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有道人無道932

    首先唐朝作為一個文化繁榮軍事強大的帝國,當時對於和親之舉很多人都是支援的,下至百姓上至君臣。和親是一種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舉措。吐蕃和大唐之戰,松贊干布戰敗,太宗李世民認為還是有必要去安撫吐蕃,所以就有了文成公主入藏。以及後來的與突厥、吐蕃、契丹、回紇、南詔等國和親都是這種考量而做的戰略決策。

      

       其次作為和親的公主以及隨從官員侍從,都是肩負一定的外交使命。在古代的外交史還是起到了相當的運用,一定程度上能夠安邊睦鄰,但也只是一定程度上,不能說是完全,畢竟少數民族國家的政權更迭較快,所以不能說是和親就能長治久安。還在推動唐朝和各和親國的關係發展有一定幫助,這也是一種政治需要吧。

      

      再次對成本的考量。對朝廷來說,用一個公主和一些侍從及一些技術就能解決的問題,怎麼可能會用軍隊去解決,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打戰打的就是經濟,那可是真金白銀啊。所以和親公主作為外交籌碼,為國家的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遠嫁蠻夷之地。

      

    所以說,即便強大如唐朝,依然免不了對外的和親之舉,在國家強大時和親公主還有一定的地位,當國家衰弱時和親公主便一落千丈。在古代和親作為一項戰略決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名族融合,國家一統,加強了文化技術的交流。

  • 2 # 蘇玄歌

    能用一個女子解決的問題,何必派遣千軍萬馬呢?

    縱觀歷史,和親之事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一般是當朝君主穩定邊疆,避免戰亂的一種手段。

    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期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無疑是最強大的,當時的疆域圖甚至延伸到了歐洲,唐朝鼎盛時期,國土面積為1237萬平方公里。

    如此大的疆域面積,而唐朝人口最多的時期也不過八千萬人,兵力不足百萬。

    我們再來數一數唐朝時期有哪些外敵呢?

    突厥、回鶡、大食、南詔、吐蕃、高麗、契丹、吐谷渾等等等等,這些外敵遍佈東南西北,若是派兵戍邊,一旦開戰不僅戰線分散而且兵力不足。

    因此,對於當朝君主來說自然是以安撫籠絡為主。

    和親既能夠建立雙方的和平友好關係,自然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

    和親並不只是嫁一個公主而已,我們用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來看。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時帶去了各種農作物的種子、茶葉、農書、佛經、醫典、曆法以及瓷器、絲綢等多種手工製造的技藝,石匠、工匠等技術人員更是不計其數。

    不止如此,松贊干布後來又派遣大批貴族子弟不遠萬里來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將其引入吐蕃。

    這些不但加快了吐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更是使得唐朝邊疆安寧二十餘年。

    唐朝時期和親公主多達21位,有許多公主嫁過去的生活並不如意,甚至有公主被迫先後嫁給了祖孫三代。對於這種和親安邊的做法,歷史上有許多諷刺抨擊的詩句。

    金釵墜地鬢堆雲,自別朝陽帝豈聞。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 3 # 世界歷史百科

    和親送個名義上的公主賞賜一點錢財過去可以保境安民,還有就是派兵戍邊,動不動跟邊境國家幹一仗,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怎麼選呢?

    這明顯是個經濟賬,在其位謀其政,當你是位皇帝時候你就能懂得這種利害關係!

    戰火一起死的可是成千上萬計程車兵、百姓,損失和耗費的錢財更是數不勝數!而且一般中國邊境好地方都被我們佔領了,所以一般都是別國來侵犯我們,我們受傷害和損失更大,而我們打他們沒有一點油水,所以相對來說和平比開戰對我們更有利!而且憑藉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關係,早已經十倍百倍的賺回來了!

    而且唐朝和親是賞賜是下嫁,沒有像漢初那種委曲求全的意思,所以不要把和親都看成是弱小的表現!

    漢武帝打匈奴打了一輩子,但是漢武帝之後還是要和匈奴和親的,但是和親性質不一樣了!

    漢武帝之前和親的“公主”,到了匈奴後大多無聲無息,也就是說,最多是匈奴單于不受寵的妾室;而漢武帝之後的“公主”,著名的王昭君,不但是匈奴單于地位最高的妻子,單于死後還參與了匈奴的政治。

    即漢武帝之前的和親,是以應付為目的的和親,是委曲求全弱小的表現;漢武帝之後的和親,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匈奴的手段。

    所以唐朝這個政策真正的是利國利民造福後世!最著名的文成公主,實際也就是個不知名的女子,被封為文成公主,賜婚松贊干布,但是去了之後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為大唐和吐蕃之間睦鄰友好做了很大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言為心聲,刀子嘴的人不是豆腐心而是刀子心,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