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放眼望去,很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華麗的辭藻,堆砌的文字,生硬的韻腳。現代人寫古體詩怎麼這麼奇怪呢?確實工整了,平平仄仄也不錯,而且足足五十六個字呢,標點符號也對。可是讀起來就是特別硌應,哪裡出問題了?

65
回覆列表
  • 1 # 積武145333984

    缺的東西數不勝數,但歸結起來就是一個“魂”字,具體表現有二(只能粗略地分析):一是丟了格律的魂,這主要是指那些標註為絕或律的近體詩,有為數不少的作者不知是有意突破和創新呢,還是沒有沉下心來熟悉相關格律呢,反正是寫起詩來根本不顧平仄,不講貼上,不講對仗,不講擠、撞、倒....韻等等,湊夠字數碼成排就成“詩”了,其實早離詩十萬八千里了。二是有些作者雖然也讀過不少唐宋詩詞,但未能真解其意,只著重記住了一些各篇隹句,便擇詞選句地背熟了什麼西樓了,什麼東蘺了,什麼風花雪月了云云,顛來倒去地拿來使用,尤其是古人詩中的某些事物都有特定喻義,只能用在合適的氛圍中,如果用濫了怎不南轅北轍?即使把唐詩他認為最好的字都用上也必然是華麗字句下丟掉了意境這個靈魂,給讀者一種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的空洞,讓人丈二和尚……。基於上述,所以有些“詩”不僅令普通讀者看不懂,恐怕連作者自己寫完也未必能說清到底要表達什麼。

  • 2 # 不繫之舟泛滄海

    挽救詩歌!

    首先,坦誠的說,這句話確有以偏概全之嫌,只能說有部分現代人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現代人寫的古詩詞確實很空洞,無病呻吟,沒什麼意義,但不能說所有的現代人寫的古詩詞都沒什麼水平,毛主席就是現代人,誰能懷疑他的古詩詞的水平呢?其他也有一些現代人寫的古詩詞不能說多麼的好,但也還說的過去。

    其次,古詩詞就是有這樣的特點,它就是講究精緻、典雅、含蓄、凝練,忌過於直白,講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就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的,甚至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和心思才能琢磨明白的。誰能保證李白的詩都能讀懂呢,杜甫的很多詩也都是打破格律的,李商隱的很多朦朧詩就更難以琢磨了,有多少現代人願意去耗費神思去體味作者的真正用心呢!現代人喜歡的是碎片化閱讀,快餐式文化,能願意在一些文字上停留下來去深思一下的人如鳳毛麟角,所以說讀者讀不懂和作者沒水平至少是兩碼事。

    再次,現代人寫古詩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不太明智的選擇。你寫出來給誰看啊,有了唐詩宋詞元曲,誰還看你寫的那些東西呢?而且在古詩詞上,人們本身就是是古非今的,縱然能偶爾寫出一些立意文筆俱佳的東西來,又能得到多少迴響呢?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領域,所以能去寫古詩詞,至少是一種勇氣,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總得有人去繼承啊,如果誰都不願意去嘗試,古詩詞豈不真就變成文物了,最後被世界教科文組織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招牌,不是很可悲的事情麼?我們五千年底蘊積累的浩瀚、厚重、無與倫比的優秀文化成果,有多少都沉睡在故紙堆中啊!這是一個令人無比痛心的事實。所以,對寫古詩詞的人,還是要以鼓勵為主。行,我們就看一看,不行,提點中肯的建議也好,再不行,不看就是了,給作者留一點尊重、尊嚴、包容和理解,也不失為一種善舉。

    再次,古詩詞看不懂,現代詩就一定能看懂麼,那些模仿外中國人的東西所寫的所謂現代詩,又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呢?我們中國廣大詩歌愛好者到底要創作什麼樣的詩歌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難不成要讓詩——這語言的精華,這曾在華夏大地上獨領風騷、傲視古今、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學王冠上的明珠從我們神州大地上徹底消亡麼?

    必須清醒的看到,默守陳規的按照清規戒律去創作古詩詞是沒有前途的,它產生的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了,就一定要長出新的作物來才成。一味的模仿外中國人的東西去寫現代詩也是沒有前途的,那跋山涉水而來的東西既然要種植在新的土壤上,就必須得適應新的水土才行。所以,我個人覺得,古典文化的通俗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任何試圖阻擋這個潮流的舉措都是不明智的。

    通俗化不是俗不可耐,而是在儘量保留我們古典文化典雅、精緻的風格的基礎上,讓我們的語言更天然,更流暢,更現代,更容易為樂於思考、喜愛讀書的人們所接受。

    有人說,哲學已死,難道說,詩歌也要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絕種麼!沒有創新,就是死路一條。我們需要的是拓荒者,是改革者,是破冰者,是堅持理想、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勇士。

    向死而生,這句話對詩歌創作來說絕不為過。進入近現代以來,我們的文學創作乏力,詩歌創作乏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人還躺在歷史的光榮冊上聊以自慰呢,殊不知歷史的輝煌早已成為過去,我們現代人有責任重振雄風——文化的雄風,所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是多麼的振聾發聵、醍醐灌頂啊!

    願有識之士攜起手來,挽救詩歌!

  • 3 # 劉海888

    現代人寫的古體詩,說實話真的不怎麼樣。既不能朗朗上口,又很難理解古體詩的含義。他們不是用大眾化的語言,而是用華麗的詞藻,堆砌的文字,生硬的韻角。這些所謂古體詩讓人看起來雲裡霧裡,也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這種詩詞不是講究如何提高詩品質量,而是用一些怪闢的文字,生搬硬套,這樣寫出的詩詞質量可想而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寫詩詞都是在大自然,鄉村,田野。所以呢感悟大自然的情懷,因此此情此景,有感而發,有感而生,因此雖然詩詞大都在唐宋,但是歷經千年,經久不衰,至今為現代人所推崇;而現代人呢,不能說他們文學水平太差,但是他們大都是在都市裡閉門造車,他們寫詩不是為情而寫,而是憑空捏造,用文字遊戲來堆砌。所以他們所謂的詩讀起來牽強附會,不是那種讀起來很大氣,很有節奏感,韻律感十足。而看到的是繁瑣的文字,驚豔的誇張的文字。須知,詩詞是給現代人廣大人民群眾看,而不是孤芳自賞。遠的不說,近的可以看看毛澤東的詩詞,那種大度,那種自然,那種讀了一遍還想讀第二遍。試問,你從主席這些詩詞能看到那些華麗的辭藻,堆砌的文字,故意賣弄而為之嗎?肯定地說沒有,我看到的主席的詩詞,都是接地氣,都是在革命的戰爭中實踐來的,所以這種詩詞來得自然,氣度巨集大,氣吞山河。所以現代人寫詩應該尊循來於自然,來於群眾,最後還是要返回群眾。因為你寫詩詞是給大眾看!而不是給你自己看!

  • 4 # 荷葉村夫

    為什麼現代人寫的古體詩詞有一些看不懂?筆者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現代人寫古體詩是近二十年來的事,既是一種文化迴歸的表現,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也說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可喜可賀。古體詩(韻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已在當時達到頂峰,今天,我們又來舊壺裝新酒,是很難達到古人的高度!藝術是不能重複的,所以,今人寫出來的詩反而覺得不如古人,這應該是很好理解的。古體詩直接從古典詩文中吸收營養,大家都知道,要吸收古典詩文的營養不易,所以食古不化、東拼西湊、拾人牙慧、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現象肯定有!為了合律,為了押韻(平仄、音韻),削足適履也是有的,所以看不懂了。有時為了創新,生造也是可能的。這還是正常的。更有甚者,有人根本不懂平仄音韻,也在寫詩填詞,甚至識字不多的人也寫古體詩,可想而知,這樣的詩恐怕只能是瞎子摸象了。當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還要考慮,也許今人寫的古體詩本來不錯,由於欣賞者文化水平低,文學修養差,不理解詩意,想當然地認為詩有問題。因為古體詩本身也的確難懂,它為了音韻平仄,語序特殊,還有浩如煙海的典故,高水平寫的好詩完全可以讓低水平者不知所云。還有,古人所寫的古體詩也不是每一首平常的文人都讀得懂的!即使是專家學者,他們對詩句的理解也常有分歧。所以不能因為今人寫的古體詩看不懂就斷言作者一無是處。即使作者真的是東拼西湊,希望彼此包容。文學既允許批評,也應允許反批評。這樣才會贏來古體詩詞的春意盎然,人們在這個春天裡自由徜徉!

  • 5 # 沒百來

    詩,或抒情,或格物,或銘志,或壯懷,是一種表達方式。

    古體詩、詞、曲有相對的格式,比較嚴謹。現代詩、詞、曲自由,不拘格式。即使現代詩人用古詩體格作詩,往往是“套”字“填”詞,這樣就會出現:體是,韻似,神不似的情況。

    1. 現代人寫古體詩,詩中服裝,物品,用具都大有不同,充滿的是現代的東西,看多了,聽多了麻木,沒有幻想的意境。這一點我們可能感覺到看古代情感浪漫,看科幻未來刺激,看現代的事務平常,就是這個道理。

    2. 古體詩也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的產物,為什麼唐之前沒有詩?宋時又流行詞了?明清開始小說?主要是文化氛圍。現在社會,文化氛圍已截然不同,多元的文化教育下,人們的情感,志向等呈多維的方向發展,受世俗的束縛也較少,不能再體會情感的深刻或志向的一成不變。

    3. 個人的文化層次不同,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像生病,對症的藥有效,不對症的不僅無效,還會難受(硌應,河南地方方言)。對於詩也是一樣,符合自己層次的認同和理解,不符合自己的,要麼看不懂,要麼不喜歡看。這一點不論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還是現代人寫的古體詩都一樣。

  • 6 # 品茗讀歷史

    缺少靈性。

    現代人寫詩大多是為了寫詩而寫詩,有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本來沒有讀過幾本書,好像背會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以為了解了做詩的訣竅,於是欣然命筆,一首首現代的“五律”、“七律”就像生產線上的產品一樣大批量生產出來了。

    乍一看,好象挺有意境,而且平仄相對也蠻是那麼回事,有對仗,也有韻腳,粗讀還可以,細細品讀,什麼格律詩,古風都談不上,充其量算個打油詩就不錯了。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歷史文化底蘊、讀書沒有破萬卷的人會能寫出好的古體詩來。

    現代人寫古體詩功利性太強,他們不能沉下心來去好好學習,有誰能過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又有誰還能在破漏的屋子裡吟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陶令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正因為他有這樣的操守,再加上自己學富五車,才能吟出那樣傳唱千古的名篇。杜甫見慣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才能為百姓大聲疾呼,而不與那些貪腐官員同流合汙,現在有幾個人能達到這個境地?見到了錢財,早就把操守丟到一邊了。

    所以,現代人寫的古體詩很大的一部分就象東施效顰,缺少了靈性,沒有了美的韻味,留給人們的感覺是做作和勉強,惹人生厭。

  • 7 # 驚雲2139

    在古代,詩歌是人們表達思想,記錄生活的最主要的形式,詩歌針對的面廣泛,無物不可入詩。隨著語言和文字的發達,很多領域已經建立相關知識和語言習慣,有更方便替代詩歌的語言和文字了,詩歌的面越來越窄,現代詩歌的領域幾乎縮小到人的內心情感方面了。古代詩歌在如今的語言文字環境下,其沒落是必然的,沒有剛需,沒有有土壤。偶有模仿作,大多是學虎不成反類犬,實在不值一提。

  • 8 # 光能收集者

    一是沒法寫。比如宋詞的詞牌曲譜都遺失了,沒有曲譜就不可能“依聲填詞”。詩也一樣,是可以拿來直接歌唱的。現在人只能模仿,寫出來不倫不類。

    二是,寫的不好。要是寫出唐詩宋詞的水平,肯定有人喝彩。

    三嘛,可能就是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了

  • 9 # 三聞三問

    我覺得最大的不足是意境的深遠。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無論是生活樣式還是工作內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直接導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悟等也都發生了變化。

    作詩需要意境的,意境的不是說有多大學問,有多華麗的詞藻就能堆砌出來的,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便是意境的體現。我們的意境已經變了,又怎麼能寫出讓人賞心悅目的詩詞。

    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複雜關係,更接近自然,更有情感,這也正是詩歌的靈魂所在,而現在的人越來越缺少這些東西。

  • 10 # 半世飛仙

    無題

    紫素幽蘭白玉房,垂名深負竟難藏。

    綺羅墜作銅人淚,芍藥徒為蠟焰傷。

    青鳥枉書投漢武,荷包偷寄與韓郎。

    文章今日非堯犬,要避赤兒佯自狂。

    自己寫的古體詩,完全沒有看不懂一說。

    看不懂的,大多都是缺少一定的文學基礎,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龍文鞭影,三字經,等等諸如此類的幼兒啟蒙讀物,只要是有過類似的人,我覺得寫詩填詞非常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最感人的影片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