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要放在該事件和人物所在的歷史環境下評價才能客觀公正,為什麼現在會出現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有失公允的情況?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歷史混亂的民族也是悲哀的,不能正確對待歷史的民族同樣也是悲哀的。
-
1 # 標峰理論評
-
2 # 教育反思者
什麼樣的歷史觀才正確?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
首先得明確:什麼是歷史?
歷史就是人記錄下來的經過。既然是人記錄下來的,能確認都真實嗎?記錄的人會不會夾帶立場觀點而作出選擇性記錄甚至編故事?難說,也無法證實,除非穿越回去看看。既然無法確認,那就全當是真的吧。對歷史務求真實,那是歷史考古學家的事情。
第二,為什麼要看歷史?
從歷史中尋找經驗教訓,是看歷史的最初理由。很多事情,我們不要等到真的發生了,甚至過去了,才明白對錯,我們付不起這個時間經費。所以,就從歷史中去尋找經驗教訓,如同經歷過那樣。這麼說,看歷史就是在做模擬彩排?是,也不完全是。準確地說,是覆盤,看能夠復出一點什麼道道來。我看歷史的動機就這麼簡單,沒什麼這個觀那個觀的,我沒那麼高大上。
第三,看歷史的結果有哪些?
我覺得有二:從感到光鮮的歷史階段中探求之所以光鮮的理由,這或許是應該傳承的。反之就尋找教訓,這應該是要摒棄的。前提是:要有可比性。不能把所有的歷史都用現在的情況去套,那會驢脣不對馬嘴。
這就是我的歷史觀。
-
3 # 妙手春風
嗨~!
嗨嗨~!
嗨嗨嗨~![大笑]
這個題似乎是找對人了,
那就把她解了吧!
首先確定一點兒,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裡存在的先祖前輩,
都是需要我們:
客觀公正,仔細把觀,
揣摩提煉,辯證推演,
提核見章,一分為二,
靈活巧妙,結合現狀,
實事求是,發展融合,
渾然一體的吸收其精神核心和文脈核心的。
這就是我們必須去秉持的基於原歷史生態和現社會生態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容斷層刪減摸黑的正確的歷史觀。
在這十一個濃縮的詞彙裡及提綱挈領式的精神與文脈核心下,
必將成就和發展爆發出我們現在再推進向前,
海納百川,勃勃生機,
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主宰的魅力。
每一處階段性的歷史都會對照到我們現在的社會並且一定能找出最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每一位生輝性的歷史人物都會對照到我們現在的每一位同胞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只不過我們才開始走,而他老人家已經走完了且把接力棒傳遞給了我們。
歷史有其實際環境下的侷限性,
但我們現在的實際環境又何嘗沒有侷限性呢?!
那未來的歷史又何嘗沒有未來歷史的侷限性呢?!
只不過都在接力的不斷的向前發展而已。
糾其根源無不是要讓民族繁榮強大,
不受外辱,
揚眉吐氣並且讓我們的脊樑骨都挺直了的去做人!
歷史是厚重的,
但也是負重的,
只不過我們在延續接力著歷史的厚重與負重,
並且也同樣是在不斷的努力前行中再接再厲的重塑著輝煌的使命罷了!
這就是我所表達的歷史觀,
應該算是比較理性客觀公正的了吧!
[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
4 # 7445079911642鄭越元
自我讀完高中後,宇宙觀、歷史觀地地道道、純純粹粹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觀!
自我28歲那年中秋半夜偶爾撞見“鬼差索命”那一幕後,便知人類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簡單,其內部還附著另一個陰森世界……
驀然回首,找回了我們的先祖伏羲氏《陰陽太極圖》所描繪的是真理!
以致29歲那年,也是中秋夜,偶得一夢,鬼谷仙師約我一起遊覽雲夢山,當即拜了仙師,並收我為他的“關門弟子”……
如今的我開竅了,說天知天,談地曉地,聊中國的人文歷史及西方的那點科學,根本不在話下……
總之,有一些超凡脫俗、先見之明之功能!即世界觀之維度與眾有所不同,其歷史觀更接近真理性。
在中國,怎樣的歷史觀才是正確的?
在下認為:中國曆朝歷代都是統治者全盤掌握其歷史資料,利於統治階級的“精華”儲存了下來,反之則成了去除“糟粕”!就連司馬遷之筆,許多真實的歷史事實他不敢寫,怕的是滅九族之冤。
所以,現代人要想全面瞭解真實的中國歷史,在正史上是查不到的,例如,真實的鬼谷子學問及他的傳奇,武則天之歸隱,還有姜子牙之《萬年歌》,鬼谷子之《命理預測》與《一丈經》,諸葛亮之《八陣圖》與《奇門遁甲》,袁天罡、李淳風之《推背圖》,劉基之《燒餅歌》等等居多奇異經典,在正史上幾乎難覓記載,只有在野史上還能找出一些跡象……
迄今為止,有許多的歷史學家,總是抱著中國正史上僅有的一些記錄啃了又啃,殊不知這樣記載資料是通過當時皇權制一遍又一遍過慮下來東西,試問,還存在真實性乎?
所以說,如今所看到的中國歷史可見都含有片面性加虛偽性,大可不必當真!
只有通過正史對照野史及民間傳說等綜合分析或深究考察以及考古所獲,方能堪稱正確的歷史觀!
-
5 # 紅色閃電
“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聲音”裡,有這麼一句話。
在全國兩會落下帷幕的時刻,對這句話的重溫和理解,也是對整個兩會的覆盤。
特殊時期的特別兩會,有一些“變與不變”的關係——會期、日程、形式的變化,並不改變代表委員的履職初心,亦不會改變兩會發揚民主、凝聚共識的本質。
兩會涉及的巨集觀議題,特別是疫情下“以保促穩”“臨難不避”“化危為機”的大命題,也需要始終把握“變與不變”的關係——一方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應是常態;一方面,有一些根本的價值取向、發展理念需要堅守,有一些戰略定力需要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每一次災難過後,我們就應該變得更加聰明”。大考之下,“聰明”的方式之一,就是因時因地因情因策,改變應該改變的,堅持應該堅持的。
人們常說,愈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愈是要尋找“確定性”,愈要有一些確信。找到並堅持這種確信,某種程度上,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堅定不移對外開放,無疑是重要的確信。因為疫情關聯,全球化受到的衝擊前所未有,環球同此涼熱,亦有各種觀念甚至雜音。但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中國與世界早已緊密相嵌。
今天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強大的供應鏈網路、協同高效的生產能力,在全球供應鏈上優勢獨具。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政治人物揚言要“去中國化”、與中國“脫鉤”時,市場主體卻在用腳投票。大多數人明白,與中國脫鉤,就是與世界脫鉤,就是與機遇脫鉤、與未來脫鉤。
而這套完備的產業體系和短短几十年一躍而起的經濟實力,本身就來自與世界的接軌。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成就,正來自於不斷向世界敞開胸懷、主動擁抱世界,不斷同國際接軌、對標世界一流,對外分享資源、配置全球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早就說過,“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世界經濟的大海變不回孤立的湖泊,中國要前行也不可能退回封閉保守的老路,不可能與世界“脫鉤”,那同樣是與機遇脫鉤、與未來脫鉤。
開放是歷史大勢,誰都不可能違抗大勢。打開了的大門是不能關的,也是關不上的,這已被歷史所證明。毋庸諱言,疫情打亂了原先的發展節奏,重新找回節奏的過程不會輕而易舉,但有一點需要明確也可以確信,中國不會因為一時的風雨就搖擺不定、遲滯不前,更不會退回封閉僵化的老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專列一章討論“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並明確一系列更大幅度的開放舉措,就釋放強烈訊號:在擴大內需、強化內功、補齊短板變得愈加重要的同時,中國仍然高擎對外開放的旗幟。
“內”與“外”,絕不矛盾,恰恰應該渾然一體、相輔相成的。這是全球化迷霧中亮明的中國態度,亦是在遭遇風險挑戰時發出的清醒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勇敢跳到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對開放的堅持,不僅是一種意志,亦包含了諸多關鍵的原則和要素,特別是對市場主體的尊重、和不遺餘力塑造公平、高效、法治化市場環境的決心。
在道出“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同時,總書記就經濟社會發展熱點,特別有一個迴應:“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實踐,我們更深刻認識到,決不能走自由市場經濟道路,同時也決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這在全球經濟困難重重的當前,無疑也是一劑清醒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錘定音”,當然是不能動搖的。
僅有20頁篇幅、較往年大幅縮短的《政府工作報告》,20次提到了“市場”,5次提到“市場化”,且有一頁多的篇幅專門探討如何為市場主體紓解困難、激發活力。《報告》也專門指出,穩就業、保民生、促銷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都要“用改革開放的辦法”。這背後的發展取向不言而喻。
中國經濟不是第一次遭遇風浪,但堅持正確的路徑和取向,就會讓這艘巨輪迎風破浪、行穩致遠——對改革開放的堅定不移,無疑是經過疫情洗禮後重要的啟示,也是對“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自覺堅持。
-
6 # 董元奔古典情懷
客觀的、發展的、聯絡的歷史觀才是正確的。
歷史是客觀的。歷史是由一個又一個點構成的,每個點都是特定的歷史人物做過的事或說過的話,而且這些點都記錄在史書中,白紙黑字是挖不掉的。
客觀的歷史其實又是主觀的,主觀性體現在歷史觀的發展上。歷史事件是客觀的,但是歷史從來就不僅僅是事件,歷史總要向後人說些歷史之外的東西,於是一千個後人解釋歷史事件會有一千個說法,歷史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後人的理解中向前發展。
歷史觀還必須建立在聯絡的基礎上。歷史上的歷史是相互聯絡的,每一個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出現的,它總是有前因事件,也會影響後來的某個事件出現,它與自己同緯度的許多事件都有聯絡。歷史與後世也是有聯絡的,歷史通過後人的不斷解讀,歷史規律便逐漸形成了,這種規律指引後人前行,使後人記取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使時代走得更快更穩健。當然,歷史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是有聯絡的,因為我們都是特定時代中的人。
總之,歷史並非歷史故事,歷史是客觀和主觀的統一,是發展和聯絡的統一,我們只有擁有這樣的歷史觀,才能認識並充分利用歷史規律,指導自己報國為民的行動,指導自己的人生。
-
7 # 孤燈寒門客
夢迴強漢、盛唐的榮耀,晚清、民國的恥辱,今天我們來看,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成長中所經歷的。我們不能盲目地去尊崇、去詆譭,因為那是一個時代所受到的歷史必然性。我們要敬畏它,榮耀也好,恥辱也罷,都是我們這個傳承五千年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都應該好好銘記那些篇章,以史為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歷史上有過大一統的盛世時期,也有過長期分裂的割據時期,不管是哪個時期,什麼樣的歷史人物造成的,在某一方面來說,都有著他的歷史影響力。我們不能因為一點瑕疵就顛覆了一個人的功業,也不能因為某個人的雄才大略而崇拜有加。客觀的看待他們的是非功過,厭也好,喜也好,他們就在那裡,無聲地一直留存於世。心懷感恩,沒有他們的存在,也就不會有燦爛多彩的歷史畫卷留給我們,也不會留給我們史書上那一頁頁、一行行的魅力文化。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最起碼的就是要明白自己源自哪裡,根在哪裡?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安穩、富足生活得之不易,我們在吃好、穿好的同時更應該學會珍惜。不管是歷史曾經因為某種原因出現不完整的斷層,我們都要積極地進行尋根究源,找出歷史的真相。只有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根和自己民族的完整衣缽,我們才能更好的繼承先人之志,發揚光大。
-
8 # 張俊魁
答:所謂歷史觀,就是歷來人們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和各個朝代興替的看法、結論和觀點。正確的歷史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的立場。
對於歷史觀,儘管歷來不一,其根本分歧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有正確的立場;實是求事的態度;科學的論證。賦予強大的生命力。瞭解和掌握歷史,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立場。
二、人民的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歷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是以人民為主體。要充分肯定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人民在歷史中的決定作用。順應民心,符合社會發展潮流,才是歷史的本質。
三、個人的重大作用。
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充分肯肯定個人在歷史當中的重大作用。對於帝王將相,歷史英雄人物在歷史程序中的重大作用充分肯定,高度評價,但不人為的抬高和貶低,不過分渲染個人的作用。
四、以史為鑑。
歷史是一座偉大的寶庫,正確的歷史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們瞭解歷史。從歷史事件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認識過去,把握未來,少犯錯誤,更好地為現代人服務。
-
9 # 北疆同心
對於像我們這些歷史發燒友來說,雖然掌握的專業性知識相對有限,但卻並也不應該人云亦云,受到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挑唆,導致我們的歷史觀被誤導,從而把我們引上歧途!
我個人以為正確的歷史觀,應該是客觀公正的——即使因為個人偏愛,無法做到百分百的客觀公正,至少也不應該偏離正確的認知導向。
(蔡京:我不就是有點腐敗弄權嗎?大宋的亡國跟我有何關係?嘁,老夫不服!)
有一句振聾發聵的名言說:欲亡其國,先滅其史!由此可見,正確的、客觀公正的歷史觀,具有多麼重要的社會價值!
現而今,在一些急於收割金錢、博取關注的人的刻意引導下,事實上已經搞亂了一部分人的歷史認知和價值觀。
連秦檜這種千古佞臣都有人為其翻案,認為秦檜很無辜、很無奈,他是在為宋高宗趙構背鍋!而岳飛那樣的忠義之臣,反倒被別有用心之人說成不知好歹、不知進退、不自量力的愚腐之臣,岳飛之死是其咎由自取!難道這種齷齪的、顛倒黑白、不分好歹、不論是非的逆流,不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倘若連秦檜這種賣國、誤國佞臣都可以“站起來”,那麼是否蔡京、賈似道等北宋奸臣也可以甩掉奸臣的帽子?近現代的賣國投敵分子汪精衛,也可以被冠以事出不得已、真心是在曲線救國呢?如果歷史觀被糟蹋成這個樣子,那可真該令人感到悲哀了。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邪不壓正,黑白永遠不能顛倒。歷史上那些大奸大惡不會被洗白,而那些忠臣義士也無法被抹黑——儘管忠義之臣或許並非盡善盡美,但卻與大節無虧!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令那些權奸巨惡為之汗顏!
-
10 # 分身化影
正確的歷史觀是喜歡歷史的問題,也喜歡野史的演義。歷史是人記錄的,大秦帝國的興起,離不開贏政家族的功勞,中國的統一永載史冊,秦始皇名垂千古,偉績令人仰望。同時歷史也有瑕疵點,當年秦始皇坑儒焚書,這段插曲是萬萬不能有記載的,不然要殺頭的。所以說,執政者只要歌功頌德,歷史的可信度也就大大折扣,留給後人的只有喋喋不休的爭議,一定要深愛歷史,銘記歷史,牢記歷史!!!
-
11 # 懂解讀
正確的歷史觀無非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發展;第二,誰創造歷史,第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歷史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歷史是人在社會發展中活動的印記。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歷史本身就包含著人的社會關係。
第一,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發展。首先要明確,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朝代更迭不斷,歷史不斷向前。從原始奴隸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進步和歷史更迭都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生產關係就不適合了,就得改朝換代改造生產關係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歷史為什麼更迭。
第二,誰創造歷史。如前所述,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歷史自然也是許多人活動的產物。社會進步的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雖然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是人民群眾中不乏出現偉大的領袖人物,他們對社會發展往往比平常人起的作用更大,這就是英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要做到兩個分析,一要回到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生產關係矛盾中看,看這個人有沒有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沒有推動歷史進步。二要結合這個人的階級地位來看,在近代以來,無產階級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封建地主階級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評價一個人就看這個人處在哪個階級中。
以蔣介石為例,蔣介石有沒有推動生產力發展,有過的,大革命期間促進中國統一,大大加快了中國的工業進步,抗日期間領導抗日保護中國生產力,是有貢獻的;但是蔣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土地永遠掌握在他們的地主手上,工業永遠掌握在四大家族手裡社會還能進步嗎?這就需要改變生產關係,推動歷史進步,於是1949以來,新的歷史重新寫起!由偉大的人民書寫的歷史開始!
首先,你要明確一點,對於事物非對錯正確錯誤都是相對的,是建立在“立場”和“範圍”之上,沒有立場,沒有範圍,就沒有對錯。這和自然領域不一樣,沒有大自然這樣一個大家公認的參照物。
人類的價值觀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稱謂“普世價值觀”,指的是大部分人都贊同的價值觀,比如,殺人是不對的。但是,沒有任何客觀性的東西可以強制一個人,或者強制一群人去遵從這個價值觀。可以存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族群,他們認為相互廝殺是 正確的,不殺人就是軟弱的表現,當一個持有普世價值觀的外來者來訪這個族群。站在族群的立場,來訪者的價值觀就是錯誤的,但是在世界多數人的立場,那麼這個族群就是錯誤的。
所以在LZ提到的歷史觀的這個問題上,LZ必須要看得出這一點。
我雖然是一箇中中國人,但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來說,我譴責日本人的侵略行徑,因為這對我們國家是帶來了傷害的,這毫無疑問,如果日本人否認這段歷史,那麼我就認為他們做錯了。
換個角度,我如果是個日本人,可能就會想,我是戰後才出生的,我沒有經歷過戰爭,戰爭離我太遠。我知道日本侵略過其他國家,殺了他們很多人,這當然是錯的。但是那些人不是我殺的,也不是我祖輩殺的,可以說我就出生在日本而已,我沒理由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再轉回來,古時候的中國也攻擊過其他國家,在這些事情上我們自己又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如果真有正確的歷史觀,我認為,就是知道歷史上每一個國家做過的好事和壞事,知道這些事件的起因和影響,不以是非對錯評判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