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筆飄紅

    八十年代以前,大多農村,平時很難吃上魚,肉,過年才能吃上有限的豬肉,吃的饃一半小麥面一半玉米麵做成,就高興極了,過年了!這怕是四零後,五零後,六零後的過年難忘記憶。那時侯最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上肉,吃上這些當時最好的東西。那年代能吃的好點,就會說一句流傳很廣的口頭禪:"美的跟過年似的!"

    過年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日子。

    小孩子最盼望過年,穿新衣戴新帽,還能歡歡喜喜放鞭炮。

    記得我家七八年過新年,大年初一中午吃的是兩參兩饃,一半白玉米麵加一半小麥面,豬肉飩豆腐粉條。

    這是一年中吃最好的飯食。

    我娘拿起饃看了看分發給大家,感嘆說什麼時候才能吃上純白饃呢?

    純白饃就是現在平日裡吃的純小麥面白饃。現在平時吃的那年代過年一般人都吃不上。

    我上初中的姐姐說:"快了,實現“四個現代化"以後就能吃上白麵饃了。"

    於是我日日盼“四個現代化"快實現。儘管那時我小,不知道什麼是"四個現代化",但至少我知道實現"四個現代化"有美好日子過。

    我進小學的第一天,老師在大家面前說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學習。

    於是我就很努力,為了心中美好生活"四個現代化"。

    那時候人為什麼過的窮苦?

    是生產力落後造成的。

    那年代是計劃經濟。物資少。過年給小孩做新衣服得有布證才能買到布。肉在城市也是要證才能買。農村是自家餵豬,過年才殺,餵豬過年。

    過年殺豬成了農村過年一大特色。

    因為我們家是地主成份,分的布證極少,

    我家姊妹們多,沒得穿。我娘解決一家人穿衣辦法就是自己織布。

    現在想起那時的娘,她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

    娘和爹白天得下地幹活掙工分養家。夜晚娘點一盞煤油燈坐在紡車前紡棉花。把棉花紡成棉紗,一夜一夜的,勞累一天的娘紡紗總紡到深夜。一筐筐白紗紡好了,孃的眼熬成血紅的水蜜桃。

    每一天早上,娘叫醒我上學,我總能看到孃的鼻孔下黑黑的,像極了電影裡的日本小鬼子。那是點煤油燈的燈煙因呼吸造成的。

    就這樣,娘把紡好的棉紗上好槳,曬乾,再裝上織布機,天天夜裡開始"咣噹咣噹"地織布,一匹布月餘後就織好了。

    織好的布,叫白粗布。娘把自粗布再放進大鍋里加上藍色染料煮,然後白布就成了藍布。

    布造成了,娘再利用上工之餘,夜夜裡,一針一線縫製成我們姊妹們六個穿的衣服。

    我就是穿粗布衣長大的。

    一家人的溫暖就來自孃的那雙勤勞的巧手。

    現在想想娘過的日子,不覺淚光迷濛,娘為了一家的溫暖實在是太辛苦了!

    計劃經濟時代人真的很窮!

    農民被綁在田地裡勞動,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差,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再加上吃的是大鍋飯,基層領導水平有限,勞動積極性差,人們把那時的群體幹活,又沒有多高勞動效益的行為叫"打呼龍幹”。

    "打呼龍幹"的勞動,效率極差,越幹越窮,日子越難過。

    集體過日子在某些方面也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

    後來,施行責任承包制,土地下放,多勞多得,大大刺激了農民積極性,我們家第一年承包的地上就產出了吃不完糧食。

    最高興的是娘,她笑遂顏開的說:終於可以天天吃白饃了!

    天天可以吃白饃,天天可以吃魚吃肉,天天可以過年的日子來臨了,娘卻沒享幾天福就走了!

    悠悠遠去的歲月,斑駁蒙塵的往事,今朝想起淚光盈盈,娘,才是貧窮歲月中的守護神,才是生命中的真活佛!

  • 2 # 藍建國

    上世紀的70年代初的某個春節,我母親的一個好姐妹,特意送一條鮮活的草魚給我家過年食用。那年月大家的日子都很窮,很艱辛;除非是過年過節的,平日裡難得見葷腥。待來人走後,母親掂著思良了好一會兒,把魚劈成兩半,拿著一邊轉手送給周先菊阿姨家去了。第二天一大早,楊國保阿姨興沖沖地上我家來,帶來半邊草,她對我母親說:“先菊送得,我捨不得食,送來讓你家過年嚐嚐鮮”。母親雙手接過,看到頭邊她自己不小心弄的一個記號,哈哈大笑:九江魚歸九江來了……又見春節,聊作對慈母的緬懷,也算是回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偷襲珍珠港時日本的最後通牒是故意送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