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apilight

    航天私企未來是否能和航天大國競爭?

    答案是:現在完全可以。

    目前最牛逼的私企個人認為是Space X。

    這家公司前段時間還將一輛跑車送入太空,這確實比某些航天大國的實力還要強大。

  • 2 # 航天小生張偉

    世界上能夠稱為航天大國的國家主要為美國、俄羅斯、歐洲(這三可稱為航天強國)、中國、日本、印度,其他國家的航天活動從體量來說都較小,基本沒有形成完整的航天體系,只有這6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相對完成的航天體系和工業佈局。航天私企在未來能否跟這些航天大國競爭呢?

    目前,航天私企以馬斯克的SpaceX最為火熱,其代表性的獵鷹9系列火箭的逐步成熟,芯級回收黑科技的閃耀,顯著降低的發射成本,讓SpaceX在近3年時間裡出盡了風頭,特別是2018年初利用重型獵鷹成功將特斯拉ROADSTER跑車送入軌道,並完成了兩個助推芯同時回收。人們驚歎於SpaceX這樣的公司時,也看到了私企在航天這樣的高階領域也能佔有一席之地,私企靈活的體制有利於突破傳統航天“計劃經濟”發展模式的限制,使SpaceX成為了航天商業化最成功的範例。

    航天系統一般由航天器、空間應用系統、航天運輸系統、航天器發射場、航天測控系統等組成,如果是載人航天任務,還要增加航天員系統、載人飛船系統等內容,可以說,航天是人類歷史上組成複雜程度最高,技術難度最大,安全性要求最嚴格的系統工程。在承認SpaceX公司厲害的同時,還要清醒的認識到,對於航天這個複雜龐大體系來說,SpaceX僅僅在其中一個領域取得了成功,還遠無法支撐起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

    SpaceX雖然在航天發射領域中站住了腳,但其運載能力最大的重型獵鷹也無法與NASA未來2年將要發射的SLS重型火箭相媲美,就整個人類火箭史上也只能算是中上水平。截止2018年,NASA在SLS重型火箭的研發上已投入了230億美元,這幾乎等於整個SpaceX公司的估值,作為國家和私企來說這樣的差距一目瞭然。航天私企作為企業首先要盈利和生存,註定了企業的發展無法全盤佈局,只能在某一個領域投入有限的經費進行研發,如果能發展壯大,就像SpaceX這樣的公司,不僅要積累多年的研發和多次失敗經驗,而且還離不開NASA的大力支援(人員、合同等)。

    綜上所述,航天是一項耗資巨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參與的活動,有特殊的政治經濟意義。私企的投入與目前的航天大國投入還不在一個量級,這種直接競爭的局面也僅是在個別領域存在,航天私企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已難能可貴。私企發展的目的不是去跟其他航天大國競爭,吞噬打敗“國有體制”,而是要利用其靈活的機制不斷的突破創新,推動航天技術的進步,這些才是航天私企應有的定位。

  • 3 # 太空觀測站站長

    我認為十年甚至二十年內都沒有可能,以現在最火爆的spaceX為例,SpaceX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能發射獵鷹這樣的重型火箭,是非常厲害了,但是這並不是對NASA的打臉,而是獲得了後者大量的資源支援才能實現。 如果沒有NASA及時的訂單支援,估計spaceX早關門大吉了.

    舉個例子,根據路透社5月23日訊息,當地時間週三,SpaceX向法院遞交經過修改的訴狀,指控美國空軍違反火箭生產合同規則,將資金授予三家火箭製造商,卻拒絕了該公司的投標,並表示應重新招標。 報道稱,作為SpaceX的競爭對手,聯合發射聯盟(ULA)、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Northrop Grumman)和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拿到了總額23億美元的合同,但同樣參與招標的SpaceX卻空手而歸。這就說明SpaceX如果缺乏國家相關支援,容易資金短缺關門大吉. 航天是一個非常燒錢的領域,而且風險也高. 即便是首富貝索斯,每年給他的藍色起源公司注入10億美元,現在藍色起源也還沒拼過spaceX.

    實際上像spaceX 和藍色起源這種公司的技術也都來源於NASA,因為他們招聘了不少NASA的人. 畢竟,目前來看,他們還只是造的很便宜而已,火箭技術在上世紀就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度,當時的土衛五重型火箭能一舉登月! 目前,像火星探測,深空探測這種高精尖的技術,目前仍然是以國家為主體開展的,而民營企業更多的是以商業的角度,將已經突破的關鍵技術換種更省錢的方式實現. 所以我認為近十年二十年私營航天都很難跟航天大國在技術上競爭,當然價格競爭除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煥英”取景地成網紅打卡點,如何把短期熱度變成長期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