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其意義在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才能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一、推薦與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絡的課外閱讀材料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既能使學生在課內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在課內培養的能力得到鍛鍊,也有利於教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後,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學生喜愛的童話名著;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前,可推薦學生閱讀與環保有關的課外資料;教學《月光曲》時,可推薦學生閱讀大音樂家貝多芬的生平、藝術成就、品格精神等資料。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書籍。如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識字量,具備了一定的評價能力,教師就可以向他們推薦《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麼》《西遊記》(青少年版)《三國演義》(青少年版)《水滸傳》(青少年版)《百科全書》等書籍。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還可大膽地將報紙、雜誌、小說、影視、廣告、標語等中的語文資訊引入課堂,豐富、深化教材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讀有興趣,讀有目標,讀有收穫。 二、課內教方法,課外用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教師應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給學生更多的讀和思考的時間,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動、耳動、眼動、手動、心動,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主要閱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 言為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會反映他的內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風貌。因此,閱讀時要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學《一雙手》時,就讓學生抓住張迎善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討論這雙手形成的原因,進而感受張迎善甘於奉獻的高尚品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願望。這樣,學生便會從中總結出讀描寫人物文章的方法,從而將它運用到閱讀課外讀物中去。 2.抓住意境想象著讀。 為了吸引讀者,作者都比較注重意境描寫。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感情,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緻而又傳神的描繪,使讀者產生聯想和想象;有的則在結尾,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讓讀者體會、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因此,閱讀作品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鑑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教學《月光曲》中“貝多芬為兄妹二人彈奏第二首曲子”時,我讓學生邊聽《月光曲》邊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學生學得此法後,立即將它用到了課外閱讀中,收效甚佳。 3.抓住構思、佈局聯絡著讀。 教學《天馬》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總――分――總”的結構及“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反覆讀課文。讀後,我讓學生想想自己平時習作時是怎麼佈局謀篇的,並讓他們把此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樣就有利於學生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點詞句朗讀,細細揣摩;也可以引導學生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後瀏覽全文,綜述大意。 三、課外閱讀與學校活動相結合 學校應開展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如可以定期舉辦“演講比賽”“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成語接龍賽”等主題競賽,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課內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以提高課外閱讀效率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讀書筆記型別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詞好句、科學趣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讀過一本讀物後,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簡明扼要地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讀完一本讀物後,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在課內要教給學生做讀書筆記的具體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效率。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其意義在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才能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一、推薦與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絡的課外閱讀材料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既能使學生在課內掌握的知識得到鞏固,在課內培養的能力得到鍛鍊,也有利於教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後,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學生喜愛的童話名著;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前,可推薦學生閱讀與環保有關的課外資料;教學《月光曲》時,可推薦學生閱讀大音樂家貝多芬的生平、藝術成就、品格精神等資料。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書籍。如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識字量,具備了一定的評價能力,教師就可以向他們推薦《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麼》《西遊記》(青少年版)《三國演義》(青少年版)《水滸傳》(青少年版)《百科全書》等書籍。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還可大膽地將報紙、雜誌、小說、影視、廣告、標語等中的語文資訊引入課堂,豐富、深化教材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讀有興趣,讀有目標,讀有收穫。 二、課內教方法,課外用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教師應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給學生更多的讀和思考的時間,努力使他們做到口動、耳動、眼動、手動、心動,以達到多讀多積累的目的。主要閱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 言為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會反映他的內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風貌。因此,閱讀時要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學《一雙手》時,就讓學生抓住張迎善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討論這雙手形成的原因,進而感受張迎善甘於奉獻的高尚品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願望。這樣,學生便會從中總結出讀描寫人物文章的方法,從而將它運用到閱讀課外讀物中去。 2.抓住意境想象著讀。 為了吸引讀者,作者都比較注重意境描寫。有的在開頭,或揭示故事的廣闊背景,或渲染某種濃烈的感情,吸引讀者往下讀;有的在文中,對具體事物作細緻而又傳神的描繪,使讀者產生聯想和想象;有的則在結尾,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讓讀者體會、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因此,閱讀作品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和鑑賞作品的意境美。例如,教學《月光曲》中“貝多芬為兄妹二人彈奏第二首曲子”時,我讓學生邊聽《月光曲》邊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學生學得此法後,立即將它用到了課外閱讀中,收效甚佳。 3.抓住構思、佈局聯絡著讀。 教學《天馬》時,我引導學生抓住“總――分――總”的結構及“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反覆讀課文。讀後,我讓學生想想自己平時習作時是怎麼佈局謀篇的,並讓他們把此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樣就有利於學生感受讀物的結構美,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精彩片段或重點詞句朗讀,細細揣摩;也可以引導學生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後瀏覽全文,綜述大意。 三、課外閱讀與學校活動相結合 學校應開展與課外閱讀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如可以定期舉辦“演講比賽”“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成語接龍賽”等主題競賽,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課內輔導學生做讀書筆記,以提高課外閱讀效率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讀書筆記型別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詞好句、科學趣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讀過一本讀物後,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簡明扼要地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讀完一本讀物後,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提高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在課內要教給學生做讀書筆記的具體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