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老弟弟二

    【出處】語出《辛氏三秦記》:“陝西韓城市東北一名龍門口,二名禹門口,當地人稱呼名。龍關。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示例】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宋·陸佃《埤雅·釋魚》)鯉魚躍龍門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該書已失傳。據後人著述為《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對該書的引述來看,《三秦記》中曾多處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又如“龍門山在河東界……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等等。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裡說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迴游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中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複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迴游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裡,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說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暖使用費用,地暖費用貴嗎?地暖使用費用貴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