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乘の銀龍背上

    動了主流院團豢養的藝術家們,這些人是既要行業內的權威性,又要躺著賺安逸錢,自然容不得“異端”,這是出於本能的打壓。

  • 2 # 龍場驛丞——王守仁

    郭德綱沒火之前,主流相聲界,報菜名都不用好好報,都能過得好,結果郭德綱成名後,觀眾才明白這才是相聲(老郭成名那幾年的相聲)

  • 3 # 府右街二子

    郭德綱到底動了誰的乳酪?

    自從“陰謀論”和“乳酪說”大行其道,人們對於某個人的成敗,便不自覺的代入這一“論”一“說”,彷彿人的成敗註定伴著資源掠奪或險惡的“設計”。觀眾就那麼沒腦子嗎?明明喜歡看的演員,或唱歌的歌手,或說相聲的,別人一說三道四,就無腦的跟著起鬨,拒看拒聽?沒這道理,郭德綱之所以紅透大江南北,一句話,人們愛聽他那“俗之透頂”的相聲,是因為他嘴裡總是不小心漏出來的謙嫂的笑料,以及諸如於謙家裡豪華的有條高速公路穿行的“大俗”包袱。

    老百姓知道生活裡有“雅”有“俗”,但煙火味十足的平民百姓,他們更熱衷接地氣的“鄉俗”曲藝。早年間天橋那些練把式的、耍猴的,還有說相聲的、賣藝的,為什麼能聚攏那麼些小老百姓?還是那句話,煙火味夠足。一趟流星錘舞下來,或是一段溜舌頭的相聲段子說下來,圍觀的人群叫聲好,有錢的給錢,沒錢的喝彩鼓掌,一唱一和,圖的是人氣;達官貴人花錢把“角兒”請家裡唱堂會,圖的是悠閒清淨,還有身份的象徵。你說誰動了誰的乳酪?有錢人賞“雅”,小老百姓聞“俗”,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

    郭德綱的相聲就應了這個“俗”字,一身長衫在臺上正兒八經的說著相聲,說著說著,謙嫂的瓜落出來了,于謙還傻乎乎跟著問“為什麼呀”。一個賊精賊精的壞小子,一個傻憨傻憨的二愣子,又加上“叔嫂”、“弟妹”這些引人入勝的的包袱,一下子抓住了還是喜歡把豆汁炸圈油條豆腐腦當早餐的普通老百姓的耳朵,然後趨之若鶩的去德雲社捧場。郭德綱于謙能把人逗樂,誰還看那些西裝革履站臺的“名角兒”?而且,這些年“名角兒”也不怎麼露臉了。你不亮相了,那正好,德雲社有老郭出臺,去那兒找找樂子去。郭德綱動了誰的乳酪?

    前些年盛行的二人轉,也是“大俗”之道,似乎沒什麼人說趙本山搶走了“正劇”、“國劇”的風頭,春晚舞臺因此被趙家班“風靡”了很多年。可是,一到了老郭這兒,忽然起風了,有人刻意把老郭和其他曾經聲名赫赫的相聲前輩作比較,而且用意挺險惡的,就比如“乳酪一說”,這不是攪屎棍子是什麼?雅俗不是對立的,有人喜歡在大劇院看歌劇聽名曲;有人樂意在小劇場嗑瓜子聽老郭說相聲。陽春白雪熱乾麵,各得其所多好。

  • 4 # 楊建榮

    用一句話來形容吧:把雅俗爭論先放一邊,體制內和市場化的反差冰火兩重天唄!鐵飯碗摔不破,泥飯碗大地取材哈!”蛋糕”的投放首先是要定位自己的消費群體,其次就是”食材“和“配方”搭配,不能”有毒“哈!

  • 5 # 命運7095525

    感謝誠邀!題主的問題有澆油的傾向,郭德綱沒有動誰的蛋糕,無非是和主流相聲的表達形式不一樣而已,一個是以藝術的手法來讓觀眾樂,一個是以葷段子來取悅觀眾,大家都有一定的市場,就像一塊肉一樣,你要紅燒我要白水燒,最後的結果都在享受不同的味道,但一個根本的就是:大家都是肉,吃法不一樣而已!一個是頂級大廚燒的,一個是大排檔燒的,有人說這個好吃,有人說那個好吃,你看不起我我看不上你,反正總有不同的市場,這和前幾年熱炒的咖啡大蒜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在是市場經濟,主流的經濟效益為何干不過非主流呢?因為非主流的不高雅佔有了大片市場,要知道,就算不多的那些所謂的高雅內心中必有一塊地方隱藏著醜陋和劣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裡所有高手比武,誰會最終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