允許存在強大而完整的蘇聯。所以,蘇聯註定成為德國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必須要一腳踢開!

    二是經濟層面的物質資源爭奪。蘇聯豐富的物質資源是德國極為需求的。這裡以石油為例,德國發動二戰時的石油儲備為240萬噸,橫掃歐洲之後通過繳獲使得石油儲備不減反增,達到了1500萬噸,但是這個時候以美國為主導對整個歐洲實行了石油禁運,這就使得德國存在了一個每年500萬噸——700萬噸的石油缺口,如果不能通過控制蘇聯的高加索油田,那麼只需要兩到三年,德國在歐洲的統治便會自動崩盤。而且時間拖得越久德國的戰爭能力越弱,所以希特勒等不到征服英國便必須要回過頭來跟蘇聯掐!

    三是族群層面的生存空間爭奪。一戰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增加,數量開始快速增長。希特勒的執政理念中,人口增多則必然導致人均佔有資源和空間的減少,而為了獲取生存空間則必須要用“鮮血與利劍”去爭奪。而他的這種思想最終也成為了納粹德國的國家意志。另一邊,蘇聯擁有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如此一來,豈不是正中希特勒的下懷!

    三、蘇聯同樣將德國當成了對手

    好,前面說了德國,接下來我們蘇聯方面對德國的態度:

    一是蘇聯入侵芬蘭侵害來到德國利益。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進而將之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而芬蘭實際上是德國重要的木材供應國,現在芬蘭被蘇聯所控制實際上就是德國被蘇聯變向的“卡了脖子”。

    二是斯大林觸及了希特勒的底線。面對著巨無霸一般的蘇聯,任何一個領導者都會有一種無力感。希特勒曾經想要繞過這個強大的國家,於是在兩國談判中嘗試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陣營。但是斯大林提出的要求是瑞典中立,控制波羅的海掌握羅馬尼亞等等,其中羅馬尼亞正是德國當時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在希特勒看來必須置於德國控制之下。這樣,蘇聯就等於意圖染指德國的“禁臠”,所以希特勒徹底對蘇聯死心了。在《希特勒》傳當中曾有這樣的表述:希特勒形容“斯大林遲早會拋棄我們,投靠敵人……與俄國交戰勢在必行。”

    三是蘇芬戰爭讓希特勒看到了取勝的希望。蘇芬戰爭之前,蘇軍內部才經歷了“大清洗”,大量有經驗的作戰指揮員被“清洗”,導致蘇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動員了五十餘萬的兵力雖然最終擊敗了芬蘭,但戰爭的過程中卻遭遇挫折不少,實際的損失資料大約在蘇聯紅軍的損失約為近20萬左右。對付一個小小得到芬蘭就要付出這樣的代價,頓時讓希特勒下定決心對蘇聯出手!

    綜合前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從希特勒的個人層面,納粹德國的現實需求,以及蘇聯對德國的態度都說明:納粹德國與蘇聯是一對宿命中的對手!納粹德國一定會對蘇聯動武,但是因為時間是站在本錢更為雄厚的蘇聯一方,所以德國實在現實環境的倒逼之下,迫不得已對蘇聯提前動手!

  • 3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從一開始,希特勒和斯大林結盟,雙方就是狼狽為奸又心懷鬼胎,雙方並不互信,只是互騙而已。希特勒一開始和斯大林共同瓜分波蘭,互相幫助,就是為了防止德國攻擊法國時,蘇聯在背後開槍,造成兩線作戰,而斯大林害怕希特勒聽從張伯倫的和談,在得到捷克蘇臺德地區以後,向東,向東攻打蘇聯,再和日本夾擊,所以和希特勒結盟,把禍水引向西方,當希特勒攻擊波蘭時,英法不得不對德國宣戰,英國首相張伯倫換上了主戰的邱吉爾,而德國經過比利時,盧森堡繞過馬其諾防線,法國防線崩潰,迅速投降,在敦刻爾克,大批英法聯軍準備撒到英國,這個時候,只要德國裝甲部隊一擊,這些人就完蛋了!而希特勒有了新的想法,準備和英國議和(海軍英國是老大,德國戰勝不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英吉利海峽登陸),並且派赫斯空投英國,作為談判代表,故意放了英軍一碼,(表示和談誠意),而邱吉爾直接把赫斯當俘虜抓了,根本就不接受和談,希特勒的希望落空,不得不執行海獅計劃,最終沒有制海權,無法實現登陸,海獅計劃夭折。眼見德軍都到了西線,斯大林有了想法,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入侵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是德國的盟友,而且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希特勒重灌部隊的命脈,而德國眼見海峽無法登陸,陸軍在西線也沒有用,迅速調兵東線,突破蘇軍防線,所以即使德國不攻擊蘇聯,蘇聯仍然會打擊德國,兩者必有一戰,只不過日本沒有和德國夾擊蘇聯,反而發動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了戰爭,導致德國最後還是兩線作戰,失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 4 # 我有觀點

    德國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一方,進攻蘇聯談不上逼不得已,這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在整個二戰期間,雖然德國與蘇聯關係時有緩和,但是兩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對敵對國家,一旦時機成熟,雙方必有一戰。

    他非常看不上佔據著廣闊東歐平原的斯拉夫民族,認為他們是低劣的民族,不配佔有那麼廣大富饒的土地,那塊土地必須歸到日耳曼民族的統治之下。

    所以,奪取蘇聯西部地區,為德國取得生產空間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另一方面,希特勒對於一戰時德國的戰敗耿耿於懷,他認為正是因為德國的布林什維克分子在背後搗亂,發動了起義,從背後捅了德國一刀才導致了德國的最終戰敗。

    蘇聯建立以後,利用共產國際積極對外輸出革命,支援各國共產黨發動革命,力圖建立蘇聯勢力範圍,這引起了希特勒的極大反感。

    因此,希特勒對於布林什維克蘇聯極度仇視,他發誓要消滅布林什維克主義,他曾經公開說過:“消滅布林什維克是我真正偉大的歷史使命!”

    所以,只要希特勒德國存在,進攻蘇聯不可避免。

    蘇德攜手侵略

    二戰爆發前,面對德國的崛起,英法等歐洲強國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一直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採取縱容的態度。

    英法之所以默許德國的崛起與擴張,目的就是希望將德國侵略的禍水引向他們敵視的蘇聯。多年以來,希特勒利用一切機會向英法兜售他的反蘇思想,騙取了英法領導人的信任。

    對於德國的崛起,蘇聯十分警覺,一直試圖聯合英法共同遏制德國的擴張,但是英法的想法卻是幻想德國將侵略目標轉向蘇聯,對於蘇聯合作對付德國的倡議不予理睬。

    蘇聯無奈,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轉而與德國緩和矛盾,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一個蘇德瓜分東歐勢力範圍的協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迅速跟進,大批軍隊開進波蘭,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接著,蘇聯趁德軍西進、英法無暇東顧之際,發動了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後強迫羅馬尼亞把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給蘇聯。

    通過一些列的侵略行動,蘇聯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將蘇聯邊境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增加了蘇聯的戰略縱深。

    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向西歐擴張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積極為將來的蘇德戰爭做準備。

    可以說,在二戰爆發的初期,對外侵略的國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德國,一個是蘇聯,兩國都通過戰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蘇德開戰

    蘇德的緩和是暫時的,雙方的矛盾從根本上不可調和,一旦希特勒在西方抽出手,他便會回頭對付蘇聯。

    隨後,德國發起了準備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由於英國的頑強抵抗,海獅計劃最終破產。

    希特勒認為英國退守英倫三島,已經沒有能力在大陸上威脅德國,面對英吉利海峽,德國也無法實現對英國的佔領,此時,德國強大的陸軍無用武之地。德國戰略資源不足,長期消耗會對德國不利。

    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東方,他認為解決掉蘇聯不僅能消除來自東方的威脅,而且還能獲得德國急需的戰爭資源。他對蘇聯的軍力、國力以及民族抵抗意志都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德軍可以在半年內結束對蘇戰爭,然後再回頭收拾英國,最終稱霸歐洲。

    1940年下半年,希特勒命令總參謀部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此刻的蘇聯也沒有閒著,斯大林的野心並不比希特勒小。他的算盤是想趁德國與英法兩敗俱傷之際進攻西歐,稱霸歐洲。但是隨著法國的迅速潰敗,蘇聯這個幻想破滅了。

    蘇聯趁德國在西歐大打出手之際,大力加強了西部邊防軍力,部署了數百萬士兵及大量武器裝備。

    只可惜,後來這個計劃因準備不足被推遲了,不然歷史將改寫。

    回頭再說巴巴羅薩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軍最初預定的攻擊時間是1941年5月初。

    但是希特勒不爭氣的盟友墨索里尼在巴爾幹半島搞不定希臘,撞得鼻青臉腫。

    希特勒不得不首先派兵幫助他平庸的盟友擺平巴爾幹半島,這使得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時間被推遲了一個多月。

    1941年6月22日,德國及其盟國的550萬大軍,5000架飛機,3000多輛坦克同時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的1800公里正面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蘇德戰爭爆發。

  • 5 # 老袁侃歷史

    二戰中,德國與英國的戰爭正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突然下令放棄進攻英國,轉而大舉入侵蘇聯,希特勒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是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

    德國作為一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也沒有廣闊的國土,戰爭潛力受到極大限制。而蘇聯國土面積遼闊,除了擁有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外,蘇聯的工業基礎也是十分雄厚的,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能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旦佔領蘇聯,德國的戰爭潛力就會急劇膨脹,更能經受戰爭的巨大消耗。

    二是英國無法短時間屈服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軍僅用1個月時間就佔領法國。但是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抵抗德國達1年之久,德軍對英國發動的空襲和潛艇戰均沒有達到預期,德國遭到了二戰以來的首次失敗。而德國經過兩年的戰爭,雖然擊敗了法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但本身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德國海軍實力遠遠弱於英國,無法封鎖海面,截斷英國獲取殖民地資源,英國戰爭潛力依然巨大,短時間打敗英國根本不可能。

    此時作為中立國的美國,更是讓英國獲取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更增加英國抵抗德國的底氣。希特勒也看到蘇聯在加緊備戰,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聯。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1940年夏,希特勒就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三是蘇聯大清洗導致大批軍事將領被殺,蘇軍元氣大傷

    德國利用蘇聯的大清洗誘使斯大林處決了一大批高階將領。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軍的軍官階層,蘇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將領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大清洗讓蘇軍元氣大傷,導致蘇德開戰1年半的時間裡,蘇軍就損失了1100萬人,大片領土淪陷。

    四是德國軍事實力強於蘇聯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能夠大量製造坦克、大炮、軍用車輛,軍隊普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虎式豹式坦克,而且軍事理論超前,縱深作戰、閃電戰、大規模裝甲叢集作戰讓德軍如虎添翼。德國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佔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附屬國。而蘇聯,不僅軍事工業落後於德國,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所以希特勒才會發出了“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

  • 6 # 狼君歷史

    第一點,兩國之間思想的碰撞

    蘇德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希特勒掌權之後,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從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看,兩國之間就是敵人。希特勒本身就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剿滅蘇維埃政權是他執政的一大目標。希特勒曾公開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林什維克算賬!”

    第二點,蘇聯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英國的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提出的著名的陸權論:“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東歐的範圍,就是當時蘇聯控制的範圍。從白俄羅斯烏克蘭一線以東,這塊在希特勒眼裡戰略價值極高的土地,他必然是勢在必得。

    第三點,進攻蘇聯條件的成熟

    1934年到1938年,歷時五年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社會遭到嚴重破壞。而蘇聯紅軍也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大批優秀的技術骨幹和各級軍事指揮官遇害,是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正處於蘇聯紅軍最為虛弱的時候,根本無力應對外敵。

    第四點,英國實力強大,又有天塹屏障

    希特勒原本的計劃是先西后東,完全解決西線作戰後,在向東線的蘇聯發起進攻。可是當德國面臨最後一個對手時,橫在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卻成了納粹軍隊無法逾越的天塹。奈何德國自家的海軍,和當時的英國比,實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面對海峽對面的英國,德國的機械化陸軍只能望洋興嘆。

    第五點,蘇聯備戰,時不我待

    1939年,蘇聯剛剛從大清洗的恐怖中迎來Sunny,德國納粹正在希特勒的指揮下,在西歐打得不亦樂乎。就在德國忙於西線戰爭的同時,蘇聯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建立防線,謀劃對德國的防禦與進攻。剛剛被“大清洗”過,損失嚴重的蘇聯紅軍,也開始重回正軌,積極擴軍備戰,擴軍的速度令人恐懼。

    在1941年6月才進攻蘇聯,其實在狼君看來已經晚了,此時的蘇聯已經結束內亂兩年多了,國內秩序已經恢復正常。倘若德國在進攻波蘭之時,直接進攻蘇聯,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那時的蘇聯可能真的不堪一擊。而一心禍水東引的英法,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也不會給德國找麻煩。但假設是假設,歷史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二戰時期希特勒進攻蘇聯根本談不上逼不得已。很多人講二戰時期德國發動戰爭之後就停不下腳步,所以必須要進攻蘇聯。在我看來這個理由乾過於牽強。二戰時期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原因有三。第一,希特勒看不起蘇聯的軍隊戰鬥力。第二,希特勒厭惡斯拉夫人,厭惡蘇聯的顏色革命。第三,希特勒不允許德國停下戰爭的腳步。

    最後就是希特勒不允許德國停下戰爭腳步這方面。德國自從和蘇聯瓜分波蘭之後,立刻就調轉槍口回到西歐發展擴張勢力。從西歐開始德國百戰百勝,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扛得住德國的裝甲戰車。就連號稱歐洲第一路軍強國的法國都很快被德國攻破。所以德國從上到下都有著一股捨我其誰的氣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除了英國靠著大海得以自保之外,其他國家都在德國的鐵蹄下瑟瑟發抖。而德國在空襲英國失敗後,空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次空襲英國。而海戰德國又根本不是英國對手。所以德國需要一個空檔期補充戰機。而在這個時期希特勒不允許德國閒著。所以第二戰場開闢對蘇聯作戰就提上了日程。

  • 8 # 大人吃飯了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進攻蘇聯是希特勒征服世界的一項步驟而已,並不是所謂的逼不得已,但是也可以這麼說。首先,德蘇瓜分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中國人征服了歐洲,就差一個英倫三島懸在海外,但是對整個第三帝國來說根本不受影響。就在這個時候讓人想象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德軍突然開始閃擊蘇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明確表示蘇聯是必須要征服的,德國對蘇聯宣戰是遲早的事,不如直接了當完事兒。其次就是蘇聯一直想要攻打德國,只不過是被德國先下手為強罷了。蘇聯的《大雷雨計劃》就是典型的例子,裡頭計劃明確表示,在德軍陷入西歐作戰時,趁勢偷襲德軍後方,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法軍居然敗得這麼快,人家還以為德軍會陷入馬奇諾防線無法自拔呢。還有就是德軍高層已經注意到蘇聯要將進攻德國,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時候,雙方為了保持誠信,在蘇德邊境埋下了大量的地雷,數量無法想象。但是德國情報部門顯示,蘇聯已經開始祕密的拆地雷了,這直接就將表示蘇聯將進攻德國。所以德國不如先下手為強,讓蘇聯損失慘重。

    重要一點就是蘇聯的資源,讓德國垂涎已久,而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德國將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拿下的話,德軍再也不用擔心石油的問題,德軍雖然把整個歐洲都拿下,但是歐洲實在是太小了,戰略縱深又差,德軍如果想要征服世界,必須先征服蘇聯。

  • 9 # 腦洞趣味歷史

    希特勒打蘇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德國比英國和蘇聯弱太多。

    觀察德國的打法,都帶著很強的賭博性質,比如“閃擊”法國、“海獅行動”、“不列顛空戰”、“巴巴羅薩計劃”等等二戰中德國發動的著名軍事行動。

    作為一戰的戰敗方,德國面臨著鉅額的賠款,加上1929年德國受到美國華爾街經濟危機的衝擊,他本國的經濟基本處於半癱瘓狀態。

    1、資源需求

    希特勒上臺後,只是緩解了國內的矛盾,並沒有根治德國的社會危機,在綜合實力方面,此時的德國比起英法、蘇聯都遠遠不如。

    希特勒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提到了德國要發展,就必須向東搶奪“生存空間”。

    【因為俄國擁有高產的無比可能性和礦藏,向這一方向擴張可使德國變成擁有富足的獨立的農業基礎和原料基礎的帝國】。

    對於希特勒來說,只要打下蘇聯,他就可以解除德國東邊的政治危機,從而打通和盟友日本合擊亞洲的道路。

    蘇聯當時經過斯大林的改造,已經成為工業生產力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大工業生產國,加上蘇聯龐大的人口、土地和資源,可以完美的支撐起德國民生和軍事方面對資源的需求。

    其中,對於希特勒來講德國最缺的石油和糧食資源,正是蘇聯的主要商品,這就使得蘇聯在希特勒的戰略部署中,是志在必得的區域。

    2、德國海獅行動的失敗,迫使他轉變攻勢

    在德國的計劃中,先是通過海獅行動平定英國,其後再用巴巴羅薩計劃擊敗蘇聯,如此他便可將整個歐洲納入統治範圍。

    但他萬萬沒想到,不列顛空戰當中,德國竟然失敗了。

    而這次失敗,打亂了德國的佈局,他不想和緩過氣來的英國再硬碰硬。

    因為德國這個時候已經制定了入侵蘇聯的計劃,如果德國兩線作戰,德國的工業是很難支撐起來的。

    希特勒的心很大,他想集中優勢兵力滅掉蘇聯,再回過頭打被打殘的英國,只是沒想到,他卻在蘇聯陷入了持久戰。

    最終,希特勒在蘇聯戰場失去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

  • 10 # 軍博大資料

    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土地和資源

    蘇聯具有廣袤的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棉花、鐵礦、有色金屬、煤炭以及石油,而這也是德國所缺乏的。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

    德國一直渴望得到的羅馬尼亞大油田

    意識形態

    德國和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的差距,兩國之間一直抱有敵意。希特勒一直都非常仇視共產主義,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也是公開打壓。德國還公佈納粹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中國人民居住。

    英國

    雖然英國已經退守本土,而且由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導致重武器基本都已遺棄,陸軍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但憑藉海軍和空軍的優勢以及英吉利海峽,一直沒有向德國屈服,而一直拖下去對德國更加不利。希特勒認為英國不屈服的原因,就是把希望寄託在了美蘇身上,認為只要征服蘇聯,英國必將投降。

    雖然被德軍轟炸的滿目瘡痍,但英國沒有屈服

    其他

    蘇聯的擴張野心是德國所不能容忍的。在德國入侵波蘭時,蘇聯就曾出兵,並從德國嘴中分走了一杯羹,侵佔了大片波蘭領土,隨後又入侵芬蘭。這些在希特勒看來是不能忍的,希特勒認為即便德國現在不進攻蘇聯,早晚蘇聯也會向德國開戰,不如先發制人。

  • 11 # 逝去的歷史歲月

    希特勒為什麼進攻要進攻蘇聯,我認為有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二者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希特勒個人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

    希特勒在建立納粹黨和成為德國總理之前,曾經因為計劃推翻巴伐利亞州的政變失敗而有過幾年的牢獄生活。在獄中他完成了一本25萬字的自傳《我的奮鬥》,後來成為納粹黨的精神讀物。

    戰爭的持續進行,使得德國隊原料的需求猛增

    希特勒在發動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已經迫使法國投降,在歐洲大陸失去強勁對手的同時。卻因此陷入了和英國的戰爭中,首先是難以取得制空權的“不列顛空戰”,和後續的無限制潛艇戰。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使得德國對於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多

    像:石油 、橡膠、鋅、銅、石棉、鉛 、黃麻和鴿等 ,這些原材料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重要作用。圖為蘇聯的高加索油田

    這是對一戰失敗的復仇和意識形態的對立

    德中國人在一戰的慘敗,《凡爾賽和約》的嚴苛限制使得德中國人必定會進行復仇。希特勒參加過一戰,深刻的明白這一切帶給德國的“恥辱”。所以其在執政後,擴軍備戰。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威脅。希特勒採用“閃電戰”的戰術,只用了40天就迫使法國投降。達到了德皇威廉二世所沒有完成了目標。德國的復仇戰車便理所當然的向蘇聯駛去。

    除此之外,希特勒也有試探蘇聯軍事實力的目的。蘇聯這個國家比較神祕,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對蘇聯的坦克和飛機的數量沒有具體的瞭解,因此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只能以猜測和推斷。同時,希特勒對於德國戰時能夠組建的陸軍師個數的資料,就如同一張白紙。

    但聰明的希特勒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對照:那就是1939年的蘇芬戰爭,在這場力量對比中,蘇軍的軍事素養和武器裝備卻是表現得異常差勁。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而且蘇軍的武器裝備和德軍相比簡直不是一個檔次上的。還要重要的一點,斯大林的大清洗,是的蘇聯軍隊中的高階軍事將領嚴重匱乏,蘇軍的軍隊指揮能力是很差的。因此,德軍制定的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最終開始了入侵蘇聯。可是希特勒錯誤的估計了蘇聯的軍事實力,莫斯科的寒冬也給了德軍致命一擊。

  • 12 # 玄坤文史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然對波蘭發動的襲擊,半個月後,蘇聯紅軍入侵波蘭。不久之後腹背受敵的波蘭軍隊宣佈投降。波蘭軍隊投降後,蘇德雙方簽訂了邊界友好條約,將波蘭徹底瓜分了。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了,希特勒征服法國後,並沒有選擇登陸英國,而是突然對蘇聯發動了進攻,這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嗎?

    如果希特勒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那麼在德軍征服英國之後,他遲早也會掉轉頭來對付蘇聯。另外,希特勒也隱約感覺到了來自蘇聯的威脅。在希特勒擊潰了法國之後,英法聯軍退縮到了英國,丘吉爾就在不斷的尋找新的盟友,除了遠隔大洋的美國以外,他一直想要拉攏的物件便是蘇聯,因為丘吉爾非常明白,對蘇聯而言,德國的崛起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前面說到德國的海軍,無法實現對英國的登陸作戰。所以,德軍攻佔了法國之後,對英國的進攻主要是以空軍襲擊,潛艇封鎖為主,想要一步步的困死英國,逼英國就範,但是執行空襲任務和封鎖任務,甚至調動陸地上的裝甲戰車,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德國不像英國,法國在海外擁有龐大的殖民地。

    1949年6月,蘇聯對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讓羅馬尼亞在24小時內歸還比薩拉比亞。另外,蘇聯要求羅馬尼亞將北布科維納割讓給蘇聯作為補償。24小時後,蘇軍入侵了羅馬里亞。希特勒得知訊息後,火冒三丈,因為蘇聯軍隊已經逼近了羅馬尼亞油田。德軍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其他的替代油田,這等於直接切斷了德軍的石油供給來源,這讓希特勒感到更加的不安了,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德國對英國的空襲和封鎖計劃。

  • 13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迫不得已?差不多吧!說實在的,希特勒打心眼裡就沒有打算和英國這茬掰手腕。因為在希特勒的眼裡拿下英國,對德國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不說,還順帶著給別人做了嫁衣。

    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傻子才不會去幹,何況是希特勒!

    丹麥象徵性的一天就碾壓了過去,而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邊,抽菸吃瓜的法國,吹噓自己歐洲最強陸軍,撐的時間是久了一點,也就三十九天。

    而英國駐守西歐大陸的軍隊,和潰敗的法國軍隊,來了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那敗的叫個稀里嘩啦,啥都不要,大到坦克,小到重機槍,能扔的全扔了,四十萬人玩命的往甲板上爬,保命成了第一要務。

    丘吉爾那是把英國能開動的船全丟出去拉人,恨不得小舢板也丟到海里,拉幾個人過來。

    這要是希特勒在後邊再加把火,您別說撤退了,全得丟到大海里喂鯊魚去了。

    一時之間,德國一傢伙就竄到了實力巔峰,畢竟打了這麼多國家,愣是未嘗一敗,連希特勒自己都不相信。

    要不然,打敦刻爾克的時候,希特勒為嘛要遲疑呢?

    所以打敗法國之後,您別說德國了,希特勒自己都有點懵圈。因為接下來他要面對一個選擇,是繼續去揍那個擱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還是去西伯利亞高原上找蘇聯的麻煩。

    別介啊!您先聽俺給大傢伙解釋一下。

    早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他自己就說過:“德國要想實現健全的領土政策,就必須在歐洲的這嘎達獲得足夠多的土地。”

    而且在以後希特勒的演講中,這樣的描述還是有很多的。英國?那就是個島!

    所以希特勒很早之前就有打算,只是被一時之間的巨大勝利弄的有點找不到北。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那不德國還出了個海獅計劃?”

    拉倒吧,那就是放出了個煙霧彈,就是來嚇唬嚇唬英國的,希特勒的本意壓根就不是為了和英國全面開戰。

    希特勒的根本目的,就是拉攏英國,別忘了英國在丘吉爾之前可一直信奉綏靖政策,結果衝出個抽雪茄煙喝紅酒的丘吉爾,這個性格強硬的傢伙,讓希特勒可吃了不少的苦頭。

    但在希特勒眼裡,只要給丘吉爾足夠的壓力,英國會回到正軌上的,顯然他看錯了。

    說道這裡,估計小夥伴要問了:“這要是幹掉英國,會便宜那個國家?”

    這還用說——美國!要知道二戰結束了,美國用了很多小手段,才從英國手裡拿到了一系列的霸權。

    不然也不會出現,現在這個強勢的美國,所以德國攻擊英國,美國會壓縮這一程序。

    而英國對於德國來說,一點價值都沒有。這說的好聽一點就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打下來你還得用兵力去防守,這地還沒啥資源,有石油還是有橡膠?

    一進一出這不划算,虧本的買賣能幹嗎?不能夠啊!那不成缺心眼子了嗎?

    所以英國和德國之間發生了戰爭,雙方都沒有好處。

    而且您沒有發現嗎?希特勒的德國軍隊,海軍這就是一塊短板,他的潛艇再好,也不可能大規模的把部隊給運過去。

    德國就算還是勝利了,付出的代價將是慘痛的。

    所以他才發展陸軍和空軍,根本原因,他還是想要一統整個歐洲,讓德國有一個龐大的戰略空間。

    如果拿下蘇聯,不僅有石油,還有各種礦物資源。要知道現在的俄羅斯為什麼在美國帶領的小弟打擊下,還那麼嘴硬,根本原因他們可以通過石油換到很多的錢。

    而且拿下蘇聯,就算遭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他希特勒還能利用廣遨的西伯利亞高原來進行緩衝。

    還有一點蘇聯他也不是吃素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他也明白,他能眼睜睜的瞅著你德國崛起?他不干預一下,這都不可能。

    畢竟歷史上俄羅斯人就有攪和歐洲的習慣。

    所以當希特勒打英國的時候,蘇聯不再背後捅一刀子,這都過意不去。

    而打蘇聯就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希特勒只要在海岸線上建立一些堡壘,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牽扯住英國的肆意妄為。

    英國打德國,而且是進行登陸作戰,丘吉爾可沒這麼笨!希特勒根本就看不起英國敢這麼幹。

    當然有美國的參與這不算!

    所以在希特勒的眼裡,拿下蘇聯,整個歐洲就盡在掌控之中,英國?小島而已!徐徐圖之!

    再有一點,請大傢伙記住了,能夠長時間稱霸世界的往往都是陸地國家,海島?還是算了吧!

    英國也就這一家而已,而且時間並不長!

  • 14 # 西餐劉顯琨

    首先要明確一點,蘇德之間必有一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1.蘇聯國土面積很大,但是多為廣闊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所以從古至今,俄國就只能不斷的擴張領土,來使得自己的戰略縱深更大,保護本土的安全,而且足夠的縱深可以換取更多的反應時間。

    而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也很快反應過來,分了一杯羹,這在希特勒眼中,等於是劣等種族竊取了偉大日耳曼人的成果。這是不可忍受的。

    4.而蘇聯經歷諾門坎戰役後,對遠東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加強了守備力量。這就讓蘇聯西線的力量空虛。平原地形更利於閃電戰,希特勒感覺非常有信心複製之前閃擊法國的戰役,一鼓作氣,直接擊垮蘇聯的信心。

    5.再有就是德國國內經濟此時已經十分依賴對外戰爭了!龐大的經濟體系活了起來,但是都完全依賴軍工,戰爭帶來的消耗擴大內需。德國的對外戰爭不能停下來,否則國內經濟將會陷入比一戰後還大的經濟危機。

  • 15 # 孤獨的村夫

    進攻蘇聯是迫不得已,為什麼納粹(法西斯)德國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入侵蘇聯?

    從一定的程度來說,法西斯德國的入侵蘇聯,確實是不得已的。因為蘇聯的斯大林和民族社會主義日耳曼工人黨(納粹)黨魁希特勒一樣,是一個醉心於侵略擴張的獨裁者。如果不是國際輿論的譴責和西方向蘇聯施加的強大壓力,斯大林甚至是想把沙皇時期羅剎(就是俄羅斯)佔據的波蘭部分重新收入囊中。我們大家看一看當時我們中國的外蒙古和唐努烏梁海,在蘇聯的斯大林時代所落到的結局,就會明白斯大林的野心和慾望到底有多大了。至於我們的黑瞎子島,那就更不要說了。但是蘇聯畢竟是處於強敵環伺的險惡的國際環境之中,對於大規模的侵略擴張來說,它只能是有這個賊心而無這個賊膽。

    雖然在後來,隨著蘇聯和德國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鯨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從芬蘭和羅馬尼亞手中搶走了大片領土的強盜行為,讓法西斯德國感到了如芒在背。法西斯德國認為,如果不早日向蘇聯先下手為強,那麼有朝一日蘇聯就會向德國的背後捅刀!而法西斯德國,本來也就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進攻”就成為了它終生追求的目的。不要說它的東鄰蘇聯本身也是一個黷武成性的國家,哪怕蘇聯是一個溫柔的國家呢,它也是一樣的避免不了法西斯德國向它伸出的魔爪。因此,法西斯德國的進攻蘇聯,雖然也是含有逼不得已的因素。但是總的來說,法西斯德國的進攻蘇聯,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而正是由於法西斯德國的倒行逆施,它才會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憤怒,並最終被以蘇聯為首的反法西斯德國勢力所滅亡。

  • 16 # 歷史評說

    二戰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為什麼德中國人在沒有擺平英國的情況下,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進攻,這不意味著德國將面臨希特勒深惡痛絕的兩線作戰嗎?

    其實我認為德國和蘇聯遲早會開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柏林的小鬍子根本看不上莫斯科的大鬍子。希特勒是個瘋狂的反共產主義者,希特勒上臺之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的擴張之旅都是打著遏制共產主義的旗號進行的,這也是英法等國縱容德國的一大原因。

    他們試圖讓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碰撞,達到他們禍水東引的目的。當然,不僅如此,蘇聯也是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在這一點上,蘇德兩國也有極深的矛盾,所以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

    當希特勒提出要進攻蘇聯的時候,包括古德里安等一系列軍官都表示不理解。很顯然,英國沒有打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不是個好時機。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古德里安明確的記載,希特勒向他表示他打不下英國。

    事實確實如此,德國的海軍力量不能和英國的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在軍艦以及人員上比起英國海軍來都有差距。畢竟海軍不是陸軍,幾年就能訓練起來,所謂百年海軍,就是說海軍培養不容易。

    既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英國投降,同樣英國也沒有能力反攻大陸,那麼希特勒就把目標轉向了他生命中的宿敵蘇聯。希特勒固執的認為打敗法國並不夠,要想成為歐洲唯一的主人,那麼東方的巨無霸必須得臣服。獨霸歐洲之後,德國才有可能和美國一較高下,成為世界真正的霸主。

    還有一點,那就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在世界的東方,一旦德國攻打蘇聯西部,日本同時向蘇聯的東部進軍,兩大盟友同時發力,不難打敗蘇聯。

    而且希特勒認為蘇聯早打比晚打好,因為在那個時候,蘇聯經歷了大清洗,紅軍最優秀的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已經被清理,許多優秀的將領都被東方的大鬍子斯大林洗刷刷了,整個蘇聯紅軍的中高階軍官絕大多數都被斯大林贈送了地獄單程觀光票,再也沒有回來。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並沒有什麼迫不得已的因素,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要制霸歐洲,蘇聯就必須拿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毛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