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佛腳下的林妹妹
-
2 # 從善如劉L
南方的三夏,正是南方農民農忙的時候,要收夏糧,夏糧收完了要立即種秋糧,而在我們東北地區,這個時候反而是不忙了,因為我們這一年只種一季糧食,這個時候農作物都全部的開始成長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有充足的雨水,再加上夏季Sunny的光照光和作用,幾天的時間,農作物就會快速的成長起來的!
70年代的時候,東北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時期,公社就是現在的鄉鎮,生產大隊就是現在的村委會,生產小隊就是現在的小組,農民們還沒有分田到戶,還在生產小隊裡一起參加本生產小隊的集體生產勞動的!
這個時候的東北農村的農民,剛開始鏟第一遍地,那個時候種地是三鏟三趟,也就是農作物要鏟三遍,鏟完一遍就要用犁杖趟一遍地的,到秋天最後一趟就是給農作物封壟了,封完壟後,農作物所有的田間管理工作就做完了,只等著秋天的豐收了!
我在70年代剛開始的時候,也在生產小隊當農民的,每天就是從早到晚扛著個鋤頭與社員們一起早出晚歸的鏟地的,農民沒有作息時間,沒有星期天的,從早上天一放亮,到晚上看不清楚地裡農作物為止,都是在農田裡忙的!
雖然每天很忙,每天很累,但是每天也是很充
實的,就是有了那個時候在農村的生活,就是有了那個時候當農民的經歷,所以我雖然進了城了,可是我依然對農民兄弟們很有感情的,而且我的很多親戚還都在農村,還是靠種地吃飯的,所以我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回到農村,回到農村後也依然是挽起袖子,擼起褲腿,與他們一起幹農活的!
我來自農村,我出身農民,所以我依然眷戀著農村,熱愛著農村,也依然關注著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
-
3 # 長江老農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童年時光的回憶,我不請自答一下。
我小時候,“三夏”季節,學校要放“農忙假”的,老師帶領我們下地“支農”去,小學一至三年級拾麥穗,鏟棉花草,四、五年級幫助農民捆麥子,“農忙假”每學期都要放十天假,記得小學一年級,老師帶領我們下地鏟棉花草,用三角形鏟子,剷除棉花雜草,我卻在棉花地抓螞蚱,忘記了勞動,同學一塊田鏟完了,我卻還有一大半任務沒有完成,好在老師沒有批評我,而是組織同學支援我,從此以後,同學們給我起了一個外號,叫“螞蚱哥”。
年年“三夏”大忙,我們都是在集體田地裡“支農”,晚上,打穀場上,燈火通明,幾盞汽燈把打穀場照得如同白晝,我和小夥伴們,每天晚上都在打穀場上捉迷藏、玩遊戲,有一次竟然躲在麥草垛上睡著了,夥伴找不到我,以為我回家了,也紛紛回家了,我在麥草垛上睡了一個晚上!害得家裡人找了一夜,回家捱了父母一頓打罵。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放“農忙假”沒有老師帶隊了,回鄉支農由生產隊長安排任務,有一次,生產隊長安排我“鋤棉花”,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棉花為什麼要鋤掉?我扛起鋤頭跟著隊長下地,隊長說:“你今天上午把這塊地棉花鋤完就回家”。看看棉花長勢旺盛,我真不忍心鋤掉,既然生產隊長安排了,那就鋤吧!好在生產隊長中途來檢查情況,發現我把棉花鋤掉了,草卻留下了,氣得質問我“為什麼把棉花鋤掉”?我理直氣壯地回答:不是你讓我鋤掉的嗎?“我是讓你鋤草,不是鋤棉花!”我一聽,知道犯錯誤了,臉紅了,頭也低下來了!原來,我們當地口語,喜歡把草字省略了,鋤棉花草叫鋤棉花,鋤玉米草叫鋤玉米,我不懂竟然鬧出了個笑話,傳到學校讓同學和老師笑話了好長時間。直到現在我對鋤草還有心理障礙!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今年“三夏”我下地去拍一些三農素材,廣袤田野連個人影也找不到,再也看不見“三夏”人山人海“大會戰”熱鬧場面,只有大型收割機、旋耕機在茫茫田野裡勞作。心裡隱隱有些失落!
如今“三夏”不再忙了,昔日揮汗如雨,如今田埂上閒庭信步!
70年代,那時候還沒有收割機械,全靠鐮刀,我們幫著父母打場曬糧看麥子,吃三角的四稜的冰糕,吃著地裡無公害的天然野果,我們在場院裡一樣玩的那麼快樂……
回覆列表
想想小時候,還是會更奇怪,那時候幫爸媽做農活,並不會覺得辛苦,換做現在,根本就吃不了那個苦。
小時候農忙季節,天氣特別熱,收稻穀的季節,沒有收割機,爸爸會扛一個很大的桶去收割稻穀,我10來歲的時候,就會去幫爸媽割稻穀,雖然割的很慢,仍然會努力去做。
我和媽媽負責割稻穀,老爸就把我們割好的稻穀在那個桶裡敲打,把稻穗敲打下來,如果稻穀不夠成熟,就不容易撬下來。最後把收的稻穀運回家曬乾。
那時候,似乎不會怕曬黑,村裡人還經常說我越曬面板越白,可現在居然紫外線過敏了……
除了收稻穀,還會去地裡挖花生,把花生連根拔起,再把花生一個一個的摘下來,那時候最不喜歡摘花生了,因為經常被小蟲子咬的全身都是包^_^
想想那時候的我,真的挺能吃苦的,現在的我們,再也勇氣去做這些農活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