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儘管風、海底地震和潮汐總是引起海面漲落,但是人們還是認為海面是平坦的,彷彿是一面鏡子平放在大地上。近年來,隨著人造衛星測量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風平浪靜的海面實際上也是坑坑窪窪的。有些地區的海面是凸起的,有些地區的海面是凹陷的,兩者之間最大的差距可達100多米。儘管如此,因為海平面凹凸的變化在1000千米以上的廣泛範圍內逐漸變化,所以不容易被航海者察覺罷了。
那麼影響海平面不平的兩個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一是漲潮、落潮、風暴和氣壓高低等因素,使海面始終不能歸於平靜;二是海底地形的不同,也決定了海面的不平。此外,有時海面的高低還與附近的巨大的山脈或山脈所組成的物質的積聚有關。這種物質的積聚,可以使其表面引力彎曲,從而形成一種動力,驅使水離開一個地區而流向另一個地區,從而造成了海面高低不平的現象。
事實上,海平面的高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對人類的生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影響海平面升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溫室效應使地球南極和北極的冰雪大量融化,就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在過去的20世紀中,人們竟然發現凹凸不平的海平面上升了20釐米,這是一個在過去千年中的最高速度。科學家估計,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一部分冰山將會融化,2080年海平面還要上升41釐米。此外,地質學家也曾經告訴我們,在地球漫長髮展的歷史中曾經有7次特大的冰期,每次冰期都會引起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
除了溫室效應對海平面的影響以外,海底的擴張速度對它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海洋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它不停地與地球內部存在著水分迴圈和交流。由於現代地幔水陸續不斷地滲入海中,從而導致海平面正在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上漲,所以可以說海底的擴張速度是另一個影響海平面的重要原因。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加快時,大洋中脊體積變大,結果使海水溢位正常的海岸線而侵入大陸內部,造成海平面上升。反之,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變慢時,大洋中脊變冷收縮,海底下沉,這時候海平面自然就會下降了。風暴潮
風暴潮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沿海驗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記錄的海面升降,通常為天文潮、風暴潮、(地震)海嘯及其他長波振動引起海面變化的綜合特徵。一般驗潮裝置已經濾掉了數秒級的短週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動。如果風暴潮恰好與天文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間的高潮相疊),加之風暴潮往往夾雜狂風惡浪而至,逆江河洪水而上,常常會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的潮水暴漲,甚者海潮沖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使物資不得轉移,人畜不得逃生,從而釀成巨大災難。
有人稱風暴潮為“風暴海嘯”或“氣象海嘯”,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悔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由幾十千米至上千千米,時間尺度或週期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千米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在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與風暴潮抗爭的國家——荷蘭。“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它位於西歐,瀕臨北海,全境地勢低窪,河流縱橫,渠道交錯,堤壩密佈,全國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其中有1/4位於海拔1米以下。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由於這一帶潮差較大,極易發生風暴潮災害,所以長期以來,荷蘭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受“滅頂之災”,他們與海潮、水患進行了堅持不懈地鬥爭。
在這些與海的長期鬥爭中,圍海造田是其中一項最有成效的措施,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類向海洋空間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荷蘭首當其推是向海洋索取土地的著名國家。早在13世紀荷蘭人民就築堤壩攔海水,再以風車為動力挖泥和抽乾圍堰內的水,到今天風車仍然是這個低地國家的代表景觀呢。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千米,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都是透過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生活中,儘管風、海底地震和潮汐總是引起海面漲落,但是人們還是認為海面是平坦的,彷彿是一面鏡子平放在大地上。近年來,隨著人造衛星測量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風平浪靜的海面實際上也是坑坑窪窪的。有些地區的海面是凸起的,有些地區的海面是凹陷的,兩者之間最大的差距可達100多米。儘管如此,因為海平面凹凸的變化在1000千米以上的廣泛範圍內逐漸變化,所以不容易被航海者察覺罷了。
那麼影響海平面不平的兩個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一是漲潮、落潮、風暴和氣壓高低等因素,使海面始終不能歸於平靜;二是海底地形的不同,也決定了海面的不平。此外,有時海面的高低還與附近的巨大的山脈或山脈所組成的物質的積聚有關。這種物質的積聚,可以使其表面引力彎曲,從而形成一種動力,驅使水離開一個地區而流向另一個地區,從而造成了海面高低不平的現象。
事實上,海平面的高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對人類的生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影響海平面升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溫室效應使地球南極和北極的冰雪大量融化,就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在過去的20世紀中,人們竟然發現凹凸不平的海平面上升了20釐米,這是一個在過去千年中的最高速度。科學家估計,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隨著溫室效應的增強,一部分冰山將會融化,2080年海平面還要上升41釐米。此外,地質學家也曾經告訴我們,在地球漫長髮展的歷史中曾經有7次特大的冰期,每次冰期都會引起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
除了溫室效應對海平面的影響以外,海底的擴張速度對它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海洋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它不停地與地球內部存在著水分迴圈和交流。由於現代地幔水陸續不斷地滲入海中,從而導致海平面正在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上漲,所以可以說海底的擴張速度是另一個影響海平面的重要原因。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加快時,大洋中脊體積變大,結果使海水溢位正常的海岸線而侵入大陸內部,造成海平面上升。反之,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變慢時,大洋中脊變冷收縮,海底下沉,這時候海平面自然就會下降了。風暴潮
風暴潮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沿海驗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記錄的海面升降,通常為天文潮、風暴潮、(地震)海嘯及其他長波振動引起海面變化的綜合特徵。一般驗潮裝置已經濾掉了數秒級的短週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動。如果風暴潮恰好與天文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間的高潮相疊),加之風暴潮往往夾雜狂風惡浪而至,逆江河洪水而上,常常會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的潮水暴漲,甚者海潮沖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使物資不得轉移,人畜不得逃生,從而釀成巨大災難。
有人稱風暴潮為“風暴海嘯”或“氣象海嘯”,在中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悔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由幾十千米至上千千米,時間尺度或週期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千米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在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與風暴潮抗爭的國家——荷蘭。“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它位於西歐,瀕臨北海,全境地勢低窪,河流縱橫,渠道交錯,堤壩密佈,全國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其中有1/4位於海拔1米以下。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由於這一帶潮差較大,極易發生風暴潮災害,所以長期以來,荷蘭人為了生存和發展,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受“滅頂之災”,他們與海潮、水患進行了堅持不懈地鬥爭。
在這些與海的長期鬥爭中,圍海造田是其中一項最有成效的措施,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類向海洋空間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荷蘭首當其推是向海洋索取土地的著名國家。早在13世紀荷蘭人民就築堤壩攔海水,再以風車為動力挖泥和抽乾圍堰內的水,到今天風車仍然是這個低地國家的代表景觀呢。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千米,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都是透過人工填海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