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寫作“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è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寫作“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è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