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佛系生活到底在表達什麼啊?
2
回覆列表
  • 1 # 孤平傲鷲

    注意是佛系的生活,不是佛的生活。

    真正原因只有一個字,無奈。

    1.無奈沒有錢,無奈經濟沒有自由,無奈吃不上,好的,穿不上好的,更開不上好車,坐不上豪宅。只能勸自己,夠了,夠了,這樣也就夠了,不需要追求太多。

    2.無奈無權無勢。雖然不是經濟自由,但是也只是算個小康。可惜任何,官家扯上關係,都只有捱打的份兒。怎麼辦呢?只能勸自己算了算了,胳膊擰不過大腿,不能求更多。

  • 2 # 江徐的自留地

    讀古人詩集,從某種程度來上說,其實也是在看詩人自傳。不同人生階段,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透過一個人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文字,可以窺見心跡的變遷。

    花看半開,酒喝微醺。對於古代文人的集子,我最欣賞的部分,是雲卷花落後,詩人對人生來路回望時的那番況味、那份智慧。

    比如陸游,一生走南闖北,做一輩子英雄夢,與唐婉相遇、錯失,又重逢。行至晚年,他寫下“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兒竹馬嬉。”對於愛情,他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碧,曾是驚鴻照影來。”

    比如蘇軾,少年出蜀之後,一生漂泊不定。有心用世,卻不斷遭受貶謫,一直想歸去做個閒人,心有不甘。暮薄西山,他為自己畫像題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又比如王維。他留存下來的詩作四百多首,以山水田園類著稱。那些詩,都寫在他四十歲之後,也就是隱居輞川之後。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靈乾淨的文字背後,是一份從容淡然的心境。

    王維在一首山水詩中寫道:“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人到晚年,一個“素”字,一個“閒”字,點出人生真趣。

    “ 詩佛”是世人對他的稱譽。作為一個塵俗中走過的凡人,王維也曾是追風少年,奮鬥過、執著過、糾結過、悲傷過,並非生來淡泊名利清心寡慾。

    人到老年,懶了,意志鬆散了,他覺得自己在詩詞書畫上的那點才能,不過是前世沒有捨棄的習慣,在偶然的機會被世人知曉,並且流傳開來。 回過頭看看,他覺得“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

    王維,字摩詰,合起來是維摩詰。這是身為佛教信徒的母親給他取的名字。

    維摩詰,是一句梵文,意為潔淨汙垢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人名——佛教中的著名居士,據說此人智慧與文殊菩薩不相上下。王母給孩子取這樣一個名字,其中祝願不言而喻。名字當中暗含一個人的宿命。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提倡放下一切,出離塵世。年輕時候的王維,懷有經國濟世之志,參加科考,積極用世。做過太樂丞,為皇宮貴族培養樂隊,之後向張九齡毛遂自薦,做過左拾遺,官職最高時做到尚書右丞。

    待到晚家南山陲,重看這一切,也許真的恍如一夢。人在做夢時,心裡是不知道的。

    “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此心,是過去那些年裡上下求索、追逐浮名的心。王維寫下這兩句詩的那一刻,那顆上下求索、追逐浮名的心早不在,存在的,是已經知道曾經不知道的另一顆心。

    上學時候,教文學概論的楊老師在課堂上提過的話:人可分四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秋夜靜讀王維詩,想到這種分類,更覺得從另一個維度看,一個人在成長、修行的過程中,心境的轉變同樣分為這四等。

    年少輕狂,初生之犢不畏虎,無知而無畏,自以為是,狂妄自大,那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受了點苦,長了點智,他人面前學會謙卑,生命面前有了敬畏心,那是因為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信,乃至自負,對人對事任何時候都有自己的判斷,不偏見,不偏激,那是因為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概屬於佛者境界了,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王維那顆過去心,不知道。當他意識到曾經的“此心還不知”時,已經知道——知道自己曾經的不知道。這一轉變過程中,不悅、不閒、不靜、不素,他那顆心,都曾經歷。

    到後來,學佛問道,隱居山林,能夠“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時候,他的心,已做到“勝事空自知”——自知——勝事面前,自知即可。

    文學即人學,人學即心學。一份心境,一種文風。擁有怎樣的心田,就領略怎樣的風景。

    當王維的心進入“素已閒”的境地,說明他已活出人生最高境界。

  • 3 # 教育反思者

    佛系生活在表達:

    1,社會的倫理道德出問題了,佛系人選擇了頹廢無奈。

    2,社會的文化氛圍出問題了,佛系人找不到努力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乳腺癌全身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