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女的年華之喻
我們說一位少女正值妙齡,常常會說“豆蔻年華”,而這裡的豆蔻就是指代年華的美好。
在杜牧之前並沒有“豆蔻”形容少女的先河,辭書解釋豆蔻為:
1、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種子香氣頗烈,可入中藥。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種。也專指稱白豆蔻的乾燥成熟種子,可用為芳香劑、芳香興奮劑、驅風劑、調味品等。也作荳蔻。
2、豆蔻在初夏開花,花未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俗稱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徵。典出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又後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也作荳蔻。
書上解釋的豆蔻與少女的聯絡並不多,只是提到了杜牧的詩,但是為什麼杜牧會用豆蔻去形容青春少女呢?辭源並沒有解釋,少女年華之喻也是模糊不清。
辭源裡解釋說,豆蔻也分很多種,“其中紅豆蔻生於南海諸谷中,南人取其花尚未大開者,名含胎花,言如懷妊之身。詩人或以喻未嫁之女,言其少而美。”
不論是辭源還是別的記載,都論述出一個問題走向,那就是在杜牧《贈別》詩後,就開啟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華的意象先河。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裡提及的豆蔻,是開於初春這時,正好喻指妙齡女子的芳華之歲。作品描繪的是一位正值韶華的青春歌姬,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綻放在春二月的枝頭。
娉娉嫋嫋的身姿,豆蔻年華的美好,使得詩意的想象瞬間炸開,一股青春氣息迎面而來。“十三餘”的年歲與“二月初”相對而喻,表明青春韶華的來臨,人生已經展開了富麗的畫卷。
自杜牧之後,“豆蔻”之喻就被廣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聯想起他的“豆蔻梢頭二月初。”甚至在姜夔在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寫下了《揚州慢》,“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杜牧
姜夔一句“縱豆蔻詞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借用杜牧詩意,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後來又有南宋李呂《鷓鴣天》: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陸游《園中作》:雨漬丁香結,春生豆蔻梢;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豆蔻芳溫啟瓠犀,傷心前度語重提;清代納蘭性德《湯泉應制》:地接蓬萊通御氣,波翻豆蔻散朝涼。
這些詩歌的創作,都表示了後來的詩人是認同豆蔻這個意象比喻的,而“豆蔻梢頭”更是被詩人們經常引用。
宋代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裡有一句: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這裡的“豆蔻”就是指的年齡少女,與“豆蔻”最初形容女子年華似錦的詩句一脈相承。
他感慨的是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往日同自己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雖然是一首回憶之作,但是與少女“豆蔻年華”之事依然歷歷在目。
用“豆蔻”為意象,描寫少女,形容她年華正好的開山之人是杜牧,而後代詩人在此意象上繼續昇華,使得豆蔻的意象不僅僅囿於少女與青春。
二、相思之情的另外一種意象
如果說起表示相思連理意義的事物,或者意象,大家想到的肯定不是豆蔻,一定是紅豆,特別是王維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從題目到內容,把紅豆的意義直白的呈現出來。
那麼豆蔻表示相思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桂海虞衡志》記載: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託興為比目、連理。
在中國古代,比目魚就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連理枝也因為兩個枝條相連被譽為夫妻恩愛,同心同德。
作為一個詩意意象的存在,豆蔻的相思之意並沒有喻指少女來得更多。
我們現在所說的“豆蔻年華” 就是從詩句裡演化而來,古代詩詞的魅力,就在於把握事物的意象,從而演化出無盡的想象。
一、少女的年華之喻
我們說一位少女正值妙齡,常常會說“豆蔻年華”,而這裡的豆蔻就是指代年華的美好。
在杜牧之前並沒有“豆蔻”形容少女的先河,辭書解釋豆蔻為:
1、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種子香氣頗烈,可入中藥。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種。也專指稱白豆蔻的乾燥成熟種子,可用為芳香劑、芳香興奮劑、驅風劑、調味品等。也作荳蔻。
2、豆蔻在初夏開花,花未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俗稱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徵。典出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又後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也作荳蔻。
書上解釋的豆蔻與少女的聯絡並不多,只是提到了杜牧的詩,但是為什麼杜牧會用豆蔻去形容青春少女呢?辭源並沒有解釋,少女年華之喻也是模糊不清。
辭源裡解釋說,豆蔻也分很多種,“其中紅豆蔻生於南海諸谷中,南人取其花尚未大開者,名含胎花,言如懷妊之身。詩人或以喻未嫁之女,言其少而美。”
不論是辭源還是別的記載,都論述出一個問題走向,那就是在杜牧《贈別》詩後,就開啟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華的意象先河。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裡提及的豆蔻,是開於初春這時,正好喻指妙齡女子的芳華之歲。作品描繪的是一位正值韶華的青春歌姬,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綻放在春二月的枝頭。
娉娉嫋嫋的身姿,豆蔻年華的美好,使得詩意的想象瞬間炸開,一股青春氣息迎面而來。“十三餘”的年歲與“二月初”相對而喻,表明青春韶華的來臨,人生已經展開了富麗的畫卷。
自杜牧之後,“豆蔻”之喻就被廣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聯想起他的“豆蔻梢頭二月初。”甚至在姜夔在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寫下了《揚州慢》,“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杜牧
姜夔一句“縱豆蔻詞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借用杜牧詩意,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後來又有南宋李呂《鷓鴣天》: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陸游《園中作》:雨漬丁香結,春生豆蔻梢;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豆蔻芳溫啟瓠犀,傷心前度語重提;清代納蘭性德《湯泉應制》:地接蓬萊通御氣,波翻豆蔻散朝涼。
這些詩歌的創作,都表示了後來的詩人是認同豆蔻這個意象比喻的,而“豆蔻梢頭”更是被詩人們經常引用。
宋代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裡有一句: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這裡的“豆蔻”就是指的年齡少女,與“豆蔻”最初形容女子年華似錦的詩句一脈相承。
他感慨的是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往日同自己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雖然是一首回憶之作,但是與少女“豆蔻年華”之事依然歷歷在目。
用“豆蔻”為意象,描寫少女,形容她年華正好的開山之人是杜牧,而後代詩人在此意象上繼續昇華,使得豆蔻的意象不僅僅囿於少女與青春。
二、相思之情的另外一種意象
如果說起表示相思連理意義的事物,或者意象,大家想到的肯定不是豆蔻,一定是紅豆,特別是王維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從題目到內容,把紅豆的意義直白的呈現出來。
那麼豆蔻表示相思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桂海虞衡志》記載: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託興為比目、連理。
在中國古代,比目魚就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連理枝也因為兩個枝條相連被譽為夫妻恩愛,同心同德。
作為一個詩意意象的存在,豆蔻的相思之意並沒有喻指少女來得更多。
我們現在所說的“豆蔻年華” 就是從詩句裡演化而來,古代詩詞的魅力,就在於把握事物的意象,從而演化出無盡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