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純讀書
-
2 # 午火999
把哲學分為唯物和唯心,其做法就是錯誤的。從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的理論來講,即是唯心也是唯物,是唯心與唯物的統一體,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在哲學史上,有人根據陽明心學的心即理,心外無物的觀點,把他的哲學思想歸到唯心主義,其實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是致良知,其致良知的過程是省察克治事上煉,與實踐息息相關。而致良知,其實就是道家所說的道,乃宇宙之真理。當你達到致良知的境界時,參透宇宙之真理時,就如同佛家所說的開悟成佛成聖是一個道理。
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就是其致良知的境界。
-
3 # 原創詩詞賞析
唯心和唯物要辯證的去看待。唯心到了極致也就是唯物,萬事萬物無不在心中,心明所有事物的理,心物相通。唯物達到極致也就是唯心,事物的理都明白了,遵循了,心也就明瞭,心作為物的理也就完全發揮出來了心物合一。所以這些古人通過易經已經給我們說的非常明白,一陰一陽即為道。
-
4 # 恆父
唯你說的那個物;唯你說的那個心;也不唯你說的那個物,也不唯你說的那個心;亦唯你說的那個物,亦唯你說的那個心。還不夠,還要致良知。
-
5 # 生升泉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十個字是心學的核心,這是有道理,有實踐,有目標……都是唯物論,強調心的主觀能動作用,不等於唯心主義,因為心也是物質。心學是偉大的哲學,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高度結合!
-
6 # 雲悟LX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心學。將學問稱為致良知,提倡知行合一,勸誡人們去惡從善。其思想集中在四句教中,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天地萬物,人為其一,卻最具靈氣。心之動,系外物之故,格物以求實,求真,求理,最終達德至善,去偽去假去惡,與天地融合,與萬物和諧,與眾生合睦。講心,並非唯心,心學自然屬唯物主義了。
-
7 # E之筆
王陽明的“心學”,從哲學角度來說,屬於唯心主義。
明代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承先啟後的大儒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他鑽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慾”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郭沫若曾盛讚:“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更是宣稱:王陽明是近代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
《傳習錄》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學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善惡產生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
二、知行合一的認識論。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分離的。知就是“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與判斷力。
三、致良知的修養學說。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人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其實也是強調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自覺”境界。
王陽明以上觀點,旨在喚醒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煉,即使到今天仍然閃爍著金子般智慧的光芒。
-
8 # 龍語傳燈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來自於老莊與中國禪宗。
本質上更接近禪宗,證據如下:
1.王陽明心學是其“龍場悟道”,也就是開悟之後的產物。在開悟前他的思想受困於儒學理學,不得究竟瞭然,被髮配到偏遠的龍場驛站後,大致暫時放棄了之前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路子,更多用禪道修行方式和思路觀想人生,經常在石棺中做冥想入定,做瀕死體驗,偶然開悟。
2.王陽明開悟之後,說的第一句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和唐代禪宗六祖慧能開悟後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以及金剛經一切法都從心想生等等,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述而已。
是啊,聖人的道,那麼正確,那麼有智慧,是怎麼來的呢?是聖人的老師教的嗎?那聖人老師的道呢?也是老師教的嗎?如此推演,最初那位老師的道又是誰教的?答案只能是——老師自己想出來的。
3.王陽明心學提倡的成長路線——致良知,和禪宗的修行方法——明心見性,也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述而已。良知既自性,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智慧源泉,發現了它,當然也就不需要外求了。這種修行方式近乎一勞永逸,且成果更靠譜,更可靠。
4.王陽明心學既唯心,又唯物,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既不唯心,又不唯物,是此心不動,隨機應變。是擺脫了教條束縛的自由思想。如果非要唯點兒什麼,那就是唯實事求是。
5.王陽明畢竟出身儒家,且長期以來中國古代以儒家學說為正統,宋明更有理學,所以他在傳播自己心學的時候,不得不做了很多遣詞造句的功夫,比如把明心見性改為致良知等等,當然,這個不重要。因為他“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
9 # 凡真記錄
王陽明心學,從哲學上來說,屬於中道主義,唯心主義為體,唯物主義為用。在他眼裡佛學是唯心主義,他認為佛學拒絕塵世生活,一味空性。儒學講究臨事修為,臨事識良知,從唯物主義中找到良知,就是唯物主義發揮主觀能動性,直到人與天地同心時便得“無善無惡之心體”。所以無善無惡為唯心主義的心體,有善有惡為唯物主義的利害關係的用意。
如同學醫研究肌體,臟器,生物細胞基因是唯物主義,但達成屠呦呦的成果需要愛的力量。但通過交叉維度空間的五氣六運,十二經八脈,陰陽臟腑理論呢,是唯物主義,因為這些確定能治好病,又是唯心主義,因為靠人體物理學解釋不了,靠的是醫生對臟腑和經絡乃至天文氣象的自我證實,這也是唯心的。達到與天地同心,就可以對病人對心性做一下評估,是醫生的緣分,就治;不是醫生的緣分,還是不接吧。另外,病人可以治,形勢允許就要先做心理治療,解開病人的思想疙瘩使他智慧增長。
回覆列表
你好!我博士論文就是研究陽明心學的。下面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哲學,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將陽明心學歸於唯心主義的做法。這種做法真的理解陽明心學了嗎?陽明心學也如它說言,唯心主義就是形而上、孤立、靜止的哲學嗎?事實上,這是不妥當的說法。原因如下:
第一,從歷史唯物主義陣營來看,它從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出來,將哲學陣營分為唯心與唯物兩大類。唯心主義是主觀的,以我為中心,強調意識是第一性。如陸九淵“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陸王“心即理”等命題。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第一性,認為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客觀性。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論、列寧物質概念等。但,一般的老師所教導學生如何區分唯心與唯物,僅抓住字眼,如“心”、“我”等。一旦碰到一樣的一眼,便可判斷為唯心主義。否則,便是唯物主義。這是高中應試教育的結果。若我們進一步研究,便可以發現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也只是一知半解,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哲學?王陽明心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哲學呢?
我個人認為,陽明心學不是唯心主義哲學。如果簡單把陽明心學歸結為唯心主義哲學,而且相對於唯物的唯心主義哲學,它又是錯誤的,那麼,陽明心學便是錯誤的唯心主義哲學,那為何習總書記談國學復興時,又強調陽明學的現代價值與作用呢?那陽明學為啥還有這麼多人研究、推崇呢?因此,不能簡單把陽明學歸於唯心主義,而是要正確的從陽明文獻資料出來,通過解讀來給陽明心學下定論。
第二,從吳光等人編撰的《王陽明全集》(若需要電子版,請私信我),收錄了陽明一生的語錄、書信、上疏、文錄、詩、序、墓誌銘等等。我通過翻閱《全集》發現,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就兩字“良知”。良知本具,人人都有,到為啥有的就沒有“良知”呢?例如有的人幹了缺德的事被人罵沒有“良心”,其實就是說他沒有“良知”。陽明不是說人人都具有良知嗎?那這個人為什麼沒有呢?
那是因為,這個人的良知被私慾遮蔽了,所以才幹出這麼缺德的事。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本來的“良知”呈現呢?陽明的答案是:致良知。也即擴充人人本具的“良知”,涵養心性。也就是說人在事上磨,多行善事,諸惡莫作。只有這樣才能把善良之良知呈現。
如此看來,陽明心學“致良知”也是唯心主義?顯示不是,因為它強調實踐。而這種實踐與馬克思所講實踐不一樣,因而不能將它歸結為唯物主義。所以,要結合陽明具體的文字資訊,來解讀陽明心學不能用固定思維,固定框架,生搬硬套。這樣只會形成教條主義。
第三,從陽明南鎮看花具體討論來看。有一天,陽明的朋友指著巖中花樹問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陽明朋友在質疑陽明的“心即理”,說心外之物跟你的內心沒有半毛錢關係,怎麼萬物之理在於你心呢?他打比方說,山中的花樹無論花開花落,跟你的心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不是你心想它開就開,想它落就落,而它本身就是開落之理,不受你心的控制。陽明反駁道,你沒有看此花時,它與你一同都是靜寂的。當你看它時,它的顏色才鮮豔起來。什麼意思呢?陽明認為,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是你內心賦予它的,若你心不在,這個世界也就沒有意義。也正如花美麗的綻放,也只有人來觀賞了它才有價值。否則,就是孤芳自賞。這裡陽明所要強調的世間事事物物的意義都是由人心賦予的,也就是事物存在之理在於人的內心,故“心即理”。
但要注意的是,“心即理”不是絕對之心發生作用,也是想當然,想什麼是什麼,完全由人心控制一切,這會導致唯心主義,也會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從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因此,“心即理”不是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如陽明南鎮觀花中,並沒有否定花不存在,而是將花與人聯絡起來,溝通起來。這也是古人所言“天人合一”。人與物所產生的這個理便是心,而心中之理又與事物之理相印證,故“心即理”
總之,用固定哲學框架去評斷陽明心學,有失陽明心學的底色,容易陷入陽明心學認知誤區。這也是學界一直有學者呼籲用中國哲學思想解讀陽明心學,而不是用西方哲學那套唯物與唯心二分框架來解讀陽明,這樣只會讓陽明心學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