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穩定,有四個前提條件,他們分別是: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發展,國際收支平衡。
下面分別介紹宏觀經濟這四個前提條件及其如何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可以說,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前三個,是國內宏觀經濟所追求的目標。第四個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充分就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是充分就業。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業意味著稀缺資源的浪費或閒置,從而使經濟總產出下降,社會總福利受損。因此,失業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它包括:一是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標是一致的。經濟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福利,但並不是增長率越高越好。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一方面要受到各種資源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尤其是對於經濟已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要付出代價,如造成環境汙染,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等。因此,經濟增長就是實現與本國具體情況相符的適度增長率。
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物價穩定並不是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允許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所謂低,就是通貨膨脹率在1—3%之間,所謂穩定,就是指在相當時期內能使通貨膨脹率維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這種通貨膨脹率能為社會所接受,對經濟也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靜態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年的年末,國際收支不存在順差也不存在逆差;動態平衡,不強調一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而是以經濟實際執行可能實現的計劃期為平衡週期,保持計劃期內的國際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於商業動機,為追求利潤或其他利益而獨立發生的交易實現的收支平衡;被動平衡,是指透過補償性交易即一國貨幣當局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採取調節性交易而達到的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消極地使一國在國際收支帳戶上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極地防止匯率變動、外匯儲備變動,而是使一國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適度增加外匯儲備看作是改善國際收支的基本標誌。同時由於一國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標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係,也有交替關係。互補關係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係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刺激總需求,擴大就業量,這一般要實施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由此就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緊縮財政和貨幣,由此又會引起失業率的上升。又如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係。因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貨膨脹已難以避免的。再如國內均衡與國際均衡之間存在著交替關係。這裡的國內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國際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內均衡,就可能降低本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於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的目標。
宏觀經濟穩定,有四個前提條件,他們分別是: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發展,國際收支平衡。
下面分別介紹宏觀經濟這四個前提條件及其如何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可以說,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前三個,是國內宏觀經濟所追求的目標。第四個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充分就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是充分就業。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業意味著稀缺資源的浪費或閒置,從而使經濟總產出下降,社會總福利受損。因此,失業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它包括:一是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標是一致的。經濟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福利,但並不是增長率越高越好。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一方面要受到各種資源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尤其是對於經濟已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要付出代價,如造成環境汙染,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等。因此,經濟增長就是實現與本國具體情況相符的適度增長率。
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物價穩定並不是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允許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所謂低,就是通貨膨脹率在1—3%之間,所謂穩定,就是指在相當時期內能使通貨膨脹率維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這種通貨膨脹率能為社會所接受,對經濟也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靜態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年的年末,國際收支不存在順差也不存在逆差;動態平衡,不強調一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而是以經濟實際執行可能實現的計劃期為平衡週期,保持計劃期內的國際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於商業動機,為追求利潤或其他利益而獨立發生的交易實現的收支平衡;被動平衡,是指透過補償性交易即一國貨幣當局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採取調節性交易而達到的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消極地使一國在國際收支帳戶上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極地防止匯率變動、外匯儲備變動,而是使一國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適度增加外匯儲備看作是改善國際收支的基本標誌。同時由於一國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標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係,也有交替關係。互補關係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係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刺激總需求,擴大就業量,這一般要實施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由此就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緊縮財政和貨幣,由此又會引起失業率的上升。又如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係。因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貨膨脹已難以避免的。再如國內均衡與國際均衡之間存在著交替關係。這裡的國內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國際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內均衡,就可能降低本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於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