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蘇省腫瘤醫院李楓
-
2 # 菁壹營養師
病從口入,主要還是飲食上出問題了,吃的不健康,再加上運動量不夠,就容易出現肥胖,心腦血管的等問題。大環境的改變也是一方面,但是我們自身可以做到的是,從飲食上改變,增加運動,保持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
-
3 # 平生山奈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現在胖子越來越多。
先從飲食結構來講,飲食結構特點分為三高型飲食結構,地中海飲食結構,日本飲食結構。
地中海飲食結構特點是,少量肉類大量蔬菜,經常食用的食物有:魚類,洋蔥,大蒜,穀物,蔬菜,水果,紅酒,橄欖油等。
那我們傳統的飲食結構是什麼呢?以穀類為主,蔬菜為充,主食由從前玉米等粗糧轉變為精米麵。傳統飲食結構不足在於,蛋白質攝入偏低,食用油種類單一,由於地理位置因素,一些食物牛奶,魚類,菌類,豆腐等攝入不足。
如果去比較傳統的山區,自然景區,長壽村,你會發現那裡的人們還是遵循著傳統的飲食結構。最後,感謝閱讀。
謝謝邀請。解釋這一現象用“節儉基因”的概念進行解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上世紀60年代,人類遺傳學家James V. Neel首次提出了這一理念。它的中心意思是人類的遠古時代食物極其匱乏,人類的基因在這一過程中具備了一種能力,即在短暫的食物豐富時期,可以調動身體的一切力量,將其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通俗說就是讓人迅速增肥以應付未來可能的饑荒。這種能力對於在人類處於食物匱乏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保證了人類在大部分饑荒的情況之下的生存。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食物極大的豐富,饑荒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但是人類基因的儲存本能並沒有發生變化。在此狀況之下,一方面身體總是會發出食物不足的訊號要求人們儘可能多地攝取食物以便儲存,另一方面,與遠古時代相比,人類可以隨時輕易地獲得食物,這樣的話,人類基因的儲存本能就從優勢轉變為劣勢了。於是,各種代謝相關的疾病應運而生。
記住:所有的生物都是吃不飽飯的!即使是食物鏈的頂層動物獅子、老虎同樣如此。因此,當它們偶然吃飽飯的時候,一定有一組基因將這些能量儘可能多的儲存起來。人類也同樣如此!在近代文明之前,人類絕對處於半飢餓或者飢餓狀態,在此情況之下,也保證了人類體能和智慧處於最佳狀態。
毫不誇張地說,假如一個人始終處於飽食的狀態,你身體裡的節約基因一定會不停地工作並不斷地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你一定會變得日益肥胖,自然,你的體能狀況、你的智慧都會受到影響,用成語“飽食終日”來形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糖尿病也好,肥胖也好,實際上就是身體內的一組儲存基因帶來的。在資源不足的時代,這組基因對於人類的生存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此稱為有利基因。然而,當你的食物足夠豐富的時候,這組基因實際上已經成為人類的不利基因。它導致了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