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間規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這個世界,我們能夠主導的就是以自身為核心的因素,但是我們擺脫不了外在事物產生的問題及束縛。
比如一個人出生在某種環境或者走過什麼樣的成長過程,很多情況都是由外界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決定不了這些外在因素,而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面對這些外在因素時的態度。
而面對這一切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的狀態時,最好的態度就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因為在拋開自己主觀意識的過程中,自然能避開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煩擾,也能淡化世間不如意的痛苦。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若富貴由我力取,則造物無權;若譭譽隨人腳跟,則讒夫得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倘若世間的富貴是由一個人的主觀努力就可以獲得的,那麼世間的造物主還有什麼權利呢。倘若世間的詆譭和美譽是會隨著人們的腳後跟而傳播,那麼世間的傳言就會得逞。
人這一生中,主觀的力量無法對抗客觀的規律,不是僅僅依靠主觀努力就可以獲得回報的,所以說造物主的權利,很多時候都大於個人的意志,而人生的好壞更取決於客觀規則,包括人生的詆譭、美譽之類的事情都是如此。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這個世間的好與壞並不會跟隨個人的行為而存在。不是有別人詆譭你,你就會真的被當成壞人,更不是你一味貪圖美好的名聲,最後就能獲得好的名位。
當我們衡量人生好壞的同時,則需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態度,尊重客觀規則的存在。
而真正的智者,就是身處這世俗之間,儘可能地淡化自己主觀意識對於世間規則的調整,以順應自然的姿態接受自己主觀不能改變的事物,同時以高於世俗的智慧,去修養應該修養的方向。
比如說踏踏實實地在一個方向上努力,不要去追求外在的虛妄名聲,並且多一些耐心來塑造自身的能力和厚道的德行。
《道德經》之中說過一句話,叫: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眾人都精明審查,我獨自懵懂,悠遠呀,像大海一樣無所止。眾人都有所作為,我獨自愚頑且鄙俗,我唯獨期望和別人相異,而貴養根本。
二、
《道德經》中所說的這個“根本”,其實就是踏踏實實向內在尋求之後的地方。
人生所有的突破首先都是思維認知上的突破,是自己改變向外渴求的態度之後,能夠對於德行的奉行的態度,這也是能夠改變人生結果和增添福報的機緣。
在明朝時朱宸濠謀反,張忠、朱泰極力勸武帝親征。
而這個時候王陽明擒獲朱宸濠的訊息已經傳到了京城,那些奸臣們就大失所望,就在京城散播謠言,而另一面又縱容北軍肆意謾罵王陽明的軍隊,想挑起事端,並且從王陽明的言行失當之中找出理由加以治罪。
若是換做其他人,面對這種主動挑釁的局面,早就怒火中燒了,但是王陽明卻沒有為這種情況所動,反而以禮相待。
王陽明先命人將城中百姓遷到鄉下居住,派老弱體衰之人看守屋舍,然後犒賞前來的北軍,後來王陽明又下達指示,告訴百姓說北軍遠離家鄉,生活艱苦,我們應該盡地主之誼對他們予以厚待。
而且王陽明每次外出遇到北軍有傷亡時,都會下車表示關心,並且給予財物上的支援,並且予以厚葬,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北軍都被王陽明的這種行為所感動。
後來王陽明又找機會在城中為百姓舉行祭奠,哀悼亡靈,當聲樂響起的時候,北軍聽到這種悽慘聲音,沒有不想念家鄉的,紛紛表示要求返鄉。
北軍到來的時候氣勢洶洶,這種局面是王陽明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王陽明卻沒有抗拒情緒,而是企圖以溫情去感化北軍,從而化解擺在自己面前的這一尷尬難題。
而這個事件也可以代表人生面對的大多數處境,當不如意的狀況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用情緒去抗拒問題,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是,也可以換一種態度,從根源處解決,找到突破口來解決自己改變不了的問題,比如提升自己的德行,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
在這不同的狀態之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向內尋求比單純的企圖與外在情緒解決要有用得多。
所以說首先解決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適應需要適應的東西,然後用更好的德行去化解問題,這也是為人生積累福報的根源。
一、
世間規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這個世界,我們能夠主導的就是以自身為核心的因素,但是我們擺脫不了外在事物產生的問題及束縛。
比如一個人出生在某種環境或者走過什麼樣的成長過程,很多情況都是由外界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決定不了這些外在因素,而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面對這些外在因素時的態度。
而面對這一切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的狀態時,最好的態度就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因為在拋開自己主觀意識的過程中,自然能避開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煩擾,也能淡化世間不如意的痛苦。
《小窗幽記》之中有一句話,叫:若富貴由我力取,則造物無權;若譭譽隨人腳跟,則讒夫得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倘若世間的富貴是由一個人的主觀努力就可以獲得的,那麼世間的造物主還有什麼權利呢。倘若世間的詆譭和美譽是會隨著人們的腳後跟而傳播,那麼世間的傳言就會得逞。
人這一生中,主觀的力量無法對抗客觀的規律,不是僅僅依靠主觀努力就可以獲得回報的,所以說造物主的權利,很多時候都大於個人的意志,而人生的好壞更取決於客觀規則,包括人生的詆譭、美譽之類的事情都是如此。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這個世間的好與壞並不會跟隨個人的行為而存在。不是有別人詆譭你,你就會真的被當成壞人,更不是你一味貪圖美好的名聲,最後就能獲得好的名位。
當我們衡量人生好壞的同時,則需要摒棄自以為是的態度,尊重客觀規則的存在。
而真正的智者,就是身處這世俗之間,儘可能地淡化自己主觀意識對於世間規則的調整,以順應自然的姿態接受自己主觀不能改變的事物,同時以高於世俗的智慧,去修養應該修養的方向。
比如說踏踏實實地在一個方向上努力,不要去追求外在的虛妄名聲,並且多一些耐心來塑造自身的能力和厚道的德行。
《道德經》之中說過一句話,叫: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眾人都精明審查,我獨自懵懂,悠遠呀,像大海一樣無所止。眾人都有所作為,我獨自愚頑且鄙俗,我唯獨期望和別人相異,而貴養根本。
二、
《道德經》中所說的這個“根本”,其實就是踏踏實實向內在尋求之後的地方。
人生所有的突破首先都是思維認知上的突破,是自己改變向外渴求的態度之後,能夠對於德行的奉行的態度,這也是能夠改變人生結果和增添福報的機緣。
在明朝時朱宸濠謀反,張忠、朱泰極力勸武帝親征。
而這個時候王陽明擒獲朱宸濠的訊息已經傳到了京城,那些奸臣們就大失所望,就在京城散播謠言,而另一面又縱容北軍肆意謾罵王陽明的軍隊,想挑起事端,並且從王陽明的言行失當之中找出理由加以治罪。
若是換做其他人,面對這種主動挑釁的局面,早就怒火中燒了,但是王陽明卻沒有為這種情況所動,反而以禮相待。
王陽明先命人將城中百姓遷到鄉下居住,派老弱體衰之人看守屋舍,然後犒賞前來的北軍,後來王陽明又下達指示,告訴百姓說北軍遠離家鄉,生活艱苦,我們應該盡地主之誼對他們予以厚待。
而且王陽明每次外出遇到北軍有傷亡時,都會下車表示關心,並且給予財物上的支援,並且予以厚葬,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北軍都被王陽明的這種行為所感動。
後來王陽明又找機會在城中為百姓舉行祭奠,哀悼亡靈,當聲樂響起的時候,北軍聽到這種悽慘聲音,沒有不想念家鄉的,紛紛表示要求返鄉。
北軍到來的時候氣勢洶洶,這種局面是王陽明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王陽明卻沒有抗拒情緒,而是企圖以溫情去感化北軍,從而化解擺在自己面前的這一尷尬難題。
而這個事件也可以代表人生面對的大多數處境,當不如意的狀況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可以選擇用情緒去抗拒問題,自怨自艾,牢騷滿腹,但是,也可以換一種態度,從根源處解決,找到突破口來解決自己改變不了的問題,比如提升自己的德行,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
在這不同的狀態之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向內尋求比單純的企圖與外在情緒解決要有用得多。
所以說首先解決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適應需要適應的東西,然後用更好的德行去化解問題,這也是為人生積累福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