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仙龍

    判斷紫砂壺的燒結,由淺及深,大致歸為四種方法,就是聽音、觀色、查絡、辯內外。

    一、聽音

    這也是最為普通的方法。聽音,1、聽研磨之音;2、聽敲擊之音。研磨,就是用壺的蓋口進行搭接式研磨;敲擊,就是左手托住壺身,右手拎著壺的子(蓋鈕),用壺蓋的上部輕敲壺鋬(把)。聽音,判斷的是坯體的緻密度,也就是坯體中氣孔多少。紫砂主要是根據石英含量和粘土含量以及粘土中金屬氧化物含量的種類和多寡來劃分的。不含石英,或石英含量很少,就是泥,否則就是砂。泥中鐵含量較多就是紅泥,鐵含量很少(或沒有)的就是白泥。砂中粘土較少、粘土中幾乎沒鐵的氧化物(有也是鐵離子),而氧化鈦較多的就是本山綠泥(實則為砂,下同)。鐵含量較少就是段泥(砂)。石英、粘土配比適中、粘土中的鐵含量較少,就是朱泥(砂),含鐵量較多就是紫泥(砂)。

    粘土中有機成分較多,鉀鈉鈣含量相對豐富,而這些都是低融物,在燒製中,最先開始融化。這些融化物就將泥料中的氣孔填充起來,行話稱為磁化。如果泥料中(幾乎)都是粘土,在呈色的氧化鐵生成的溫度下,融化程度幾乎能全部填充泥料中的氣孔,即完全磁化,這時,無論研磨或敲擊,就都是瓷器的聲音了。粘土越少,燒結溫度越高,在同等溫度下,燒結程度越低(甚至同等溫度下,有些泥料能燒結,有些不能燒結)。因此,聽聲,從紅泥(白泥)到紫砂(硃砂)再到段砂,敲擊的音訊就會類似於從敲盤敲碗到敲磚敲瓦的依次漸變。紅泥壺不脆,紫砂壺不暗、段砂壺不悶,即未燒結。根據此原理,也可判斷同一類泥料壺的不同燒結程度。這是紫砂大專生級別的水平。

    二、觀色

    粘土越少,燒結溫度越高。但紫砂中有些物質達到一定高溫後就會發生進一步的化學反應,出現焦化現象,產生針眼和氣泡。從低融物開始融化到出現氣泡、針眼、焦化現象臨界點的溫度範圍,就叫做燒結(溫度)範圍。隨著燒製溫度的增加,低融物開始融化,同時金屬氧化物的數量和種類也在發生變化。由於金屬氧化物的數量和種類是紫砂壺的呈色物質,所以隨著溫度的變化,紫砂壺的呈色效果也會有所不同,不僅會由淺變深,而且有些泥料的燒成品顏色還會有所不同。需要說明的是,金屬氧化物的種類、多少除與燒製溫度高低有關外,還與燒製氣氛相關。燃燒時氧氣和一氧化碳氣體濃度的不同,形成的金屬氧化物就會有所不同,從而決定燒成品的呈色。但是,只有在熟悉了紫砂壺的顏色後,才有能力根據成品的顏色判斷燒結程度。這是紫砂本科生級別的水平。

    三、查絡

    絡,即紫砂壺砂紋脈絡。從燒成品顆粒脈絡判斷燒結程度的細節往往被人忽略,在筆者眼中,是否關注這一問題,也是判斷真偽紫砂專家的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如今,關於紫砂的書籍已經到了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步,但只有很少數的書籍和文章談到作品觀感的“通透”(或脈絡清晰),涉及的就是這個問題。壺藝人群體文化水平不高,他們的描述是“混濁”或“霧狀”。顆粒觀感清晰,更多的人將其歸結為明針功夫(即用牛角做的薄片在生坯表面進行反覆刮壓),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形而上學。用明針在生坯的表面反覆刮壓,在將較粗的顆粒壓下去的同時,能將較細的顆粒浮在坯體表面,其原理和鋪抹水泥地一樣。而較細的顆粒,多為粘土成分。在燒製過程中,坯體表面受溫較高,同時,粘土的融點又較低,因此,燒結狀態下在坯體表面就會形成一層玻璃狀的淺層。表層如同玻璃般通透,砂紋脈絡當然就很清晰了。如果表層玻璃狀物質沒有形成,即使近眼端詳,也是霧裡看壺的效果。

    四、辯內外

    紫砂壺的呈色除決定於泥料種類外,還與燒製工藝密切相關。在氧化氣氛下,紫砂泥中的鐵生成的是紅褐色的三氧化二鐵,在還原氣氛中形成的是青黑色的氧化亞鐵。紫泥、紅泥(朱泥)製作的紫砂壺的呈色,就是由兩者的相對多寡決定的。燒製氣氛是指燃燒環境中氧氣、一氧化碳氣體濃度高低。在相同的燒製溫度下(當然必須是燒結溫度以上),氧氣較多,就是氧化氣氛;一氧化碳多氣體,就是還原氣氛。很顯然,相同條件下,總是坯體表面氧氣濃度高,坯體內部一氧化碳氣體濃度高,於是,燒結的紫砂壺的表面是紅色、紫色,但斷面卻顏色較深,甚至呈青黑色。於是,觀察紫砂壺壺體表裡的顏色差異大小,就成為判斷紫砂壺燒結程度的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橫亙古今永不變的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俗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