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傻事

    首先,詆譭。本身詆譭就有問題。無論權謀還是辯論,要想獲得勝利是需要第一定基礎的,不是拍電視劇,厲害的來了就萬事大吉。

    權謀是達成目的或者防止失敗的手段,他的基礎應該是順勢而為,比如你現在想要某皇帝寶座,隨便你咋某都是個笑話。

    辯論,辯論的好處在於,當眾或者在領導面前讓對方詞窮以此取得眾人和領導的信任。但是辯論也有無意義的辯論,如果你的觀點本身無任何實際意義,贏的也是口舌之爭。辯論想要贏不是靠真理,靠的是現場聽眾和領導對於觀點的認知。他們認可你就贏了,聽眾或者領導不認可,你就算讓對方詞窮也是輸。

    歷史學家文人詆譭鬼谷子,主要是為了裝點牌坊,因為文人誰不是鬼子翻版?偽君子都喜歡標榜自己是正人君子。失足婦女也會申討賣淫的不道德行為。文人看起來反對積極主要是因為他們要寫文章,談到鬼谷子總不能表示欣賞,不然同袍豈不鄙視你?我相信文人做夢都想要鬼谷子的本事。

  • 2 # 沉默的二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明白兩件事情,其一是《鬼谷子》都講了那些內容,其二是《史記》明確記載的鬼谷子的四名學生究竟在戰國做了那些事情!

    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鬼谷子》這本書究竟講了哪些內容?

    《鬼谷子》這本書的具體成書時間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該是鬼谷子的學生根據鬼谷子生前的一些講話內容,論述以及思想彙編而成的一本書,全書主要講的主要內容就是上面題幹中講的“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技巧”。事實上,這本書的文學性且先不談,其中涉及的談判心理學,軍事心理學以及各種說服技巧的內容,確實在後世影響深遠。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於後世的談判以及說服,都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因此,在民間也好,在廟堂也好,這本書的作用還是很受世人肯定的。

    至於為什麼後世的文人史學家會詆譭這本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史學家和文人所處的思想階層。西漢武帝時期,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使得後來的史學家和文人都是這些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儒家的口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用陰謀詭計,縱橫捭闔來取得功名,在儒家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後來鬼谷子的這本書以及傳達的思想,被分裂到了道家,兵家,名家,仙家等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內容中去了。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鬼谷子的學生在戰國究竟做了那些事情!

    鬼谷子的在史記中明確記載的學生一共兩對:蘇秦和張儀,龐涓和孫臏。

    蘇秦和張儀是合縱和連橫的發起者,其實在戰國的中期,蘇秦最先以連橫這個策略說服過秦惠文王,但是因為惠文王當時剛把商鞅殺掉,秦國國內對於一些辯士是十分忌諱的,因此,並沒有接受蘇秦的建議。於是蘇秦回家發奮學習,重新熟讀《陰符經》,最後用合縱說服東方六國,終於成功,然後佩戴六國相印。使得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但是蘇秦擔心合縱的成果不能保持,於是用計使張儀入秦,於是才有了合縱和連橫。也就是說,是因為有了連橫,合縱才變得如此的有意義。但是蘇秦的行為在史記上,司馬遷並沒有給出非常積極的評價,反而使得後世讀史的學者對蘇秦頗有微詞。為自己的官位激張儀入秦,和燕國的太后私通等。

    龐涓和孫臏在歷史的時間上早於蘇秦和張儀。龐涓因此嫉妒自己的師兄弟孫臏因而在魏王面前百般詆譭孫臏,害的孫臏遭受臏刑,這一點和蘇秦激張儀入秦的行為其實差不多。因而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象,如果蘇秦和張儀二人同事一君,下場會是怎麼樣?二人在戰國時期的魏國和齊國(龐涓在魏,孫臏在齊)發生過兩次非常大的戰爭,即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戰爭使得魏國的國際地位持續的下降,齊國的國際地位持續上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鬼谷子遭人詆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1、《鬼谷子》書籍的內容沒有從正面積極的教導學生透過正確的渠道入世,而是用一種遊說的方式來獲取官位,這種做法在混亂的戰國是可行的,但是這對於後來儒家人眼裡是不能接受的;

    2、鬼谷子的學生在戰國的種種行為不能因此後世讀者尊敬,蘇秦的激張儀入秦,和燕國的王后保持不正當的關係,張儀欺楚,龐涓嫉賢妒能,陷害自己的同門等種種行為,對於後世以儒家思想的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才會常常遭受史學家和學者的詆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肖姓的起源,哪兒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