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宏926

    感謝邀請:我的回答是,古琴的音色雖然沉穩、古樸幽蘭,但是音量卻較小。早期古琴面板下面有較為突出的可分離式半箱體結構,面板浮擱在上形成共鳴箱。到了漢代出現了長條形全箱式古琴,至晉、唐時古琴已基本定型為面板粘合為一體,底部有出音孔的全箱式狹長樣式,由於古琴的共鳴箱扁狹,面板較厚又有漆胎,故而音量相比很多樂器偏小,所以在古代有條件的琴人在室內或室外增加一些輔助古琴擴音的設施來增強琴的音量。大致有下面幾種做法:比如有共鳴箱的琴桌或整塊石頭中空大磚製作的琴臺,還有一些琴人在自家花園內設有“琴亭”,在亭子地面埋有一口或數口大缸來增加古琴的音量,其次還有用於造房子、修長城、築墓用的漢磚來作琴磚,在撫琴時產生共鳴,使琴聲悠揚、清音迴盪,但古人視為邪氣不侵之物,很少用之。由此可見,在古代沒有麥克風,古琴擴音最常用的有:琴桌、琴臺、琴亭和琴磚。

  • 2 # 朱昱zy

    古琴問世來多為文人士大夫所學,甚少在大型公共場合演奏,三五知己圍坐聽琴,不需音量擴大,可參見宋徽宗所繪《聽琴圖》場景。當今古琴音樂會也都在小型會場,可用拾音器擴音,但若質量不佳會影響傳播音效,還是傳統方式聽琴感受最佳

  • 3 # 雲水閒人2

    我看古琴是不用擴音的,雖然它音量不高,是以配樂為主的,但在古代卻是很高雅的。也就是說它是文人雅士,高官厚祿階層的樂器。著名的古琴家有孔子,司馬相如,蔡邕,稽康等等。

    不用擴音的原因之一,一般是自誤自樂的。古代文人是要學六藝的,樂是六藝之一。還要求琴棋書畫樣樣都通。所以讀書之餘,彈琴畫畫也是必要的。

    二,說到古琴,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成語"高山流 水"。說的是古人伯牙會彈琴,但只彈給鍾子期聽,因為鍾子期能聽懂他彈的是什麼,是高山還是流水,這就叫"知音"。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再不彈琴了,因為沒有知音了。

    高山流水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男女透過琴聲表情達意的。比如大才子司馬相如就是透過古琴的一曲"鳳求凰"把聽懂琴音的卓文君給拐跑的。說了這麼多,好象不在題裡了,其實意思是,只有一個聽眾,還是定向的,不用擴音的。

    另外也有幾個人一起的,比如一條小船,一個小亭,幾個文友,喝酒聽琴,吟詩唱和,也是無需擴音的。

    還有一個證明就是人多場面大了,不僅不能聽琴連其他音樂也不能用了。比如王羲之在蘭亭序裡說:“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當時所去的都是文人雅士,不乏高官厚祿之輩,不是請不起樂隊,而是條件不行。你想去了好幾十個人,又是順流而坐,一坐一長溜,再盛的絲竹管絃也沒用的。

  • 4 # 劉鴻溢

    為何要擴音?古琴是彈給自己的,這個自己也非眾所理解的自己,也許是知音,也許是自己那個內在……不然你以為是什麼呢……

  • 5 # 青年思考錄

    首語:。除了琴身構造和環境安靜後,更重要是在場地位置、建築設計上利用聲音的反射和聲波疊加等方法達到擴音效果,用老子的話講就是“有之以為利”。

    1.古代音樂

    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大場面有“禮”則少不了音樂演奏,主要用於祈福、慶典、迎賓、宴享、祭祀、巫禮、教育等。歷代封建王朝都有專屬的宮廷樂隊。民間也有雜耍賣藝,音樂演奏是其專業飯碗或活躍氣氛所用。於文人雅士而言,音樂相對清雅,相伴與詩詞書香,講究韻與境。

    2.古琴釋義

    古琴是中國傳統樂器,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有伏羲作琴之傳說。古琴是古代禮器,音域寬廣、音色深沉、語音悠遠,名作有《廣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醉漁唱晚》等。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作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都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精神生活方式。

    3.如何擴音

    ①琴身構造:古琴的音箱不像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音腔。其音腔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對琴聲的擴大有一點輔助作用。

    ②建築設計:我們現在沿用的很多聲學原理都是沿用古人智慧,比如古代的宮廷院落、專門表演的戲臺茶館等等,獨特的聲學結構和佈局設計,幫助擴音。

    ④地理場地:比如在三面相圍一口開放的位置,這樣的環境演奏也是可以擴大音量。而且古代沒有機動的噪音相對安靜,所以這也是一個因素。

    ⑤輔助手段:比如明清時期的山西晉祠水鏡臺,它的秘密在於戲臺地下兩側分別放置了幾個大水缸,舞臺表演時達到擴音效果。

    ⑥特殊環境:如在山澗林間,如在石窟民宿,如在靜水小船,在相對狹小而封閉的環境裡或有良好迴音效果的地方彈奏古琴,自然不需要擴音器,又不是開演唱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會畫畫能入美術家協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