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圓圓的錘子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如果出現咽喉幹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記憶體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  由於陰陽失調,失去了正常執行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狀。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菸酒以及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食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會“上火”。  春天風多雨少,氣候乾燥,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而且,天氣變化反覆無常,不能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導致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上火”症候。但春燥有溫燥和涼燥之分。涼燥多發於初春季節,是燥邪與風寒之邪相結合侵襲人體的結果。病人症狀有乾咳、少痰或無痰、鼻咽乾燥、喉癢,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症。溫燥表現為乾咳、口乾、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咳出,甚至咳而胸痛,痰中帶血,並伴有鼻塞頭痛、畏寒身熱,它是燥邪與風熱之邪相結合而成。  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結合內在情況,這些火還可統分“虛實”兩大類,症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症狀輕,時間長並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這種分類為有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只能針對症狀治其標。

    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治“中焦火”宜用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洩火,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此外,還應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洩,達到清火排毒的目的。春天防治“上火”還要注意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休息,才能保障肌體的平衡,提高免疫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栽培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