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36592607522

    腸道菌群,顧名思義就是腸道內的各種細菌,人體的腸道有 100~1500 種近 100 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與 人體相互作用,對人體的健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腸道內菌群間維持著共生或拮抗的關係,這是宿主腸道菌群能夠處於微生態均衡的主要原因。當人體處於健康狀態時 ,腸道中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處於優勢地位,佔菌群數量的 90%以上,其中包括擬桿菌屬、梭狀芽孢桿菌、普氏菌屬、真桿菌屬、瘤胃球菌屬和乳桿菌屬等。

    所有腸道內細菌根據其在腸道內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為三大類: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所謂共生菌,顧名思義,它和我們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人體為細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場所和營養,而這些細 菌則為人體產生有益的物質來保護人類健康。前面說到的雙歧杆 菌、乳酸菌、擬桿菌等,就是共生菌的典型例子。共生菌一般都是專性厭氧菌,從數量上說,它們佔據了腸道菌群所有細菌數量的 99%以上,是腸道菌群的主體。

    而條件致病菌在腸道菌群內數量較少。它們從功能上來說是腸 道內的“看客”。在正常條件下,由於大量共生菌的存在,這些“看 客”並不容易繁殖開來造成危害。但若在一定條件下任由它們繁 殖,那麼就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在腸道菌群中,常見的條件致 病菌是腸球菌、腸桿菌等。

    當然,腸道內還有那麼一小撮細菌分子,它們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但 是若不慎攝入它們,則有可能讓它們在腸道內大量繁殖,然後興風作浪,導致人體引發疾病。這些就是致病菌。在致病菌的名單中,一些名字可以說臭名 昭著,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導致腹瀉的致病性大腸桿菌等。

    除此之外,腸道菌群對人體的生長髮育和能量迴圈也有很多重要作用和複雜關係。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能幫助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在動物實驗中,無菌小鼠需要多攝取30%的碳水 化合物,才能和正常有菌小鼠的體重相當。對人類來說,植物中的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類多糖是無法被消化的,而腸道菌群中的擬杆 菌等細菌則具有一系列多糖消化的酶,來分解這些多糖,從而為 人類提供能量。

    除此之外,腸道菌群透過發酵還能產生短鏈脂肪 酸和維生素K供人體吸收,同時一些金屬離子,如鈣、鎂、鐵等,也可透過腸道菌群被重新吸收。

    腸道菌群還可以幫助調節機體免疫系統,阻止病原菌入侵。簡單來說,當前文所提的共生菌佔多數時,留給有害菌的生長空間就小,同時共生菌可以刺激機體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來殺死有害菌;當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時,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免疫能力下降。腸道菌群的種類多樣性不僅僅影響宿主的免疫力,還可以掌控宿主體態的胖瘦。

    正常狀態下,腸道菌群可以透過影響腸道上皮細胞來調控人體對能量的吸收。在菌群失衡時,腸道菌群中就有可能出現“肥胖細菌”,這些細菌會使腸道吸收更多的能量。有研究人員把肥胖者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腸道內,結果發現小鼠竟然會迅速增肥。而正常情況下,瘦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要高於胖人。

    腸道菌群和人體的代謝疾病具有重要關係。腸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代謝異常的主要原因,是失衡的腸道菌群產生的脂多糖等內毒素進入人體,被免疫細胞識別後產生多種炎症因子,使得機體進入低度炎症狀態,從而產生代謝異常。

    例如,若長期進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腸道菌群中條件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共生菌比例下降,從而增加腸道炎症性病變的風險。而菌群的失調,從而使得食物中攝取的能量更容易轉化為脂肪累積於皮下,造成肥胖。此外,低度炎症還能促使機體 對胰島素相應程度下降,造成胰島素抵抗,進而發展為糖尿病。

    最後,腸道菌群與健康還有其他更多元的關係。比如,腸道菌 群產生的類胡蘿蔔素類物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動脈粥樣硬 化和中風的風險。正常腸道菌群可以透過對淋巴細胞的影響,調節機體對過敏原的反應,從而影響過敏疾病的產生。

    更令人驚奇 的是,還有證據顯示,腸道菌群的結構變化甚至可以影響機體的行為模式,當然,具體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正是因為腸道菌群的重要作用,為了保證腸道日常正常運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飲食,正常作息外,還有補充足夠的益生元,增殖腸道有益菌,讓腸道保持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鎮魔曲手遊怎麼掛機升級,快速掛機升級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