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在明末清初的大變局中,曾湧現出一大批捨生忘死、百折不回的仁人志士,他們的事蹟氣壯山河、可歌可泣,值得後世永遠稱頌。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賣主求榮、臭名昭著的漢奸,他們的行為令人唾棄。其中,崇禎朝的探花,曾先後三次背叛主公的陳名夏,便是典型代表。

    陳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陽人,自幼博聞強識、喜好詩文,曾在山東、河北等地遊學並結交天下名士,做諸生時便已名重天下。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蹭蹬科場多年後,年已不惑的陳名夏考取進士,位列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陳名夏考中探花後,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旋即又出任戶、兵二科都給事中。

    然而,就在陳名夏的仕途剛剛起步之際,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便攻入北京,崇禎帝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縊殉國。北京城破前十天,陳名夏曾建議崇禎帝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可惜為時已晚。京城陷落的當天,陳名夏曾懷著殉國的想法上吊自殺,但因家人的施救而未能如願,時在崇禎十七(1644年)年三月。

    此後,陳名夏開始性情大變,由效忠明朝的耿直遺臣,轉變為政治投機者。崇禎帝殉國後不久,陳名夏經人薦舉投靠了大順政權,因為才能頗受李自成的欣賞,得以入值弘文館(翰林院)。不過,陳名夏侍奉李自成沒多久,便發覺此君是一位志大才疏、名過其實的庸主,早晚必將失敗,所以在大順軍出征吳三桂之前,便潛逃出京,投奔了南明弘光政權。

    陳名夏逃往南京後,並沒有受到弘光帝朱由崧的賞識,反而因為投靠李自成的“汙點”,被列入“從賊案”名單,備受朝廷的猜忌和打壓。好在陳名夏交遊甚廣且是復社的重要成員,所以在友人的幫助下,得到脫逃朝廷的清算。等到多鐸率清軍攻陷南京後,陳名夏又毅然決然地投降清朝,時在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

    陳名夏降清之初,為了能在新朝混出個名堂,便百般攀結、討好“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曾經大膽勸說他篡位稱帝。多爾袞雖然拒絕了陳名夏的提議,但卻因此對他倍加青睞(“入謁睿親王,請正大位。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爾所知也。’”見《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不久便任命其為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順治五年(1648年),六部初設漢尚書,陳名夏作為多爾袞的親信,得以出任首位漢人吏部尚書。3年後(1651年),陳名夏又出任弘文院大學士,進少保,兼太子太保,官爵和名望均達人臣之極。但就在陳名夏的仕宦生涯達到頂峰之際,卻因為多爾袞的暴病而死,命運開始急轉直下,最終還丟掉了性命。

    原來,多爾袞死後,失去靠山的陳名夏便遭到言官張煊、陳之遴的彈劾,稱他“結黨營私”、“諂事多爾袞”,並與吏部滿尚書舒穆祿·譚泰(多爾袞心腹)一起擅權亂政。最終,譚泰被處死、抄家,但陳名夏卻獲得順治帝的寬宥,只是被罷官了事,時在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

    僅僅過了一年時間,順治帝便因賞識陳名夏的才能,任命他為秘書院大學士、署吏部尚書。陳名夏的復出激怒了政敵寧完我(內國史院大學士)、馮銓(弘文院大學士)、劉正宗(翰林弘文院大學士)等人,他們決定利用對方生性疏闊“大做文章”,必欲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

    寧完我等人之所以要除掉陳名夏,究其原因在於派別之爭。因為,寧完我在官場上屬於“遼東舊人”派(清軍入關前投降的漢官),馮銓、劉正宗則屬於“北人”派(清軍入京後投降的明朝遺臣),兩者都對以陳名夏為首的“南人”派(南明降臣)佔據過高、過多的職位不滿。為此,三人便結成聯盟,準備以打倒陳名夏為契機,完全壓制或消滅“南人”派。

    好在陳名夏生性疏闊,身上的問題一大推,要想扳倒他並不難。順治十三年(1654年)三月,寧完我率先發難,彈劾陳名夏“行事叵測”、“結黨營私”、“縱子行賄”等多條罪款,其中最為致命的一條,則是指斥他反對朝廷頒佈的“剃髮易服令”,公然宣稱“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實屬十惡不赦。

    順治帝看到奏章後勃然大怒,經有司嚴審罪名坐實後,下詔以“攬權市恩”、“欺罔”等罪將陳名夏絞死(“疏下廷臣會鞫,名夏辨諸款皆虛,惟‘留髮復衣冠’,實有其語。完我與正宗共證名夏諸罪狀皆實,讞成,論斬,上命改絞。”引文同上)。陳名夏一生三次叛變,遊走於各大勢力間進行政治投機,最終卻落得被殺的下場,實在是令人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是不是遺傳,我老姨姐妹6個,3個都是癌症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