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生所向dw

    首先,“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諸葛亮在當時怎能不知司馬懿的喜好,所以才上演了城牆上的演繹。這段演繹也成了空城計中的一環。

    不過你的問題是如果遇到司馬懿不懂音律咋辦。這場空城計比的是心理,懂不懂音律其實沒關係,只要在城牆上有這個談若自然的演繹就可以做到效果。當然即使是在賭心理,必然會做到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如果沒有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算你安然在城牆上演繹也不行。然後說演繹的這個人,必須是數一數二的,無論在當時軍中或者國家中的地位。如果換成不知道的小人物,結局不用說了,空城計就會變成滅城計。

    所以空城計需要的是,1、兵無常勢。虛而示虛,實而示實,疑兵重重,不好琢磨。

    2、用當今的話說就是宣傳力度要達到效果。3、對陣人員的選擇。要有無為的強大對戰心理,還的是在當時社會地位顯赫的人才能讓對手產生疑惑。

    所以至於在陣彈琴、唱戲、對話、只要是表現自然無畏懼之心的演繹都可以。以此推論司馬懿懂不懂音律對這場戰鬥沒有什麼作用,只要城上表演的沒有恐懼的心理就行。

  • 2 # 楓葉紅時

    諸葛亮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幾十萬重兵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提問者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司馬懿不懂音律怎麼辦?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說說司馬懿這個人,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鷹眼狼顧。司馬懿有鷹一樣的眼睛,眼光犀利,透著寒光,狼顧,狼回頭看你的樣子,不禁令人膽戰心驚。這說明司馬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陰險狡詐,善於隱藏自己。為了大道目的,善於隱忍。

    三國裡描述了司馬懿面對曹操的懷疑,辭官告老,隱居草廬,垂釣嬉戲。

    司馬懿對人心的分析可謂入木三分,記得三國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曹丕謀反被曹操問罪,曹丕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請教司馬懿。司馬懿告訴他,無論曹操問什麼,怎麼恐嚇都要賴賬,死不承認。曹丕從之,最終化險為夷。事後曹丕問司馬懿,先生何知,這樣能夠過關。司馬懿回答到因為曹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就喜歡死不認賬的人。由此可見,司馬懿對人性的分析達到了何種地步。

    司馬懿無疑是精通音律的,反過來即使司馬懿不懂音律,諸葛亮同樣能“嚇退”司馬懿重兵,何也?先前說過,司馬懿對人性局勢分析都非常清楚,滅了西蜀對他來說百害而無一利。第一,司馬家族當時在曹魏陣營裡勢力十分薄弱,而西蜀的存在乃是他手握重兵的機會,只有軍權在手他才能發展勢力,培植親信。假如西蜀被滅,留給他的將是什麼呢,狡兔死走狗烹而已。

    第二,曹操曹丕雖用司馬懿,同時對他也是十分猜忌的防備的。司馬懿同樣也明白,所以他必須給魏留一個對手,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所以即使司馬懿不懂音律,諸葛一曲同樣能嚇退他

  • 3 # 開啟塵封的記憶16895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瞭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瞭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這就對應了兵書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捲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即使司馬懿偵察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後面攻城,也因為偵察拖延失去進攻的大好時機,大有可能被諸葛亮的援兵擊敗,因為城中缺兵只是暫時的。如果司馬懿是個不懂音律的人,諸葛亮也會想出別的計謀來對付他,再者即使司馬懿不懂音律,不講套路,一來就開戰,諸葛亮也深知援兵在即,不會發生太大的損失,要不然他就不會冒險守城,一定會棄城出逃或擇地隱藏!

  • 4 # 味道山西

    按《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敢擺空城計,是吃準了司馬懿生性多疑,不敢冒險。他認為諸葛亮從來不做冒險的事,現在城知門開啟,肯定有埋伏,所以才撤退的。這屬於兵不厭詐,互相打心理戰,在諸葛亮和司馬懿長期作戰中,都有體現,包括最後那段“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事實上,真正讓司馬懿猶豫的可能是,諸葛亮死了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原先司馬懿並不受曹魏待見,是因為諸葛亮勢如破竹,魏國無人能敵,魏帝才會重新讓司馬懿帶兵。如果司馬懿冒險幹掉諸葛亮,狡兔死,走狗烹,他自己也沒什麼好下場。留下諸葛亮,讓兩國保持均勢,這樣司馬懿兵權不丟,後福無窮。

  • 5 # 為一天

    司馬懿懂不懂音律,已經不重要了,他也不是被嚇退的,他已看透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人們恨不得把所有表現有計謀的詞都安在他身上。而司馬懿也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對手,聰明絕頂的人物。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看不出諸葛亮那點小九九呢。

    司馬懿當時帶領著15萬兵馬兵臨城下,諸葛亮區區2500人馬守城,就算司馬懿再不知情,再性格多疑,也可以派點兒情報人員提前進去探探情況,或者15萬兵馬直接圍城。這些辦法,咱們都能想得出來,你說司馬懿他能想不到?那可以司馬懿呀,連諸葛亮都承認他老謀深算。魏國基本都是他領兵征戰。就這麼一個人,聽到諸葛亮琴絃斷了,就直接退兵了?能這麼簡單?

    司馬懿在魏國那可是個相當能幹的人物,但是,在任何朝代,功高震主,政敵就會給你上眼藥水,穿小鞋。而在魏國內部,司馬懿政敵還真不少。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到魏國國都散佈些司馬懿謀反的訊息,是不是就得要了他的老命?雖然,沒要了司馬懿的命,但是,工作卻是丟了,魏主曹睿也就讓他回家種地去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魏國,以前都是司馬懿領兵打仗,一般人還真幹不過諸葛亮,為過節節敗退之際,魏主曹睿想起司馬懿了。於是,司馬懿就領著15萬人馬,兵臨城下,對戰諸葛亮。機會難得,這麼小個城,15萬人用人堆也能給他滅了,大好機會就在眼前,但是把老對手給滅了,司馬懿也會跟著玩完。沒有了諸葛亮這個對手,曹睿還要他司馬懿幹什麼。到時候,政敵再上點兒眼藥水,司馬懿是必死無疑呀。所以,司馬懿也知道,諸葛亮不能死,只要諸葛亮在,曹睿就不會殺掉他。所以,司馬懿仰天長嘆:“諸葛亮在城中有埋伏”,演了一出好戲,驚慌失措地退兵了。

    即便司馬懿不懂音律,諸葛亮也不是對牛彈琴。有諸葛亮這個老對手,才有他司馬懿。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司馬懿看得很透。

  • 6 # 雅賊文抄

    這道問題應該指的是《三國演義》的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講的是第一次北伐高開低走,最後失利的一段事,也就是現在路人皆知的失空斬中的空城計。

    要說羅老爺子在《三國演義》中,對於空城計的橋段描寫可謂是濃墨重筆。我們先來簡要回顧下演義當中的故事梗概:公元228年,司馬懿15萬大軍殺奔西城,諸葛亮僅有2500兵並且沒有武將,兵力對比60:1。諸葛亮巧用計,將城門大開,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

    既然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至少你看過《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既然你肯定是看過《三國演義》那麼我就不再做過多的贅述了。

    我忘了在之前的回答裡面曾經給提問者建議過,看書一定要會看書。這裡會看書並不只是單純的能看進去而且還有問題提出來,更多的是需要明白什麼是詳,什麼是略,什麼可以忽略不計,什麼才是某一章節的重點。以前語文課所學的段意總結跟歸納中心思想就是在訓練這方面。

    假如說作為提問題的您不是在開玩笑,而是真的提出這個問題的話,那麼我不妨告訴你,司馬懿懂不懂音律在空城計這一段裡並不重要,甚至說諸葛亮彈琴的水平高低也不重要,哪怕諸葛亮彈得琴跟彈棉花一樣依然不重要。畢竟諸葛亮不是俞伯牙,司馬懿也不是鍾子期。

    那麼這一段彈琴是要表達什麼呢?我認為是要表達諸葛亮的一種狀態。換句話來講就是要表現出諸葛亮成竹在胸,悠哉悠哉的狀態。

    這裡司馬懿懂不懂音律沒有關係,就像現在一群人去茶社喝茶,真正懂茶道能有幾人一樣。你能感到的是茶藝師行雲流水般的表演,跟四周清新凝神的氛圍。同理,司馬懿感到的是諸葛亮在城樓上談笑自若的風度。而且,在古人心中操琴是件雅事,像什麼焚香洗手都還次要,重要的是需要心靜。這一點在各本小說中都有描寫,一個人正彈琴彈的高興,突然感到旁邊來了個人,然後心緒不寧崩斷了琴絃......

    所以羅老爺子刻畫出來的效果是要強調諸葛亮的養氣功夫,而不是要說明諸葛亮想開個古琴演奏會。

  • 7 # 楊新發律師

    我認為題主小看司馬懿了,作為世家子弟和天下名士,司馬懿肯定深通音律。說如果他不懂音律怎麼辦?這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不該有這樣的假設。

    在歷史上,諸葛亮擺空城計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而根據諸葛亮謹慎的性格,也不可能出現這種險情。

    歷史上倒是有趙雲的“空營計”,那也不過是有強大兵力做後盾、做了充分準備的守營方法而已。趙子龍一向穩健,善於治軍和防守,不給敵人可乘之機,所以曹操無功而返。

    小說中為什麼要設計諸葛亮擺空城計這個橋段?

    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突出諸葛亮的智謀,另一方面是反襯司馬懿的狡詐。

    司馬懿肯定知道諸葛亮擺的是空城計,因為蜀國的兵力有多少、有多強,對於司馬懿來講不是祕密。作為魏軍統帥,他的部隊在哪些地區、哪些戰線與蜀軍對壘,他是心裡有數的。他是知道諸葛亮並沒有伏兵,即便有伏兵,也無法抗衡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即便怕諸葛亮的伏兵,司馬懿也可以選擇不立即攻城而採取圍困策略,把諸葛亮困死、餓死。

    諸葛亮在城頭彈琴,實際上是與司馬懿進行交流:我今天的確已經窮途末路,你可以殺我建功,但是你殺了我得到的不過是一座空城,而我如果被擒殺,蜀國的主戰力量就被消滅了,沒有蜀軍“犯邊”,沒有我這個“獵物”存在,你司馬懿就會遭遇“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把我擒殺,我們是兩敗俱傷、一起完蛋;如果放了我,你我都有活路。

    司馬懿聽懂了諸葛亮的意思,也贊同他的看法——只有放走諸葛亮,保留諸葛亮這個主戰派,保留這個“外患”,司馬懿家族才有被曹魏政權利用的價值。時機稍縱即逝,不能再行拖延,因為其他將領不是傻子,一定會主張攻城或圍城,司馬懿要搶在其他將領提出意見之前下令撤兵。

    因此,司馬懿在其他將領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以“諸葛亮有埋伏”為由下令緊急撤兵。

    諸葛亮當然明白了司馬懿的用心並全力配合,在司馬懿撤兵以後,諸葛亮立即放棄城池並撤離,真正留下一座空城。

    司馬懿一路快跑一邊計算時間,估計諸葛亮已經安全撤離以後,又率兵回來。這樣,既達到了放走諸葛亮的目的,有洗脫了“暗通敵酋”的嫌疑,同時也矇蔽了皇帝,讓皇家以為他膽略欠缺,不會危害曹氏江山,至於被部將們譏諷和瞧不起,恰好是對司馬懿的掩護。

    所以,空城計這一段,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完美合作!

  • 8 # 孫慢慢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作為軍事家,作戰的時候首先要知道對手的方方面面。

    只有充分了解了對方,才會知道出了一招之後,對方怎麼反應。

    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不可能不瞭解司馬懿。

    實際上,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最擅長洞悉人心的高手。

    他幾乎能瞭解所有人的性格特點,分析出他們的弱點在哪裡。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神機妙算,到了魯迅說的“多智而近妖”的地步。

    拿空城計來說,他的對手是司馬懿,此人一向老謀深算,謹小慎微。這本來可以算是個優點,但被諸葛亮洞悉之後,卻成了取勝的契機。

    他故意擺出空城計,在城樓上彈琴,就是算準了司馬懿不會冒險。因為一個人的習慣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特別是關鍵時刻。

    至於司馬懿懂不懂音律,諸葛亮肯定很清楚,都在其算中。但是他懂不懂音律,影響不大。

    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知己知彼幾個字,是對資訊與戰術的運用。

  • 9 # 人比黃花胖了

    任何一個稱得上計謀的,就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根據許多的調查結果綜合考慮,匯聚得出的。

    雖然歷史上諸葛孔明並沒有使用過空城計,不過羅貫中為了創造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隆中臥榻無所不知的近似妖,似神人般的諸葛亮的形象,把非常多的奇謀都按在了他的身上。

    蜀魏交兵,魏軍欲取漢中必須奪取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防守街亭。馬謖駐紮街亭山上,不料被魏軍圍困戰敗。街亭失守,乘勝直取西城。蜀國兵馬皆被諸葛亮調至其他地方,西城空虛。倉促間諸葛亮當然知道難以鎮守西城,索性城門大開,穩坐城樓,撫琴飲酒,鎮定之若。司馬懿引兵至西城城下,聽聞諸葛孔明城頭撫琴,且琴聲不亂,懷疑西城城中,諸葛亮必有伏兵,遂不敢進城,轉而退兵。

    古代禮樂為士大夫所必須熟知的課業,孔子聽《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實三國時期有非常多的音律大家。

    蔡邕 可以通過琴聲可以感受主人對鳴蟬的殺心,當然更著名的是那把“焦尾琴”。

    蔡琰 蔡邕之女,可能說蔡文姬更多人會知道。一生命運多舛,《胡笳十八拍》應該聽說過吧。

    嵇康 能知道他的,一定知道《廣陵散》吧。

    杜夔 沒有樂器他不會的,《廣陵散》是嵇康從他兒子杜孟那學的。

    阮咸 精通八音,擅長琵琶,被稱“神解”,《三峽留泉歌》。

    再來幾位《三國演義》中的名人。

    諸葛亮 能製作七絃琴,石秦,著有《琴經》。

    曹植 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

    姜維 相傳著有《當歸》。

    馬超 相傳著有《西風破》。

    周瑜 這個不用多說吧,曲有誤周郎顧,周公瑾的音樂鑑賞水平可見一斑。

    所以,在當時士階層的人物對音律必有所涉獵,司馬懿是當時的頂尖人物,不會不懂音律。羅貫中與我,可想當然而。

  • 10 # 老魁說茶

    《三囯演義》有關失(街亭)、空(空城記)、斬(馬謖)一節非常精彩。

    首先說司馬懿肯定懂音律,也會彈的一手好琴。因為在古代讀書人都要會撫琴,這是知識分子的標配。

    後漢三國兩位絕頂高手在軍事,智慧的全力火拼。最終以司馬懿兵退斜谷,諸葛亮兵回漢中而告終,結束了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在西城城頭撫琴一曲智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成為蜀漢歷史上輝煌的篇章,也成就了諸葛亮一世英才!

    相反大家對於司馬懿卻頗有微詞,認為司馬懿膽小如鼠,被諸葛亮的計謀嚇破膽了。其實不然,司馬懿的智慧韜略一點不輸諸葛亮。西關城下,大兵壓境時司馬懿的內心鬥爭要諸葛亮更復雜。或取、式神勝、或殺都在司馬懿的掌控之下,諸葛亮此刻已經無計可施,只求司馬懿能夠權衡利弊。

    兵臨城下的司馬懿眼望城頭無助的諸葛亮心中五味雜陳,不知喜從何來?悲出何處?

    司馬懿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出了哀愁,品出了脣亡齒寒,更悟出了狡兔盡,良弓藏的道理。司馬懿深知大魏的頭號危險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司馬懿就在;諸葛亮亡,則司馬懿亡。

    所以假設司馬懿不懂音律,但作為統兵打仗的將領來說,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的政府能力還是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你最佩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