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次位面

    看過三國的都知道的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的的最後一場,此戰的導火線是在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後,才開始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

    那麼孫權作為吳國的一方霸主,為什麼不選擇留下關羽當做劉備談判的籌碼,偏偏選擇殺了關羽這個這麼看都不是明智之舉的選擇那?

    首先關羽作為三國之中的大將,關羽雖然為人高傲但是在三國時代,關張二人就已經是是公認的“萬人敵”了,而關羽的評價總體來說要高於張飛,突陣斬將方面,關羽有斬顏良的壯舉,張飛沒有類似的記錄;軍事指揮方面,關羽是劉備集團最擅長水軍的將領,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獨當一面,水淹七軍戰役中,他統帥的大船鉅艦隊,直接摧毀曹魏宿將於禁的信心,三萬魏軍精銳近乎成建制投降,打出威震華夏的戰績。

    如果把關羽送去曹操哪裡,按照曹操聰明,必會知道這個是孫權的計謀,曹操也會現在放關羽回去,這些關羽又在此欠下曹操一個人情,如果讓關羽回蜀中,夷陵之戰換了是關羽來統領復仇之師,戰況亦要艱難許多,要知道,周瑜可是已經逝去將近十年了。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大將斬將,在三國也是常事,吳將非常忌憚關羽,所以不等孫權的意思,直接把被俘虜的關羽殺掉了,不過孫權可能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取得荊州之後自己的地盤到吳國被消滅之前就再也沒有改變過。

  • 2 # 三國演義魏吳蜀

    吳背盟時,關羽剛剛水淹七軍,威震天下,如果不是呂蒙白衣渡江,很可能關羽就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壯舉。而孫權取得荊州後,並沒有對曹魏有過大規模進攻,基本都在打防守反擊戰。

  • 3 # 麥粒霸

    看看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就很好理解了。

    吳背蜀。

    關羽是三國大將,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而且關羽自帶忠義屬性,這麼一位神人卻被豬隊友從背後撲殺,世人肯定恨得牙疼啊。

    從戰略和戰術上分析,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確實乾的漂亮,但是孫吳奪荊州和殺關羽直接打散了孫劉聯盟合作的根基。本來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很穩了,孫劉聯軍還能主動進攻曹魏。孫權就因為害怕劉備壯大,記恨關羽不予自己聯姻就打了這麼一手臭牌,怎麼能不讓後人痛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接受了這麼多年教育,您能記住的古詩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