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興趣

    德字寫法有以下幾種:

    1、甲骨文。

    2、金文,篆書,隸書。

    3、楷書,行書,草書和標準宋體。

    擴充套件資料:

    我們從當代印刷體、電腦體中一眼看出,“德”字的“心”上面有一橫,似乎沒什麼爭議的。但是,我們在字帖裡或觀賞書法作品的時候,所看到的“德”字卻基本都是沒有橫的。

    “德”字的寫法,字中少一橫或多一橫,其原因並不簡單,它反映了這個字在中國文字書寫史中的演變過程。除甲骨文較難搜尋外,“德”字最早的寫法,見於周代的青銅器《麥彝》,“雙人旁”的半邊,只寫個“四”字,上無“十”下無“一”無“心”。

    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其寫法已與後代的寫法相近,但“德”字中間無一橫。這種寫法從先秦至漢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簡、帛書以及漢隸、魏碑中,“德”字中間無一橫的寫法都一貫未變。

    唐高祖李淵曾寫過一篇《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間即無一橫。此碑文拓片現收入《中國書法史國錄》中。從歷代經典書法碑帖中發現,楷書偶有橫畫(比如顏真卿等),行書幾乎見不到有橫。

    可見,“德”字中間多寫一橫,在唐中期始見。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冰,學秦小篆變勢變體,在他書寫的篆書《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間添寫了一橫。這是“德”字有一橫的始見。李陽冰這個“小動作”,可視作“始作俑者”,不久書法家史惟則在《薦福寺碑》中,

    “德”字也加了一橫。於是,中唐時期,篆書中出現了 “德”字加了一橫的寫法,只是書法中出現標新的異體,在典章文獻中並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誌碑》,字型為楷書,寫“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無一橫,可認為這是唐代通行文字書寫的範例。

    可見,“德”字的這一寫法,從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舊例未變,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佐證。明代官方《永樂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無一橫,又如宣德年間官方鑄造的寫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無一橫。

    再如明南京城牆數百塊磚文上,及府縣官員及窯工姓名,凡寫“德”字均無中間一橫。由此可見,從先秦到明代的官方規範中,“德”字中間是沒有橫畫的。

    “德”字之中無一橫的寫法,沿至清初,事情來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顛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編《康熙字典》,諭曰:“勒為成書,垂世永久”。

    康熙55年(1716年)書成,大學士、陳邦彥在序中寫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橫的“德”字。

    這樣的結果是,從清代開始,原來作為異體字的有橫“德”字,變成了官方規範,顛倒了過來。“德”字加一橫,也成為了民間通例。

    但對書法家的書寫則並不限制,比如鄧石如、成親王永瑆、再如清代全聚德題字等,可見,清代寫無一橫的“德”字,只限於書法家的“特殊寫法”。這一規範,沿襲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興沒有采用鴻蒙的計劃,任正非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