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庭院
-
2 # 我是申由甲
不請自來,我家小孩正好是八年級,上初二,所謂“八年級現象”還是深有感觸。
“八年級現象”也叫“初二現象”。上學期參加家長會,老師就反覆提醒說,初二是關鍵的一年,很明顯的變化就是,“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老師說,孩子剛上初一,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父母的話還能聽進去,學習也差別不大。但是到了初二,孩子會有叛逆心理,自我意識加強。你讓往東,他偏要往西,這種變化源於青春期發育,生理和心理發生變化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斷乳期”。所以這一時期,既是孩子發展的危險期,也是教育的關鍵期。
正在上初二,一般的孩子年齡都是13歲或者14歲。這個年齡段在大人來看,還是個孩子。他們沒有形成自己正確的三觀,心理還不是很成熟,對待事物都是懵懵懂懂,好奇。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個頭很高,而且已經到了青春發育期,在他們自己看來,自己已經是個大人,除了經濟不獨立外,自己可以做主,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家長加以干涉,會產生叛逆心理,嚴重會厭學、逃學,甚至離家出走,去“闖世界”。而從社會來說,現在的競爭激烈,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導致孩子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家長一焦慮,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情緒上的影響和波動。另外,學校對於孩子青春期的教育滯後,甚至缺失,加上現在網路文化的不健康思想衝擊,極容易影響孩子身心發育。
作為家長,大家沒有標準的教科書,只能針對孩子出現的情況,加以引導和規勸、教育。既要保證孩子的個性得到張揚,也要不斷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也要形成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三觀。在學習方面,不可放棄孩子,也不能拋棄孩子,幫助孩子一起成長,渡過這一時期。
-
3 # 九鬥學生心理
八年級現象之前大家都說是“初二現象”,一般孩子十三四歲,正處於懵懂的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不需要家長再管著他們、證明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是正確的、證明自己是個大人(所以有些孩子開始學抽菸、學打架),正是這個階段年齡的特點,導致他們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關於青春期的各種對抗。
在小學階段、初中一年級階段,孩子還能認認真真的聽父母說話,聽老師給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但是進入初中二年級(特別是在初一這個階段,對中學的學習有了一定了解之後)他們開始反叛。
而進入初中二年級,物理、數學、文言文、英語的語法學習的難度開始加大,不少孩子在小學階段積累的資本在初中一年級階段被“部分消耗”,所以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學生們之間的學習成績開始出現了兩級分化的狀態。
在學習上,學渣學霸開始初見端倪,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不管對於學習狀態好還是學習狀態一般的孩子,如果父母和他們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溝通,溝通不暢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問題。
其實,更多的問題來源於孩子內心自己和自己的對抗,消耗時間和精力。而這種對抗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引導,家長如果能夠尊重孩子想要長大的“各種訴求的表達”,孩子能夠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學習這件事上(少部分精力用在玩、社交、甚至是早戀),孩子就能順利的進入初三,以飽滿的學習熱情和積極的心態從初二過渡到初三,即使不是以最佳的學習狀態進入初三,但在初三如果能夠在學習上發力,也差不了。
最怕是從初二開始,整個狀態萎靡不振,各種混亂不堪,那就是奔跑著去“學渣”隊伍,要逆襲真的太難。
更可怕的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基礎就很一般,學習各種不在狀態,就談不上初二現象,因為他們只不過一直延續某種狀態而已。
回覆列表
八年級的孩子開始有一個性格和成績的分化。
“初一差別不大,初二兩級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說的是成績。
在八年級階段,他們更多的獨立,更渴望父母家庭和老師的尊重和認可。
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有了質疑: 到底為了什麼 而學習?
這個問題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影響以後他們學習的 主動性和成績(“初三天上地下”)。如果這個問題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在接下來幾年的學習中 他們會更努力,收穫更好的成績。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父母和老師的說教不起作用或起到反作用。他們更渴望自己能 找到答案,他們也很少主動的去尋找,他們更樂於眼前的舒適和自由,似乎在期待一種開悟的機會 。
這看似是一種很令人擔憂的 現象,但的確充滿了挑戰,證明了這個 年齡的孩子 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還需要過來人的引導,但已足以證明他們距離成熟的思想更近了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