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對於現代在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從超市或網店購買一袋袋5公斤、10公斤的大米。那麼歷史上日本的稻米的生產和消費情況如何?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回答題中的問題了。(1)先來大體回顧一下日本的土地制度和稻米生產的關係。
在平安時代,朝廷考慮到獎勵田地開墾的的政策一直未能取得良好效果,於是在743年頒佈了“墾田永年私財法”。一些有權勢的貴族以及寺院開始大力動員農民開墾,增加了很多私有地,後來慢慢演變成莊園,而擁有越來越多私有地的貴族也慢慢成為豪族。擁有莊園的貴族開始在自己的私有地進行稅收,並且慢慢取得國司不能進入領地的權利,進一步壟斷了稅收。但是另一方面卻苦了農民,他們必須既要向莊園領主又要向朝廷納稅,陷入了二重支配的苦境。在莊園公領制下,農民每年要繳納年貢,又稱為乃貢、乃米、土貢等,大約佔總收入的4成左右。田的年貢基本上是用“米納”的方式,但是有時也用絹、絲、鐵等繳納。
但是從鎌倉時期開始,隨著土地的進一步開墾,加之在肥料上下功夫,特別是“二毛作”(一年兩熟制)的推廣,農民慢慢積蓄了對抗領主、地頭的力量。
到了室町時代,隨著鐵製農具進一步發達,像鐵鍬、鋤、鐮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農作效率。另外,使用牛、馬等畜力進一步擴大了農耕面積,在肥料方面也開始使用土灰等,利用水車將旱田改良為水田,增加了稻米的產量。同時,稻米的品種也日益豐富。技術的提高解放了一部分農民成為手工業者,手工業的發展又進一步提高了技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導致了不同的需求,進而促進了商業的日益繁榮,進而出現稻米買賣的萌芽,這時候年貢慢慢也變成“錢納”。
到了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天下後,為了向農民準確地徵收年貢而實行檢地,以村為單位對土地面積、生產量、耕作人等在檢地賬上進行記錄,並據此直接向農民徵收年貢,史稱“太閣檢地”。依據這種制度,莊園制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武士對農民的直接支配。
到了江戶時代,實行了“士農工商”四個不同階層的身份等級制度。農民繳納的年貢依然是江戶幕府以及各藩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保證收入的穩定,1649年幕府頒佈了“慶安御觸書”,規定農民平時生活的基本內容,不允許奢侈,也禁止田地的買賣。農民中間也慢慢出現了貧富差距,分為擁有自耕田的“本百姓”以及租種他人田地的“水吞百姓”。因為年貢很重,基本要佔收穫量的40-50%,農民雖然生產稻米,但是基本很少能吃上白白的大米飯。因為剩下的一些米也需要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及生產資料,所以主要以稗、粟、蕎麥、大豆等雜糧以及一些豆類。芋頭、山菜、海草等為生。如果遇到天災,就會出現大的饑荒。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1833年到1837年之間爆發的“天保大饑饉”(與享保、天明並稱江戶時代的三大饑饉)。由於糧食歉收,造成米價高企,商人乘機抬高米價,儘管幕府及諸藩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依然餓死了很多人。最終日本各地相繼爆發農民暴動,以1837年大鹽平八郎的暴亂最為著名,動搖了幕府統治的權力基礎,也直接導致後來的“天保改革”。
稻田收穫的是稻穀,只有變成米粒才能使用。現在日本社會還食用兩種米,一種是“玄米”,只是去粗皮的大米,雖然味道差點,但是營養價值更高。另一種稱為“精米”,就是俗稱的大白米,味道更好,但是因為去除了一些維生素導致營養價值降低,長期使用,容易得腳氣病等。那麼在古代日本主要使用搗杵和石臼來去除稻皮,也是一開始變成玄米,然後再將玄米加工成精米。最初使用手工搗鼓,後來發明了腳踏式的搗杵。到了江戶時代普及了水車,進而大大提高了舂米的效率。
謝謝邀請!對於現代在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從超市或網店購買一袋袋5公斤、10公斤的大米。那麼歷史上日本的稻米的生產和消費情況如何?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回答題中的問題了。(1)先來大體回顧一下日本的土地制度和稻米生產的關係。
在平安時代,朝廷考慮到獎勵田地開墾的的政策一直未能取得良好效果,於是在743年頒佈了“墾田永年私財法”。一些有權勢的貴族以及寺院開始大力動員農民開墾,增加了很多私有地,後來慢慢演變成莊園,而擁有越來越多私有地的貴族也慢慢成為豪族。擁有莊園的貴族開始在自己的私有地進行稅收,並且慢慢取得國司不能進入領地的權利,進一步壟斷了稅收。但是另一方面卻苦了農民,他們必須既要向莊園領主又要向朝廷納稅,陷入了二重支配的苦境。在莊園公領制下,農民每年要繳納年貢,又稱為乃貢、乃米、土貢等,大約佔總收入的4成左右。田的年貢基本上是用“米納”的方式,但是有時也用絹、絲、鐵等繳納。
但是從鎌倉時期開始,隨著土地的進一步開墾,加之在肥料上下功夫,特別是“二毛作”(一年兩熟制)的推廣,農民慢慢積蓄了對抗領主、地頭的力量。
到了室町時代,隨著鐵製農具進一步發達,像鐵鍬、鋤、鐮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農作效率。另外,使用牛、馬等畜力進一步擴大了農耕面積,在肥料方面也開始使用土灰等,利用水車將旱田改良為水田,增加了稻米的產量。同時,稻米的品種也日益豐富。技術的提高解放了一部分農民成為手工業者,手工業的發展又進一步提高了技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導致了不同的需求,進而促進了商業的日益繁榮,進而出現稻米買賣的萌芽,這時候年貢慢慢也變成“錢納”。
到了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天下後,為了向農民準確地徵收年貢而實行檢地,以村為單位對土地面積、生產量、耕作人等在檢地賬上進行記錄,並據此直接向農民徵收年貢,史稱“太閣檢地”。依據這種制度,莊園制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武士對農民的直接支配。
到了江戶時代,實行了“士農工商”四個不同階層的身份等級制度。農民繳納的年貢依然是江戶幕府以及各藩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保證收入的穩定,1649年幕府頒佈了“慶安御觸書”,規定農民平時生活的基本內容,不允許奢侈,也禁止田地的買賣。農民中間也慢慢出現了貧富差距,分為擁有自耕田的“本百姓”以及租種他人田地的“水吞百姓”。因為年貢很重,基本要佔收穫量的40-50%,農民雖然生產稻米,但是基本很少能吃上白白的大米飯。因為剩下的一些米也需要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及生產資料,所以主要以稗、粟、蕎麥、大豆等雜糧以及一些豆類。芋頭、山菜、海草等為生。如果遇到天災,就會出現大的饑荒。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1833年到1837年之間爆發的“天保大饑饉”(與享保、天明並稱江戶時代的三大饑饉)。由於糧食歉收,造成米價高企,商人乘機抬高米價,儘管幕府及諸藩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依然餓死了很多人。最終日本各地相繼爆發農民暴動,以1837年大鹽平八郎的暴亂最為著名,動搖了幕府統治的權力基礎,也直接導致後來的“天保改革”。
(2)日本古代是如何舂米的。稻田收穫的是稻穀,只有變成米粒才能使用。現在日本社會還食用兩種米,一種是“玄米”,只是去粗皮的大米,雖然味道差點,但是營養價值更高。另一種稱為“精米”,就是俗稱的大白米,味道更好,但是因為去除了一些維生素導致營養價值降低,長期使用,容易得腳氣病等。那麼在古代日本主要使用搗杵和石臼來去除稻皮,也是一開始變成玄米,然後再將玄米加工成精米。最初使用手工搗鼓,後來發明了腳踏式的搗杵。到了江戶時代普及了水車,進而大大提高了舂米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