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伯虎之徒
-
2 # 昭銘軒書畫
首先我們要知道六耳獼猴的跟腳。
如來的解說:“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
這六耳獼猴和孫大聖在神力、法術等方面戰成平手,可見其本領相當。
如來講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
孫大聖的另一面是客觀存在的,想他齊天大聖竟然要受制於手無縛雞之力、嘮叨、軟弱的唐三藏,何其不甘!
至於是否還有另一個取經隊伍,恐怕不會的。
一、六耳獼猴一定會被打死或鎮壓,因為他是魔,本就是不該存在的。
二、取經是修佛若干世的金蟬子唐三藏成佛的契機,並不是為取經而取經,那老孫一個筋斗雲翻過去,再一個筋斗雲翻回來,經就到手了。為什麼不?因為“法不輕傳”,過程很重要。
再組一支隊伍沒意義。
三、若干大佬聯手設這麼一個局,怎麼可能不成功?所以也就沒有了另組一支隊伍的必要。
但是從歷史來看,唐三藏不是第一位取經人:東晉高僧法顯大師,比唐僧早兩百多年,回南京譯經的同時他還寫下了中國首本記述當時中亞、印度和南海諸國山川地貌和風土人情的遊記《佛國記》。
我常常講一個例子:隋唐第一好漢叫李元霸,沒有人能打敗他,最後死在自己的錘下。所以叫,沒有人能戰勝你,只有自己能打敗自己。
所以說,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六耳獼猴”,戰勝它,就能成功。
-
3 # 心平氣和8963
我聽過一個有趣的版本,其實如來最後降服的不是六耳獼猴,而是孫悟空,六耳獼猴變化成孫悟空的樣子跟著唐僧取了經,這麼說也是有些依據的,六耳獼猴與孫悟空性格上相差頗大,導致此事後取經路上,細細觀察,孫悟空的性格也與之前不同了,也不排除這個說法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那六耳獼猴就取代了孫悟空完成了取經這也許是另一條取經路線。
-
4 # 我心動不亂浮生
孫悟空在五行山服刑期滿,跟了唐僧加入取經的隊伍,按理說作為唐僧的大徒弟,本應該與師傅的感情是最深的,可是在唐僧騙取悟空帶上緊箍咒開始,隨著豬八戒,和沙僧的後續加入,孫悟空與唐僧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終於在白骨精之後,唐僧把孫悟空逐除了取經團隊,可隨之而來的事情讓人驚愕,來了一個和孫悟空一模一樣的猴子,開始還以為是孫悟空曾經的雙胞胎兄弟,後來一看,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都以為這個假孫悟空的出現,要來吃唐僧肉,可是他的做法很奇葩,要自己組建隊伍取代這個唐僧師徒組合,為了不讓其陰謀得逞,孫悟空上天入地找人辨別,最後來到如來處,如來告訴大家這是二心相鬥而來,如來說的很含糊,沒有說是一人二心,還是一人一心,在我看來應該是一人一心。
我們知道,是如來最終敲定取經的大業,也是取經的大老闆,為了讓唐僧取經成功,如來海陸空三位一體打造安保措施,天上有四值功曹,五方揭諦,六丁六甲,一十八位護教珈藍,海上有觀音菩薩隨叫隨到,陸地上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位高階保鏢,這三道保險按理說天衣無縫了,可是我們還要仔細想一下,唐僧取經就一定萬無一失了嗎?取經肯定就會成功嗎?答案是不一定。
取經路上各種意外誰都無法預料,就說在鷹愁澗,小白龍就差點誤吃掉唐僧,師徒離心,團隊不和隨時都可能解體等等,如果你是如來的話,你是不是也覺得打造兩個取經團隊最好,假孫悟空的出現與其說是意料之外,不如說是意料之中,最終的解釋權其實也是在如來這裡,孫悟空雖然最後打死了六耳獼猴,但這對如來來說不算什麼,如來會有一百種辦法讓假孫悟空活在你的視線之外,因為另一個團隊需要他。
回覆列表
我認為六耳獼猴是佛祖準備的備胎,因為唐僧師徒不和,以後的路還很長,悟空一走憑其餘這些人根本到不了靈山,面臨著散夥。所以如來佛祖為了讓經書流傳於世,準備了另一個團隊以備不測。要不真假猴王鬧到陰曹地府時神獸辨出真假而不敢說,鬧到天宮和南海也分不清,怎麼可能?這些神仙都不想得罪佛祖而己,因為很多地方還得有求於人。不知眾君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