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弄清認知及認知效率這兩個概念。
近幾年,知識付費熱潮興趣,過去我們講“學習”,現在講“認知”,兩個概念差不多。
以前心理學有個分支叫《學習心理學》,現在又有人稱《認知心理學》,所謂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
簡單來講,對認知的研究,就是搞清楚人的心智或大腦是如何接收、處理和輸出資訊的。
我們現在不叫學習,而叫認知,更多是為了讓人覺得新鮮而已,換了個馬甲而已。
搞清了所謂認知,那麼認知效率就好理解了,就是怎麼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學習,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那麼,如何透過三個步驟提高認知效率呢?
生有涯而知無涯,一個人面對知識的海洋,往往容易氣餒。雖然我是一個喜歡買書看書的人,但是,一進到書店,就有一種無措感——這麼多的知識,我怎麼才能學完呢?怎麼才能儘可能地多裝在自己的大腦裡呢?
也許很多人都有我同樣的心理,於是買買買,買了許多書回家,但是一回家就束之高閣,不看了,成了裝飾。為什麼?看書累啊,一本書300頁,一天看10頁,也要看一個月,而且必須天天堅持 。
說這些,是要告訴各位,每個人在一個時間內,只能選擇某一個特定的目標來學習,從而劃定一個邊界。
比如,我近期要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題目是關於“怎麼把天聊死”,放到自己的自媒體平臺——這個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有了這個明確的目標,接下來的學習或者說收集資料、梳理思路、寫作成文,就變得簡單了。我可以明確自己花一個晚上的時間,來集中思考這個問題,效率就非常高。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性的。如果我們學習與思考的時候,不明確目的,那就容易在思考與學習過程中,像無聊地上網瀏覽網站一樣,會輕易地發生跳轉,迷失方向,浪費時間。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這裡的“思”字是個關鍵詞,是思考的意思,可是孔子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叫思考。
我曾經提出一個簡單而極具可操作性的定義:
思考=提問-回答
如果沒懂得定個定義,你又如何有效地展開思考呢?可能更多是空洞的瞎想。
思考的第一個動作是提問。只有透過提問,才能促進我們的心智展開深入的探索,才能對事物有更深、更廣、更獨到的理解。
提問指的是提出疑問,而所有的疑問我把它們分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種,而它們合稱“元疑問(Meta Question)”或“元問題”,就是“基本疑問”或“基本問題”,我們所能提出的所有疑問,都可以歸結為這三種元疑問。
近些年來,王陽明的著作被人發掘出來,陽明心學也日益流行。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王陽明講了一個觀點“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種理想,而知行不合一是一種殘酷冰冷的現實。
我們有夢想(知),可是現實(行)就是那麼殘酷。
我們知道了很道理(知),可總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行)。
出現這樣的差距,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自身來講,我們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前面兩個步驟,還沒有有效完成知識的學習。劃定了邊界,提出了疑問,還沒有給出答案。
給出答案才是思考的結束,才是學習的終點。
而知識變得有效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序,而有序就需要概括提煉,而不是雜亂無章的。
從知識的角度來講,還需要進行連結,將各個知識點圍繞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重組。
許多人的知識裝在腦海裡,都是分散的,都是死的,不繫統的。
將知識進行連結重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成文章,最好是寫成書,即使這個書不能出版。但是它們都是你自己融匯貫通之後的結果,是屬於你自己的。
我們首先要弄清認知及認知效率這兩個概念。
近幾年,知識付費熱潮興趣,過去我們講“學習”,現在講“認知”,兩個概念差不多。
以前心理學有個分支叫《學習心理學》,現在又有人稱《認知心理學》,所謂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為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維、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
簡單來講,對認知的研究,就是搞清楚人的心智或大腦是如何接收、處理和輸出資訊的。
我們現在不叫學習,而叫認知,更多是為了讓人覺得新鮮而已,換了個馬甲而已。
搞清了所謂認知,那麼認知效率就好理解了,就是怎麼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學習,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那麼,如何透過三個步驟提高認知效率呢?
第一步,明確目的,劃定邊界。生有涯而知無涯,一個人面對知識的海洋,往往容易氣餒。雖然我是一個喜歡買書看書的人,但是,一進到書店,就有一種無措感——這麼多的知識,我怎麼才能學完呢?怎麼才能儘可能地多裝在自己的大腦裡呢?
也許很多人都有我同樣的心理,於是買買買,買了許多書回家,但是一回家就束之高閣,不看了,成了裝飾。為什麼?看書累啊,一本書300頁,一天看10頁,也要看一個月,而且必須天天堅持 。
說這些,是要告訴各位,每個人在一個時間內,只能選擇某一個特定的目標來學習,從而劃定一個邊界。
比如,我近期要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題目是關於“怎麼把天聊死”,放到自己的自媒體平臺——這個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有了這個明確的目標,接下來的學習或者說收集資料、梳理思路、寫作成文,就變得簡單了。我可以明確自己花一個晚上的時間,來集中思考這個問題,效率就非常高。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性的。如果我們學習與思考的時候,不明確目的,那就容易在思考與學習過程中,像無聊地上網瀏覽網站一樣,會輕易地發生跳轉,迷失方向,浪費時間。
第二步,提問聚焦,深入探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這裡的“思”字是個關鍵詞,是思考的意思,可是孔子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叫思考。
我曾經提出一個簡單而極具可操作性的定義:
思考=提問-回答
如果沒懂得定個定義,你又如何有效地展開思考呢?可能更多是空洞的瞎想。
思考的第一個動作是提問。只有透過提問,才能促進我們的心智展開深入的探索,才能對事物有更深、更廣、更獨到的理解。
提問指的是提出疑問,而所有的疑問我把它們分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種,而它們合稱“元疑問(Meta Question)”或“元問題”,就是“基本疑問”或“基本問題”,我們所能提出的所有疑問,都可以歸結為這三種元疑問。
第三步,概括提煉,拓展連結近些年來,王陽明的著作被人發掘出來,陽明心學也日益流行。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王陽明講了一個觀點“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種理想,而知行不合一是一種殘酷冰冷的現實。
我們有夢想(知),可是現實(行)就是那麼殘酷。
我們知道了很道理(知),可總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行)。
出現這樣的差距,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自身來講,我們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前面兩個步驟,還沒有有效完成知識的學習。劃定了邊界,提出了疑問,還沒有給出答案。
給出答案才是思考的結束,才是學習的終點。
而知識變得有效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序,而有序就需要概括提煉,而不是雜亂無章的。
從知識的角度來講,還需要進行連結,將各個知識點圍繞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重組。
許多人的知識裝在腦海裡,都是分散的,都是死的,不繫統的。
將知識進行連結重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成文章,最好是寫成書,即使這個書不能出版。但是它們都是你自己融匯貫通之後的結果,是屬於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