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一一明思宗崇幀皇帝吊亡殉國處,國破家亡,山河依舊,無奈無助的悽慘下場,儘管勤政努力,奈何無力迴天,只能吊亡。圖片中的殉國處在北京故宮後山的一處半山腰一棵歪樹上,叫景山(也叫煤山),崇幀帝逃到這兒,無力無助又無奈,走投無路,最後選擇了上吊殉國,以謝天下。
-
1 # 茅古甸
-
2 # 雄心雅者
答:明崇幀皇帝朱由檢急躁多疑,又急於求成,因此,在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在與北方的後金的戰爭最緊要關頭,朱由檢中了後金首領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了抗擊後金的得力大將袁崇煥,使抗擊後金防線防衛幾乎崩潰。
明崇幀皇帝朱由檢對國家增加賦稅,加重人民的稅收,還增加調動大軍全力防範東北的後金,又派軍隊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
朱由檢清除魏忠賢的餘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廷官,給予廷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多數廷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地方官員之上,產生了矛盾,一又派新廷官任理戶,工二部要職,把舊臣工部尚書隔置一旁,不重用,致使新廷官權力日益膨脹,使朝廷統治集團新舊官員矛盾日益加劇,朱由檢無奈中,他不斷反覆混調廷官,犯了罪詔,終無法挽救明王朝危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後金清軍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三月十八日晚,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帶領攻京城,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 朱由檢與貼身老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親自殺了5歲女兒長公主,要周皇后和張皇后自縊身亡後,朱由檢咬破手指寫了一道血書給李自成說:"自己所以有今日,都是被臣下所誤,現在死了也無臉到地下見祖宗,只有取下CROWN披頭遮面,任你們分割屍身,只要不要傷害百姓"。
明皇帝朱由檢將血書藏入衣襟,在煤山壽皇亭旁一棵樹上吊帶自諡身亡的悽慘下場,貼身太監王承恩在對面樹上也吊帶自溢身亡,自後,明朝告亡。
-
3 # 半於九十觀歷史
崇禎一死完美詮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天子驕語。終明一朝有被俘虜的皇帝,有自掛東南枝的皇帝,就是沒有逃跑的皇帝,對他們這一點我也是挺佩服了。
大明天子崇禎皇帝緣何最終落得個吊死煤山,自掛東南枝的下場,我有三點原因闡述。
一崇禎大勢已去,京師近無可戰之師,遠無勤王之兵,李自成圍困京城,可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崇禎皇帝在當時已經陷入絕境,當時崇禎有兩個選擇,逃或者投降,但是他卻選擇了死。
二崇禎為何選擇了死,終明一朝的組訓有“君王死社稷”的說法,崇禎作為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皇帝,剷除魏忠祥,剷除異己,也可以說是對朝堂的掌控力超強,自命不凡了。這樣一個人無法忍受作為農民起義軍俘虜的侮辱,也無法面對江山在自己手上斷送的事實,自掛東南枝也是他唯一的選擇了。
三深層次的原因,當時大明王朝烽煙四起很多年了,國內連年起義屢禁不絕,王朝對國內的統治力也是早就降到了最低。
邊關烽煙四起很多年了,邊關連年駐紮重兵,國家稅收全都填補了邊關用度尚且不夠,國庫虧空國力空虛衰弱到了極致。
當時的國家處境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而當時的賣國賊何其多也,地主大商人甚至是官僚階級從根本上只把朝廷看做是崇禎的朝廷,為一己之私,肆意的蠶食著這個王朝的氣運。國之不存,士將安附,目光之短淺心思之短見可見一斑。
他們這些人兼併土地讓百姓失去生活之本,貪汙受賄剋扣賑災讓百姓流離失所淪為流民,進一步淪為賊寇,京師這幫權貴後來被李自成進京屠戮一空,連個棺材板板都沒留住,何其可悲。
更有甚者養寇自重,資通敵人,八大晉商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後來死於他們所資助的敵人清朝之手。
根本原因上還是封建王朝的制度流弊,一個王朝最終會走向兼併土地的滅亡之路。若是平時百姓餓死些也就罷了,一旦遇上災年,必定是流寇遍野。地主士紳則家中堆滿黃金和糧食,尚不自知是取死之道。
所以崇禎之死,根本原因還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封建制度造就了大明王朝,最終也毀滅了大明王朝。不論崇禎再努力勤政,在關係百姓生死的土地問題上他也無法作為,也就無法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最終必定死於全國烽煙四起的百姓暴亂。
-
4 # 籀筆鉤史話桑麻
明朝崇禎皇帝是一個悲劇氏的人物,自己的一幫子祖輩大多不務正業,卻未能亡國。自己發憤圖強,夜以繼日,卻落了個國破家亡,吊死煤山的下場。
崇禎看著山河淪喪,血流成河,心中滴血,仰望著星空,淚眼婆娑,輕嘆一聲,口中喃喃道:“悠悠蒼天,何薄於我!”便走向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第一,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日落西山,無可救藥
大明王朝是一個特別奇葩的王朝,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就是一個傳奇,一個從乞丐到皇帝,這種人生的逆襲在中國的王朝中真的是寥寥無幾,就算是漢高祖劉邦那也比朱元璋家世好。自明仁宗朱高熾以後,就出現了很多奇葩的皇帝,而這些皇帝不務正業,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明武宗更是不著邊際,明熹宗只好木匠。這樣的明朝遲早會走向滅亡。而崇禎皇帝即位以後,宦官專權,士大夫清流。崇禎不殺宦官魏忠賢,則無實權,被宦官掌控朝局。殺了宦官,則一幫清流空談誤國誤民。這樣的王朝只有通過流血革命進行換血才能得救,不然滅亡是遲早的事。
第二,明朝末年瘟疫就行,使得本來衰落的王朝雪上加霜
明朝末年,崇禎時期,北方爆發了大鼠疫,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這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第三,農民起義和女真民族兩股勢力的聯合絞殺
明朝末年,北方大旱,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李自成為主的闖軍更是席捲天下。還有東北的努爾哈赤為主的女真民族對中原是虎視眈眈。這樣的明朝內憂外患,已不是崇禎之力所能掌控的了。
第四,崇禎皇帝剛愎自用,自斷臂膀,自毀長城
崇禎皇帝雖然很勤奮,向改變局勢,煥發明朝的生機活力。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使得他無識人之明,無用人之能。而且還聽信謠言,斬殺保衛國家有功的袁崇煥,自毀長城。而所用的一幫士大夫只是高談闊論,空談誤國,到最後連一分錢捨不得幫國家度過災難,這樣的朝廷怎能不亡。
因此,我認為崇禎皇帝吊死景山是歷史的必然,只是他選擇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罷了。
-
5 # 雪穎眼中的歷史
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紫禁城。危急關頭,崇禎命後宮所有嬪妃全部自殺,自己親手砍死了一個女兒(長平公主僥倖存活),又命貼身太監帶著三位皇子出逃,然後跟秉筆太監王承恩逃至煤山,在一棵歪脖樹底下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大明王朝的生命也至此終結。
此情此景,讀來令人生出無限感慨。為什麼大明王朝沒有亡於吏治腐敗的萬曆或天啟朝,卻偏偏亡於“勵精圖治”的崇禎手裡呢?
我們不能把明朝的滅亡完全歸咎於崇禎,畢竟崇禎算是明朝比較勤政的皇帝了。而且明朝的腐敗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崇禎接過來的本身就是個爛攤子。但是如果說跟崇禎毫無關係,恐怕也說不過去。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與崇禎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和朝中所謂清流的盲目自大有著很大的關係。
崇禎繼位之初也是勵精圖治,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一生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也使全國官員精神振奮。但在徹底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之後,崇禎的驕逸之心日甚,疑心病更加嚴重。17年時間,換了五十任內閣首輔,這也創下了明朝的一個最高歷史記錄。後人評價崇禎的用人態度時說了八個字“黑白屢變,捷如弈棋”。一方面,他非常渴望有能力人來輔佐自己,但是另一方面,他對誰都不放心。而他選擇內閣首輔的方法更是奇葩:抓鬮(幾十名內閣學士中抓鬮),所以崇禎朝的那些內閣首輔不但要有才能,還要運氣好(這要放到現在,買彩票絕對中頭獎)。
東北戰事吃緊,有人提議大批量生產並運用湯若望設計的火炮時,當時的左都御史劉宗周以一句“堂堂中國,用小技禦敵,豈不貽笑天下?”就給否定了。結果這些火炮技術在滿清八旗軍中開花結果,曾經在明軍的火炮下吃盡苦頭的清軍,在砸重金升級了火器裝備後,成功實現了反殺。
因為兩線作戰,財政吃緊,有個生員出了個主意:讓各地的富人們出資“以私產助官餉”。結果以內閣大學錢士升為首的朝中大臣紛紛反對,認為富人是國家的財富,更是地方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在國家遇到困難時,要靠富人為國分憂。富人的利益不能侵犯,但是財政問題終歸是要解決的,解決的辦法就是繼續給百姓增加賦稅,使百姓的朝廷的不滿更加嚴重,所以當李自成的起義部隊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後,各地百姓紛紛響應。
當明清兩軍在東北互相對峙,雙方苦苦支撐的時候,清軍主動提出議和。尤其是當時的禮部侍郎王鐸,更是帶頭反對,朝中大臣紛紛附和。認為一旦議和,就會發生宋朝時期的“納幣款和之輕舉”,有辱朝廷顏面。
如果明朝接受了李自成的條件,就可以效法宋徽宗時期的做法,利用李自成的義軍去攻打清軍,即便消滅不了對方,至少也可以讓二者內耗。或者與清軍達成議和,暫時把東北讓給清軍,邊疆穩定,就能騰出手來收拾李自成,然後可以收復東北。可惜明朝那些飽讀詩書的清流們只顧在朝堂上喊豪言壯語,卻完全罔顧明朝已經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根本沒有想到“攘外必先安內”的教訓。
可見清流誤國,比那些舉兵起義的叛亂更可怕。
雖說崇禎“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值得讚揚,其遭遇也值得惋惜,但是同情卻大可不必。要說他咎由自取,也不為過。
-
6 # 鳴史
崇禎皇帝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我們從以下幾點來說說崇禎皇帝的悲劇。
第一,崇禎皇帝不會用人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有不少的名臣干將,比如著名的袁崇煥、孫承宗等人,這些人都是享譽當時的名將。然而,就拿袁崇煥來說,袁崇煥最後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了。
不會用武將也就算了,在文臣的任用上,崇禎皇帝也有很大的失誤。就拿首輔來說,要知道,首輔是一個皇帝大管家,這種人是不能夠隨意替換的,然而,崇禎皇帝在位期間,首輔是大換特換,這種高頻率的換人,對崇禎皇帝執政大明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崇禎皇帝不敢向舊制度開刀朱元璋是一個愛殺戮的皇帝,他在位期間,製造了很多大屠殺。然而,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卻非常好。他規定,凡是自己的後代,不用工作也可以有吃的,也可以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種制度,在明朝前期還可以,畢竟朱元璋當時的子孫相對後期來說不是很多。到了崇禎皇帝這一代的時候,朱元璋的子孫後代都是吃乾飯的,這一點朝廷是難以支撐的。史書記載,到崇禎皇帝的時候,光朱元璋的後代,就需要幾個省份的財稅來支撐他們,國家真是不堪負重啊。
第三,民間起義頻繁,明帝國高層貪汙腐敗崇禎年間,起義是非常多的。像李自成這樣的人,對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北京城最後也是被李自成拿下的。還有,大明的東北也不安定,從萬曆年間開始,東北的金人就開始起來了,到崇禎年間的時候,直接威脅大明的政權。
外患的同時,崇禎年間內憂也非常嚴重。為了抵抗外敵入侵,崇禎皇帝希望大臣多多支援他,然而,崇禎讓他們掏腰包的時候,沒一個人搭理他。這些人不是沒錢,相反,他們非常有錢,然而,此時的明帝國在這些大臣的眼中,早已是名存實亡了。
綜上,崇禎皇帝的悲劇,有他個人的原因,但是時代的原因是他最後悲劇的根本原因。畢竟任何朝代都抵擋不了滅亡的悲劇,明朝作為封建王朝之一,這樣的悲劇也是不能夠避免的。
以上是個人對崇禎皇帝悲劇的簡單看法
讀者朋友如果有什麼觀點和看法
-
7 # 新宇158
很簡單,樹倒猢猻散!明朝大勢已去,王公大臣們各奔東西,找自己的活路去了,沒有人再去替他擋刀擋箭衝鋒陷陣殺敵了!他自己已是孤家寡人,又不甘被俘受辱,所以選擇了懸樹自盡,唯有一個太監陪伴!
崇禎本來還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做夢都想重振大明,無奈沉痾太重太重多,幾番努力收效甚微……這搖搖晃晃,勉強還能撐得下去,但,當他下旨以極刑處死袁崇煥的那一刻起,悲劇已埋下種子!
皇太極征戰十五年以來,沒遇到過猶如袁崇煥這樣的強勁高手,大戰大敗,小戰小敗,皇太極於是改變策略,不能強攻,只能智取。於是精心沒計了一套反間計……最終反間計得逞,袁崇煥下獄,面對崇禎皇帝全朝文武大臣力保袁大帥,大學士叩頭搗蒜,請皇上慎重考慮……不要聽信不實之言!崇禎帝意志堅決,最終還是下旨:凌遲處死!
從那一刻起群臣的心都涼了,這個朝代也涼了!
於是清軍入關,崇禎只有選擇了(煤山)懸樹而盡,身邊只有一個太監!
-
8 # 夢裡夕陽
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僅三天,朱由檢就自殺吊死在煤山之上,其一作為明朝末代皇帝也有他自己的無奈,崇禎年間的腐敗其實並非他一朝所致,而早在萬曆,天啟之年便已顯現,只是他接了個爛攤子,對於現實的無奈他也無可奈何,而作為皇帝他又不能被生擒,出於自尊心強的一面,他只能選擇自殺來了此餘生,來結束明朝的統治,這也許是他最好的歸宿吧!
-
9 # 天香引
在17世紀上半葉,也就是崇禎帝策御宇內的時候,中華帝國卻正好處在一個最敏感的危急時刻。此時,明帝國的人口密度按當時情況已經達到超飽和的程度,而長年的乾旱和平均氣溫下降造成的農業生產衰退更加重了人口危機的烈度,開始出現連年不斷的全國性大饑荒。這是一種明王朝自身機制根本無法解決的災難性危機,因而儘管崇禎帝和他的大臣們絞盡腦汁,卻無論如何也緩解不了越來越嚴重的大饑荒,也無法撲滅由饑荒引發的農民大暴動。
-
10 # 小幸福
禎皇帝上吊自殺是因bai為李自成已經攻佔了北京城,明朝軍隊已經完全喪失了戰鬥能力。崇禎皇帝朱由檢,1627年登基繼承皇位,改國號為崇禎。崇禎皇帝繼位以後剷除宦官魏忠賢,勤於朝政,生活節儉,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是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而且繼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已經在滅亡的邊緣,崇禎皇帝有心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大明朝已經危在旦夕。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多次爆發了農民起義,同時還有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政權虎視眈眈。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打進了北京城,而且明朝軍隊在與李自成對戰士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鬥的能力,崇禎皇帝感覺自己無力挽救已經瀕臨滅亡的大明朝。1643年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此。說完這句話後崇禎皇帝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
-
11 # 成欣源品質木質素
崇禎皇帝是一個想有所作為而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自己多疑,用人不當,不能聽進良臣的建議,沒有很好用人和儲存實力,即使自己再勤奮和有想法最後也無一兵一卒為他效力。
-
12 # 踮起腳尖看歷史
明朝末年崇禎帝是個好皇帝,他不近酒色,終生勤政,可惜生不逢時,在內憂外患中兵敗自盡,崇禎兵敗自盡有你下幾方面原因?
一、明朝末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外有凶猛的滿清八旗兵,再加上地主豪強兼併土地,官員腐敗成風,中原連年的水旱災害,國家財政收入匱乏,打仗兵無鬥志,將無決心。
二、是崇禎皇帝自身的原因,崇禎皇帝生性多疑,他用兵無方略,用帥多生疑,長此以往將帥往往不敢有主見,甚至期君罔上,殺良冒功,所以起義軍愈剿愈多。
三,大明面臨二線作戰的危險境地,這就顧此失彼,內有李自成的步步緊逼,外有八旗軍的連年入侵,再加上崇幀帝大發昏招斬殺遼東大將袁崇煥自毀長城,這也是壓在大明身上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讓大明朝這個遍體鱗傷的大廈轟然倒塌。
史書有云:明之亡,亡於天啟。也有史書雲:實亡於萬曆。還有史書雲:始亡於嘉靖。
崇禎皇帝上任的時候,朝廷紛爭不斷,朝政無人理會,邊疆烽火連天,百姓民不聊生。經過嘉靖、萬曆、天啟的折騰,大明江山氣數已盡,儘管崇禎皇帝很有想法,很想有番作為,但已無力迴天了。
崇禎皇帝主政之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上,主要有三股力量——大明軍、大清軍、農民軍。
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軍,興起於陝西北部。從明天啟七年到明崇禎十六年共16年,這個時期的農民軍,由寡到眾,由弱到強,屢經挫折,逐漸發展,不斷壯大,漸成氣候。
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經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拼殺,已佔據東北絕大部分領土,大明已難於抵抗金軍的進攻。
李自成農民軍和後金大軍兩大勁敵,讓崇禎疲於應付。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帶領農民軍,嚮明朝的政治心臟—北京挺進。他們一路所向披靡。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內城。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在景山自縊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滅亡。
金軍攝政王多爾袞抓住機會,展開山海關大戰,李自成農民軍大敗。多爾袞以吳三桂兵為先導,率領八旗軍進佔北京城,定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