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無格無律

    詩歌本不用評價,因為,詩歌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民眾,於是,好與不好,自有公論,自有民眾來評判,假如離開了民眾,只依照幾個人的吆喝和吹捧,所謂的藝術所謂的美,把詩歌綁架離了民眾的土壤,又何來的評判,又怎麼能接受民眾的評價,基於種種虛偽的高壘,評價也只能成為了兩個無力的 漢字,既沒有意義也沒了活力……

  • 2 # 詩裡詩外

    詩歌有無形的靈魂之解釋,接下來才是細節,靈魂的大小就是框架。

    一切事物都有詩性,事物不同詩性不同。

    詩歌存在於每個事物的個性與共性之間。

    有機的結合起來,讓讀者的思想看到另一個自己另一些事物。

    聯想前所未有的自己,聯想人類發生的一切。

    詩歌一般不表白對錯,詩歌表述個性與共性之間的詩性。

    事物的詩性是一個點,點到即可。

    點到就是提示。

    不去說教,要放低,低到最低處。

    低到最後的時刻,站起來人類才能朝著共性的目標前進。

    詩歌完成——

    愛,是事物的共性,與太陽與人類與社會

    共存。

    如今正是廣眾寫詩的最佳時候,誰也沒有剝奪人的詩魂。

    要寫好,需要有靈魂的詩魂。

    詩歌是最強有力的戰鬥武器,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會使人發抖。

    詩歌永生。

    就讓她來得更猛烈些吧。

  • 3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什麼是詩魂,詩究竟是什麼?連著一點都搞不清,還談什麼是的魂呀魄的。

    詩成為高雅,是和禮捆綁在一起之後的事情。古代詩是用來唱的歌詞,是和樂相伴而生。無詩不樂,所以才叫詩歌,律詩,為曲牌填詞。樂在周時又與禮捆綁在一起的,叫禮樂。禮樂是幹什麼的,是劃定社會地位的標尺。用以區分人的社會等級,靠的就是禮樂。

    周天子享受九錫九鼎,禮樂詩歌就叫頌。公侯伯子爵享受三鼎五鼎七鼎,禮樂詩歌就叫雅,老百姓沒有社會地位就無鼎,禮樂詩歌就叫風。

    這是標定詩歌風雅分野的歷史。

    禮樂詩歌的所謂靈魂,其實就是歌頌的仰視文學,以及俯視的民俗文學。強要區分詩歌的靈魂,一個是拍的舒服不舒服,拍的舒服,詩歌就有靈魂。拍的不舒服,詩歌就沒有靈魂。一個是唱的是否盡興。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就有靈魂,沒有感動的就沒有靈魂。這就叫附庸風雅。

    不要把詩歌說的那麼高大上,擺進象牙塔供人瞻仰。有沒有靈魂不重要,高不高雅不重要,關鍵是詩歌要接地氣,要貼近生活,要感動人,打動人心。接地氣的就是好詩歌,不接地氣的就不是好詩歌。

    讓詩歌的靈魂見鬼去吧。

  • 4 # 根言木語

    “詩歌走向大眾更要注重詩魂”,這句話如若讓中國的詩歌聽見,肯怕激動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它們是多麼想走向大眾呀!可是它們又會納悶,我們中誰沒有靈魂呀?誰是行屍走肉呀?誰是衣架飯囊呀?誰是魂不附體呀?面面相覷。我想幫它們作番解釋,以便為走向大眾作好準備工作。我的詩路是從下里巴人向陽春白雪一步步進發,也就是從詩體昇華到詩魂。

    其次,詩歌走向大眾要意境美。意境美說的好懂點就是有意味,有情趣,有品頭,有神秘感,愈嚼愈有嚼頭,一句話好看。它的反面就是醜,就是順口溜,就是分行口號,就是一韻到底的催眼曲。

    再次,詩歌走向大眾要短小精悍。當今人們的時間青一色是碎片化的,長詩沒人看,三十秒或一二分鐘內能讀完,這首詩就有可能找到大眾讀者。比如,古體詩四至八行,現代詩最多十六行以內。

    最後,詩歌走向大眾要有詩魂。詩必須有靈魂,就是詩作者發現了人們應該發現但就是發現不了的“那一個”。這個“那一個”是指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那一個”。人們在閱讀中發現了“那一個”,就會拍案叫絕,就會對作者肅然起敬。原因是讀者的靈魂與詩的靈魂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不僅感動而且震撼。這是區分真詩與假詩的最根本的標準,這也是檢驗自己是否是詩人的標誌。

    補充一點,古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一定要押韻,而現代詩有時為了“那一個”,不便押韻,但必須注意節奏感的順暢。

    由於篇幅有限,好詩也應該具備的其它特點從略。但只要具有上述特徵,我看一定會受到大眾的青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最敢革新的君主趙武靈王,為何最後竟被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