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載酒泛中流

    蒙古高原(草原))是中國古代各民族從事畜牧、狩獵以及農業生產的場所。

    最早記載是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記載,史書中則記載有“戎”、“狄”等族稱。

    公元前21世紀至前3世紀,內蒙古地區分佈著的一些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族建立的政權發生了密切關係。到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獻記載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體稱謂,活動在今天內蒙古境內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樓煩、東胡和匈奴。

    戰國時期,林胡和樓煩活躍在內蒙古高原上。匈奴強大起來以後,林胡和樓煩又歸屬了匈奴。

    春秋戰國時代,東胡人的活動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倫湖以東、嫩江以西的大興安嶺山脈北段和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森林繁茂,禽獸眾多,綠草如氈,水系如網,是古代居民以漁獵、採集和畜牧的主要區域.東胡人在這裡從事著畜牧、漁獵和採集的生產方式,孕育了漁獵文化。

    春秋時期,經過長時期的歷史發展,匈奴吸收了諸戎、狄成份而強大起來,戰國時被漢文獻稱為匈奴。初見於漢文字史籍記載的匈奴,主要活動在今天內蒙古境內的陰山及河套一帶。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與戰國的燕、趙、秦三國相鄰。戰國末年,匈奴東界已達燕長城以北的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東部一帶.戰國中後期,匈奴廣泛分佈於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匈奴人在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地區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經長期駐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從以上具體史實可以看到,戰國時代內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遊牧民族的掌控之下,從事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秦漢時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兩種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和文化內涵的集團,在長城沿線進行了密切接觸,遊牧和農耕兩大文化發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在戰國末期,當時的燕國、趙國以及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後來中原的華夏民族便逐漸開始遷移到內蒙古南部地區定居。

    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前蒙古族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在中國唐代史籍中稱為“蒙瓦”,《遼史》中稱為“萌古”。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強大一時,因此,“塔塔爾”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後來西方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

    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佈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亦不平衡。遊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在漢文史籍中就統稱他們為“蒙古”。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建立政權後,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活動。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國,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絡。

    1368年,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滅元建明,蒙古部族退守回內蒙古高原。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統一全國,清朝滿洲部族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即科爾沁部;分佈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即喀爾喀部,分佈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即為厄魯特蒙古。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統治者開放邊內商民,到大青山採伐木材到內地販賣。據《朔平府志》記載,清統治者准予殺虎口關每年向木材商販發放“特許在大青山採伐木材”的照票(採伐證)一百張,僅畢克齊一地,就有木材“商賈百餘家”,大量的木材被販運至長城以南出售。乾隆四年(1739年),在歸化城(現呼和浩特市)東北建綏遠城。

    清朝末期,清政府推行“移民實邊”、“開荒放墾”的政策,在綏遠、察哈爾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官辦墾務,開墾蒙旗土地,用開墾蒙地所得收入,彌補財政不足。大量被開墾的土地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耕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躍龍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