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能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傑出的政治家與一代明君。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著名的“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經過主動消滅割據勢力,在國內厲行儉約,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終於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興盛,為後來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貞觀之治
1、分權行政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
中書省釋出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釋出詔書。
2、君臣論治
隋末民變,使唐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
3、選賢任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4、完善制度
唐太宗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
5、輕刑定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
6、軍事
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攻滅東突厥汗國,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松贊干布率軍擊破党項、白蘭羌、吐谷渾,進攻松州。韓威率領少見人員去偵察吐蕃軍,被擊敗。唐太宗派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為副,率軍迎戰吐蕃。
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打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懼,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遣使謝罪。派重臣祿東贊獻金五千兩、珍寶數百於唐朝,再次請求和親。
7、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麴文泰沒想到唐軍趕到,被嚇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擴充套件資料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導致人口銳減,使得武德年間、貞觀初只有200萬戶,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
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能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傑出的政治家與一代明君。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著名的“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經過主動消滅割據勢力,在國內厲行儉約,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終於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興盛,為後來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貞觀之治
1、分權行政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
中書省釋出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釋出詔書。
2、君臣論治
隋末民變,使唐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
3、選賢任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4、完善制度
唐太宗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
5、輕刑定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
6、軍事
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攻滅東突厥汗國,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松贊干布率軍擊破党項、白蘭羌、吐谷渾,進攻松州。韓威率領少見人員去偵察吐蕃軍,被擊敗。唐太宗派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為副,率軍迎戰吐蕃。
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打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懼,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遣使謝罪。派重臣祿東贊獻金五千兩、珍寶數百於唐朝,再次請求和親。
7、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麴文泰沒想到唐軍趕到,被嚇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擴充套件資料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導致人口銳減,使得武德年間、貞觀初只有200萬戶,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
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