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人的故事

    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至前4世紀中葉是法家改革的起始點!

    與歐洲相比,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社會結構顯得十分簡單。春秋之初,中國社會僅有兩個權力階層:君主和貴族。春秋早期,中國北方地區國家的軍隊大多數由貴族所控制,因此戰爭往往有助於該地區貴族勢力的發展(在同一時期,魯國出現了"三桓",齊國出現了"田氏",宋國出現了"七穆" ,而晉國則出現了"六卿" )。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中葉,北方各國的貴族勢力不斷坐大。於是就出現了"封建危機",導致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當年的貴族搖身一變成了國君。

    在晉國,魏、韓、趙等貴族勢力在分晉之前,已經在自己控制的領土上逐漸推行旨在削弱他們屬下的貴族勢力的、以郡縣制為中心的、非世襲性官僚體制,並在土地所有制、稅收與法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三家分晉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君權以及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魏、韓、趙三國先後發起了在法家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全面性的改革。"三晉"中,魏國率先進行了改革。此後魏國實力大增,稱雄戰國,迫使其他國家加以效仿,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從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至前4世紀中葉的旨在強國厲兵的法家改革浪潮。

    在戰國諸雄中,秦國的貴族勢力相對薄弱,因此改革更為容易推行。同時,秦國因為發起改革較晚而能借鑑他國之經驗。因此秦國能採取相比其他各國來說更為徹底的改革。改革後,秦國藉助其有利的地勢,從渭水順流攻擊"三晉",依長江直下包抄楚國,不久就在戰國七雄中取得一國獨大的地位。一個"一山難容二虎"的局面逐漸成型。

    法家改革的成功還避免了一種"類民族主義思想"在當時中國的形成,這也加速了中國的統一程序。為了吸引民眾從軍,國家一般會採取以下三種方法(當然,一個具體的國家不會僅僅依賴一種策略來動員民眾加入戰爭):1.用金錢來僱傭民眾;2.通過一種意識形態,使得人們覺得是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戰;3.採取"大棒加胡蘿蔔" 的方法通過強制來脅迫民眾從軍,並通過獎勵勇敢來鼓勵獻身。

    理論上來說,強制性能力差而財源滾滾的國家會採取第一種方法,強制性能力很強的國家會採取第三種方法,而財源不夠同時強制性能力不強的國家會採取第二種方法(現代民族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在歐洲形成的)。戰國時代法家改革的成功大大加強了國家的強制性能力,使得當時的統治者無須通過煽情讓人們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戰,而直接採取了"大棒加胡蘿蔔"的方法通過強制性手段來迫使民眾從軍,這就阻止了"類民族主義思想" 在當時中國的形成,從而大大便利了中國的統一程序。

  • 2 # 悠然創作

    百家爭鳴的兩個概念: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各領域反映各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

    “百家”,自然是量詞,表示家數很多。而“百家爭鳴”正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反映出來的各種不同的流派學說,思想鬥爭錯綜複雜,相互爭論、異常活躍的局面。

    “諸子百家”中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墨家,墨翟為代表;陰陽家,鄒衍為代表;道家,老子、莊子為代表;農家,許行為代表;名家,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縱橫家,張儀、蘇秦為代表;兵家,孫武、吳起、孫臏為代表;雜家,呂不韋;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則有李俚、吳起、商鞅、韓非等,諸子十家,其中法家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

    百家爭鳴隨著秦朝統一六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的建立也就基本結束了。

    法家思想在當時儘管是為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但相對還是進步的,對社會發展也起到了推動生產力的進步作用。特別是法治建設思想和理念,對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有的沿用至今。

  • 3 # 白秋畫嘮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比如道家就可以追溯上古三皇時期。而法家也不止起源春秋那麼簡單!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理官!理官,就是掌握司法的官!治獄之官!

    《後漢書·陳寵傳》:“及為理官,數議疑獄。”《北齊書·循吏傳·蘇瓊》:“理官忌憚,莫敢有違。……” 清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六》:“禮官之後為名家鄧析子氏、公孫龍氏,理官之後為法家申氏、韓氏。”《藝文志·諸子略》:“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1]

    因為周朝走的的王道禮法,說白了就是儒家思想為主!但到了春秋末代和戰國初期,周朝分封制被打亂沒有約束,人心不古,禮樂崩壞!亂世,儒家是不行的!所以法家大盛起來!說白了,你不遵守規矩,靠禮儀來約束,靠道德來說服,是不行的,得動手!所以法家在春秋戰國大放光彩!

    法家對其他家的衝擊,首先是儒家!比如說儒家號稱王道,學習的是先王!意思是說古人比現代人賢惠,比如三皇五帝!法家號稱霸道,法后王,認為後人勝前人!對兵家的影響就是治軍嚴厲,慈不掌兵!

  • 4 # 浩哥的歷史觀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法家何時出現?對別的學術思想衝擊有多大?

    這個話題是龐大的工程!

    先來說說什麼是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

    有哪些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 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法家是何時出現的?

    一個思想的出現並不是馬上就能形成體系的,我們都知道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其實法家並不是他提出的而且將前人碎片化的思想加以整合

    法家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法家對其他思想衝擊有多大?

    個人覺得先秦時期對秦國的影響很大,商鞅讓秦國走上了強國的道路,我想大家對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這些人多多少少都聽說過

    只是秦國建立之後讓法家走上了極端

    後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成為正統!

    你以為法家就此結束?

    其實並不是雖然說是獨尊儒術而實際上是“禮法結合”此後各代王朝都是“禮法結合”,甚至到了現在也是這樣!

    可想而知法家對思想的強大!

  • 5 # 桐琴候月

    一種學術的產生一定有來源,不是憑空出現的,諸子百家的來源說法不一,有關法家起源問題的說法, 有的說源於理官、有的說源於黃老刑名、有的說源於儒家、有的說源於三晉官術、有的說源於殷政、有的說源於兵刑等等。但有兩種說法比較主流,一是說諸子思想來源於古代的官職,即“出於王官”,另一種說法認為諸子思想出於對當時出現的社會問題的反思, “即救世之弊”。總之法家起源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

    其實法家起源與禮分不開,中國古代是一個禮樂文明社會,法家的“法”最初並不是專指刑罰,古代禮與法是分不開的,二者是貫通的,禮不足治,而後有法。

    法家所推崇思想的可以集中概括為“法、術、勢”。“法”即統治國家的根本大法; “術”指君主操縱臣下的陰謀;“勢”指的是君主所具有的權力和威勢。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將“法、術、勢”融會成一套完整的理論。並認為, “法者, 憲令著於官府, 刑罰必於民心, 賞存乎慎法, 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師也”;“術者, 藏之於胸中, 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他提倡以“勢”為前提, 才能發揮“法”與“術”的作用。

    法家思想在先秦時期比其他諸子思想更活躍,更被統治者青睞,這主要是因為法家主張依賴君主的權威推行法治,主張立法權必須獨掌於君王手中,其目的在於保證法律穩定和統一,從而社會秩序和維護統治穩定。秦能逐漸強大並統一六國,法家思想功不可沒。可以說在先秦動亂時代,法家思想一家獨大,強壓其他學說,各國變法大都採用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墨。法家思想對其他思想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到了漢朝以後,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往往“王霸並用,內儒外法”。

  • 6 # 月影卿樂

    法家出現在先,百家爭鳴在後.

    法家和法家思維,比百家爭鳴早了幾百年.

    法家幾個重要節點,重要人物,按時間順序,一個一個說:

    1.管仲.

    百家宗師,自然也是法家宗師.

    <<管子>>一書,是唯一一本同時包含儒家思維,道家思維,法家思維,兵家思維的書.

    在管子之前有兵書,所以不能說管子是兵家起源.

    但是在管子之前沒有法家的書,所以說管子是法家起源.

    2.子產.

    是孔子的老師,第一個鑄刑鼎的人,第一個實際上實現了依法治國的人.

    管仲是第一個提出依法治國,子產是第一個實現依法治國.

    3.子夏.

    很多人會忽略子夏,甚至不知道子夏是誰.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正宗的大儒.

    但是和法家有什麼關係呢?

    我只簡單說一句,李悝,商鞅,吳起,都是子夏的學生.

    就這一點,足夠了.

    4.李悝.

    李悝變法既可以說成功,也可以說沒有成功.

    但是沒關係,即使失敗了,李悝也必須入選.

    因為李悝寫了一本書,名叫<<法經>>.

    因此,可以用一代宗師來形容李悝.

    5.商鞅.

    商鞅變法,在法家歷程上絕對排世界第一.

    雖然商鞅變法本質上是一個惡法,但它是第一次徹頭徹尾成功的變法.

    更重要的是,商鞅變法直接促進了中國的統一.

    6.吳起.

    雖然吳起變法失敗了,但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要說實力,吳起絕對在商鞅之上.

    二.再說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的締造者是齊威王.因為齊威王胸懷極度寬廣,營造了自由言論的環境,所以百家爭鳴才能出現.

    如果沒有齊威王,就不會有百家爭鳴.

    一句話:那不是衝擊,而是秒殺.

  • 7 # 崇哥影視大全

    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至前4世紀中葉是法家改革的起始點!

    與歐洲相比,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社會結構顯得十分簡單。春秋之初,中國社會僅有兩個權力階層:君主和貴族。春秋早期,中國北方地區國家的軍隊大多數由貴族所控制,因此戰爭往往有助於該地區貴族勢力的發展(在同一時期,魯國出現了"三桓",齊國出現了"田氏",宋國出現了"七穆" ,而晉國則出現了"六卿" )。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中葉,北方各國的貴族勢力不斷坐大。於是就出現了"封建危機",導致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當年的貴族搖身一變成了國君。

    在晉國,魏、韓、趙等貴族勢力在分晉之前,已經在自己控制的領土上逐漸推行旨在削弱他們屬下的貴族勢力的、以郡縣制為中心的、非世襲性官僚體制,並在土地所有制、稅收與法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三家分晉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君權以及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魏、韓、趙三國先後發起了在法家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全面性的改革。"三晉"中,魏國率先進行了改革。此後魏國實力大增,稱雄戰國,迫使其他國家加以效仿,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從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至前4世紀中葉的旨在強國厲兵的法家改革浪潮。

    由於沒有歐洲式的教廷勢力和城市中產階級勢力的抗拒,更加上北方各國的貴族勢力在"封建危機"後均走向式微,戰國時的國家因此就能在戰爭的推動下幾乎毫無阻擋地走向強大。顯然,中國強大的官僚制國家並不是通常所說的"治水農業"的產物,而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戰爭背景下國家和社會的互動。

    在戰國諸雄中,秦國的貴族勢力相對薄弱,因此改革更為容易推行。同時,秦國因為發起改革較晚而能借鑑他國之經驗。因此秦國能採取相比其他各國來說更為徹底的改革。改革後,秦國藉助其有利的地勢,從渭水順流攻擊"三晉",依長江直下包抄楚國,不久就在戰國七雄中取得一國獨大的地位。一個"一山難容二虎"的局面逐漸成型。

    在中國,法家改革的成功和法家思想在政治層面上的一家獨大使得"現實主義"成了戰國時期國際關係的唯一準則。任何類似於"國際社會"、"國際法"和"主權"等以價值為主導的國際關係觀在戰國時期都失去了市場。於是乎,不但反秦"合縱"難以持續,各國還"以鄰為壑"試圖把秦國這一禍水引向他方。秦國因此能施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把中國帶向統一。

    法家改革的成功還避免了一種"類民族主義思想"在當時中國的形成,這也加速了中國的統一程序。為了吸引民眾從軍,國家一般會採取以下三種方法(當然,一個具體的國家不會僅僅依賴一種策略來動員民眾加入戰爭):1.用金錢來僱傭民眾;2.通過一種意識形態,使得人們覺得是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戰;3.採取"大棒加胡蘿蔔" 的方法通過強制來脅迫民眾從軍,並通過獎勵勇敢來鼓勵獻身。

    理論上來說,強制性能力差而財源滾滾的國家會採取第一種方法,強制性能力很強的國家會採取第三種方法,而財源不夠同時強制性能力不強的國家會採取第二種方法(現代民族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在歐洲形成的)。戰國時代法家改革的成功大大加強了國家的強制性能力,使得當時的統治者無須通過煽情讓人們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的命運而戰,而直接採取了"大棒加胡蘿蔔"的方法通過強制性手段來迫使民眾從軍,這就阻止了"類民族主義思想" 在當時中國的形成,從而大大便利了中國的統一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個喜酒隨禮要2萬塊,真是要命,你們有這麼高的隨禮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