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月白
-
2 # 富澤仭
對曹操來說只要徐庶不為他人所用就足以,不殺徐庶也是可以樹立曹操本人求賢若渴的人設,因此徐庶才能得到在曹營不言不語而無罪的待遇。
-
3 # 蒲落秋風
徐庶為劉備謀士,輔佐劉備對抗曹操。曹操將徐母挾持到曹營,並假借徐母的名義寫信召徐棄劉奔曹。徐母以為他背叛劉備,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從此他在曹營對政事始終一言不發。”這段故事衍生出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徐庶,劉備早期的謀士,開始時化名單福,初見劉備是為了試驗劉備,對劉說:“你坐下所騎的的盧馬眼下有淚槽,是妨主之馬,你可以先將他送給你記恨的一個人,待妨過此人之後再騎就不會有事了。”當時劉備很生氣,說先生怎麼可以教我如何去害別人呢?徐庶感動與劉備的仁德,追隨劉備。
後來曹營中有謀士認出徐庶,告知曹操,曹操為了得到徐庶,將徐母軟禁起來,讓她寫信勸降徐庶,徐母大罵曹操是漢賊,兒子追隨劉備是匡扶漢室的正確之舉。
但是後來曹操手下的謀士還是模仿了她的筆記寫了一封勸降信給徐庶。徐庶是大孝之人,收到信後含淚拜別劉備,投奔曹營,但是到達之後,見到母親,知道上當受騙。其母剛烈,自盡而死,徐庶痛恨曹操,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
歷史不能改寫,也沒有那麼多假如,不知道題主這個還滿意嗎?
-
4 # 0天策風0
徐庶到曹營真的是一言不發麼?從正史中交待徐庶是被俘入曹營。在曹軍中應該屬於降將。給予的官職是中郎將,不大不小的官職。曹操死後,因勸進有功,官拜御史中丞。應該是言官之首。軍權沒有,但是魏國政治生態中也居於不小位置。只能說徐庶在魏國政治中有自己一套處世之道。
-
5 # 愛尚文史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三國演義》羅貫中搞的一個噱頭,目的當然是展現劉皇叔的仁義,顯示其深得人心的“正統”地位,順便貶低一下曹老闆的奸雄形象……
實際上,正史的徐庶,與“演義”的徐庶,完全是兩種不同概念。
徐庶投曹營,並非受曹老闆招攬,而是主動投降曹魏,因為在劉備兵敗長板戰役中,徐庶的老母親被曹軍俘虜了。所以!徐庶主動辭別了劉備,投降曹魏盡孝道救母親去了。
——原文: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徐庶投曹的目的,跟演義差不多,是為了盡孝道救母。
但是過程稍有不同,演義說的是曹操愛慕徐庶的才能,所以抓了他的母親,逼迫他投靠曹魏。徐庶走的時候,推薦了諸葛亮給劉備,並且發誓,終身不為曹操進獻一計一謀。而徐庶到曹魏之後,徐母因他“棄明投暗”而感到羞恥,故而自殺身亡。
正史就沒這麼多故事情節了,徐母是在跟隨徐庶等人撤離的時候,被曹操大軍擊敗所俘虜了。曹操也沒有給徐庶寫信,而是徐庶自己出於孝道,決定投曹救母。之後也沒有“走薦諸葛亮”,諸葛亮投劉,大概比徐庶還早。臨別誓言,以及徐母自縊,也都不存在。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劉備的正統身份,羅貫中杜撰出來的小故事。
下一個問題!徐庶入曹營,真的是一言不發嗎?
非也……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在赤壁之戰,有過一次露臉。這邊寫的是,徐庶看破了龐統的計謀,但是沒有進獻給曹操,同時他還向龐統請教了隱退之法。
按照“演義”的說法,徐庶有機會獻計曹操,但是他選擇了“一言不發”。
正史中,徐庶加入曹營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到諸葛亮北伐之際,徐庶才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此!諸葛亮常為其感到憤憤不平。
原文——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參考,《魏略》元直指的是徐庶,而廣元,則指與徐庶同時投靠曹魏的石韜,他與徐庶一樣,都是潁川名士。諸葛亮、龐統早年遊學的時候,常與徐庶、石韜相交甚厚。
諸葛亮深知二人之才,見其不得曹魏重用,故而發此感嘆。一則,為至交老友感到憤憤不平;二則,感嘆曹魏人才濟濟。
所以!並非徐庶“一言不發”,而是不得其時,沒有一展宏圖的機會。徐庶雖有緯地經天之才,卻沒有伯樂去欣賞他的才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曹操手下其他謀士,曹操手下比較有名比較厲害的有很多,知名的:郭嘉、荀彧、許攸……這個人的結果是:郭嘉因病早逝,但是曹操對他非常好,除了自己身體不行外,曹操對他是非常可以的!另外兩人是後期被殺的都與自己的性格和行為有關。曹操是個非常愛才的人,不然沒有這麼多謀士和猛將投靠他,可以想象的到,如果徐庶真心投奔曹操,曹操必定會厚待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