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莎衣

    楊樸 〔宋代〕

    軟綠柔藍著勝衣,倚船吟釣正相宜。

    蒹葭影裡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

    狂脫酒家春醉後,亂堆漁舍晚晴時。

    直饒紫綬金章貴,未肯輕輕博換伊。

    譯文

    無論穿著什麼樣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軟綠草織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詩垂釣的生活,實在是最最相宜。

    夏日在清涼的蘆葦影中,和衣睡在迷離的暮煙裡,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氣中,綿綿細雨下披著我的蓑衣。

    春天在酒家痛飲,狂醉後才將蓑衣脫下去,當黃昏雨過天晴,就把它隨便堆放在漁舍裡。

    儘管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極其尊貴,我也不肯輕易拿蓑衣去換取。

    註釋

    莎衣:即蓑衣,以蓑草編織成的御雨衣披。

    軟綠柔藍:綠色柔軟的。著:穿。勝衣:即蓑衣。

    正相宜:合適,十分自然。

    蒹葭(jiān jiā):蘆葦。

    菡萏(hàn dàn):荷花。

    狂脫:狂醉。

    亂堆:隨便堆放。晚晴:傍晚雨後初晴。

    饒:任憑。紫綬(shòu)金章: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指高階官員的服飾。綬,系印環的絲帶。

    博換:交換。伊:第三人稱,指莎衣,亦即指隱居生活。▲

    參考資料:

    1、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25-262、劉永生.宋詩選: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

    賞析

      這首詩除尾聯兩句抒情言志以外,其餘六句都是詠蓑衣的。首聯寫漁人愛蓑衣。頷聯寫漁人披蓑衣。頸聯寫漁人脫蓑衣。

      蓑衣雖然是用草和繩子編綴而成的,但是在漁人的眼裡,它是色彩鮮明、質地輕柔的,穿著它是勝過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釣魚是非常合適愜意的。吟詩是詩人的事,釣魚是漁人的事,既釣魚又吟詩,就不是一般的漁翁,而是閒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為了。詩人愛蓑衣,正是他喜愛浪跡江湖,不與汙濁庸俗的官場往來的思想情感的流露。這兩句為全詩定下了基調,表現了淡泊清高的情韻。

      頷聯敘漁人披蓑衣。這兩句意思是:在那蘆葦的婆娑影子裡,在那浮動的水氣中,披著蓑衣臥在漁船之上;在那如蓋的蓮葉影裡,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間,披著蓑衣御著雨。這一聯寫得有意境,波光瀲灩,煙靄迷濛,葦影參差,蓮葉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灑做面,如濺珠進玉,此間一葉扁舟,舟上臥著披了蓑衣的漁人,這景象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人描繪這麼一幅漁人樂趣圖,是對漁人無優無慮生活的讚頌,也是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的嚮往。詩人之所以要敘寫漁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於藉此表現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這裡的景愈美,也就顯得人愈雅,從而對比了現實社會中官場的混濁,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塵外,就可歸返自然,詩人對蓑衣是非常喜愛的。

      頸聯寫醉後和晴時脫蓑衣,在兩種情況下脫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開懷暢飲、醉意朦朧之後,狂放自在,拋開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滿天,收棹攏岸之後,把蓑衣脫下來,隨手堆放在漁舍裡。這顯然是對無拘無束、怡然自樂的漁人生活的謳歌。

      以上三聯都集中筆墨於寫蓑衣。首聯絡總起,二三兩聯分寫,一寫“披”,一寫“脫”。“披妙時風景如畫,“脫”時神情活現。寫“披”,景是動,人是靜;寫“脫”,景是靜,人是動。一“披”一“脫”,兩相對照,把詩人對這種漁人生活的由衷深愛披瀝無遺。

      尾聯畫龍點睛,揭示主旨:任憑你紫綬金章有多高貴,我是不會輕易把我的蓑衣換你的官場禮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徵意義。“富貴非吾願”,衣錦而招搖過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漁歌入浦深”;“白雲依靜渚”,“萬事不關心”。詩人面對宋太宗而拒絕受官,正和他不願將蓑衣換官服的思想行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其思想情操。這就表明,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一首詠物言志詩。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視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於要和“紫緩金章妙對舉,因而詩人改變了自楚辭《漁父》以來一貫詠漁翁的寫法,不著力於“人”而專意於“衣”,從而構成“換”的關係,構思新巧。在前三聯極寫蓑衣的基礎上,筆鋒一轉,瀉出正題,是點峭傳神之筆,足有千鈞萬解之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作文work hard for my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