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逸峰的世界
-
2 # engr石山
李白的詩詞出律為什麼有些出律也為驚世奇作?
舉世皆知,李白是詩仙,他的許多詩詞都是驚世之作!但為什麼看似有些出律呢?有人說李白好酒,可能是酒喝大了?有人說他寫詩達到爐火純青,出律是為了不害詩意?還有人說他的名氣太大,出律錯了也是對的?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妥!如果是這樣李白也就成不了詩仙了,也就不可能被世人所推崇了!
那麼為什麼看似有些出律呢?我們一般要了解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為了不害詞意,選擇拗救。
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按照格律詩正格,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格式,整詩平仄關係應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按此正格平仄校驗,會發現第三句“我寄愁心與明月”的平仄為“仄仄平平仄平仄”,與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不相符。但是這並不是出律。這是為了不損害“明月”的詞意,採取了五絕變格體,本句“三出四救”的規律,第五字出律,第六字做出了本句拗救,對整首詩的平仄推導沒有影響。不但不影響平仄,讀起來也沒有不順的感覺。所以這首詩是合律的!
這種變格叫做“鯉魚翻波”。不但李白這樣做,其他唐詩大家也這樣做。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煙渚”,“平平仄平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無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這都是合律的。
如李白的《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如果對照七絕正格校驗,是不合律的。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格律還沒規範之前就有了要求押韻,但格律要求不嚴的律絕詩叫做“古風”或“古絕”。李白的這首《山中問答》詩,押的是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而舒緩,詩的情韻十足!
-
3 # 魚生文化雜談
要知道,李白本來就不好做律詩,而是尊崇古風,所以說他出律並不恰當,應當說他的主體風格壓根兒就不重律,他重白話。
有人會疑問,你不是在胡說吧,唐朝怎麼還有白話呢?此白話非今天的白話,還是請聽下文。
律詩乃流行新品種,李白是復古之達人要知道律詩在初唐還是個新品種,它是在古體詩和樂府詩之後出現的新詩,在唐代開始盛行,好比於當下的流行歌曲。
而李白喜歡的是什麼呢?恰恰是復古。李白對於嚴格要求對仗的律詩天生不感冒,於是他直追古人,要跟前人看齊,不願跟隨時流。
我們學詩詞文學的時候要注重其脈絡,要知道哪個人從哪裡繼承,其源流所出。
那李白的根系在哪裡呢?
他的根生在先秦,長在詩經和楚辭身上。
詩經的質樸,楚辭的奔放,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從先秦散文到三閭大夫屈原是李白精神的內在連結,對他影響深遠。
而古體詩更注重情志和意象的表達,比較像散文。它注重意思表達的清楚和直白,不太注重文辭的過分修飾。
到了漢魏六朝,駢文大盛,漢賦,六朝賦文,達到一個頂峰,而到了隋唐,人們把寫文章的手法又嫁接到詩中來,於是有了律詩。
唐人對於律詩的痴迷程度完全不下於六朝人對於賦文的陶醉乃至氾濫。
每個時代都有當下流行的東西,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每個時代也有不輕易跟隨時代的異類,他們完全不在乎什麼是“流行”,而只關心什麼適合我。
而有意思的是,恰恰是這些少數派,他們本來奔著守護傳統去的,結果往往又創造了新的風尚。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值得玩味。
所以晉代有了陶淵明,唐代有了李白和白居易,各領風騷。
李白也是如此,一心要追隨詩經和屈原的古風,不怎麼喜歡當下流行的律詩,結果寫出來就壓過別人一頭。為什麼?沒人像他那樣天真爛漫,直白爽快,所以他反流行,又創造了新流行。
白居易也反感於時風過分的雕琢。我們現在常聽人說什麼《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可以說這種人基本不懂詩。要是白居易聽到這種話,估計要笑掉大牙,詩寫的長就牛逼嗎,瞎扯。老白我寫的也不短。但不是那麼造作堆積出來的。
白居易崇尚樂府,認為它樸素而直接,不繞彎子,所以他也遠離律詩。依然成了大詩人。
可見,舉凡大家都不必為時俗所限,而懂得追隨自己內心的主張。
當然,並不是說律詩完全沒有可取之處。這要看他的文辭是給表達情志加分了還是減分了。如果文勝質,那麼就是減分的,如果質勝文,那麼就是加分的。這其實很好理解。
李白醉酒圖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開篇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而人的心性有頓漸之分。率性之人,不加修飾,他們適合散文與古體詩,純以氣勝。漸修之人,他們循規蹈矩,適合駢體文,也適合律詩。
而孔子也說過人有三種不同的根器:
“有生知安行者,有學知利行者,有困知勉行者。”
那麼,天真獨露的人可以說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他們不需要過多地思量計較去設計,而是跟從直覺,就能表達出超然物外的大氣象。李白就屬於此種。
所以要李白學杜甫那樣慢條斯理,如琢如磨,肯定是不成的。他也註定和那些苦吟的詩人有些遠距離。所以我們很容易瞭解他喜歡什麼樣的人。比如寫草書的張旭和懷素,比如賀知章,因為氣質相近。這就難怪杜甫只能做單相思了。
大修行人要如禪宗祖師,一聞即悟,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當下就要使智慧顯現出來。而一思維,就落入第二義了,那便離混一的道體相遠了。所以說,這也是李白不善寫律詩的原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的品質在於一個“清”字,一股清氣,是讓他能立足於整個盛唐詩人的高峰的重要原因。
李青蓮,在世俗的角度,他註定是不能成功的,在出世的角度,他似乎也難以成功,所以他獨特到極致,卓然不群。
他不能跟隨世俗,所以官路是走不通的,雖然他前期一直想進入官場,但一進去,就知道那裡不合他的胃口。索性在宮裡給他們表演一番,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疏狂已盡,然後流放青山。
但他也難入道,去做個道士。他欣羨孟浩然那樣的古僻之士,也喜歡尋仙訪道,但他性情活潑,要他守清規,恐怕還不如回去做律詩呢,所以出世也難成功。
那麼他能去哪裡呢?我覺得,如李白這樣的天才,只有孤獨是最好的去處,如果死的早,那就更加完美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來聖賢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
李白的去處,就是出格。出了格,才有絕品的詩,才有絕品的風流。就像電影《妖貓傳》裡楊貴妃的那句話,“大唐有了你,才叫盛世”。
世間也因為有了屈原、李白這樣的人,才顯得不那麼混濁,不那麼可惡,不那麼令人絕望。
-
4 # 懶懶說的黑是什麼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出律”這個詞,這個詞的出處取自詩詞的格律,通常是表現詩詞和對聯的平仄的。
再回到問題本身來回答:
相對春秋魏晉,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
由此可見詩仙太白寫的多為古體詩,所以就不存在出律一說了,而且李白生性浪漫,無拘無束,皇權富貴都不能將其束縛,何況死板規矩的格律呢!因而其詩不拘一格,瀟灑飄逸堪為神來之筆,所以他才李白,才是浪漫主義的代表,才是詩仙。
-
5 # 浪子邪
我們首先來談一談什麼叫做出律。
“出律”一詞出自《周易•師卦》“師出以律”。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律,法也……師出之時,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故云師出以律也。”
所以,“出律”的本意是指軍隊紀律嚴明。
後來,詞義變化,成為詩詞格律術語,“出律”就有了超出格律範圍的意思。
這個範圍,包括音韻、平仄、對仗等
題主問李白的詩為什麼出律也能成傳世名作,對此我有以下看法:
一、唐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楚辭、漢樂府、四言詩都是古體詩,李白承襲古風,擅長歌行體,創作了大量優秀詩作。如《將進酒》、《長幹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這些詩沒有嚴格的格律限制,更附和李白自由的個性。
二、格律詩經過“初唐四傑”、沈宋等人的發展,至盛唐時基本成型,但並未在詩壇佔據主導地位。格律詩與古風詩,在當時兩分天下,並沒有主流末流之說。李白也寫格律詩,如《送友人》、《登金陵鳳凰臺》等,但李白天性灑脫,不願被格律詩嚴格的框架所束縛,故其格律詩創作並不多。
三、隋代的陸法言於開皇年間著《切韻》,收字一萬一千五百餘,分193韻。唐代時定為官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韻書。
唐代詩人寫格律詩,定要符合《切韻》。然而這本韻書原本已佚,因此唐代詩人作品是否符合韻書已不可考。
宋人修訂了《切韻》,改名為《廣韻》,但這本書200餘韻,比起唐代多了不少。
南宋時王文鬱做《平水韻》,成為宋以後詩家寫律詩遵循的典範。這就與唐朝離得更遠了。
如今我們使用普通話,將新華字典的讀音稱為新韻,這與千年前的唐人的口音相去甚遠。
因此,李白的詩出律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我們現在根本就不能判斷。
其實,出不出律有什麼關係呢,格律詩也只是詩歌大家庭中普通一員,格律本是人們為了配合音樂而創造出來的,說白了是詩歌的附屬品。如果一字一句都受格律限制,豈不是給自己戴上鐐銬?
如同李白的詩,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若真只限寫格律詩,以李白的性子,早就“散發弄扁舟”去了。
-
6 # 霧雨心誠
詩歌是一種時代的文化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意境的提現! 古有詩詞,今有白話文,京劇等等的表達形式。 既然是意境的表現形式,就不應該有律可巡。
世上之事,太過求至,或多或少會失去完美的一面。 李白為詩聖,飲酒卻無度,人不能至,何況一首詩。
今日文化表達方式,就如京劇大師梅豔芳,無人可冒仿。文化形式是時代的產物,即有個人造詣,也有時代之功,梅豔芳你戲唱,不也可為驚世奇做麼?
-
7 # 流沙的夢囈
李白所處的時期,格律詩剛剛成型,要求尚不是那麼嚴格。而李白的詩勝在狂放恣肆,天馬行空,空靈跳脫,充滿浪漫主義的奇思妙想。
-
8 # 駝鈴悠悠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誕生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也是律詩發展水平最高的最鼎盛時期。
文友提出李白的詩詞為什麼有些出律也為驚世奇作呢?據我所知,現在流行的大部分經典詩作(除了杜甫的《登高》之外),沒有一篇是100%合乎律詩要求的。而100%合乎律詩標準的經典詩作流傳下來的少之又少。
所以說一首詩歌的優秀與否,與外在的形式沒有必然的聯絡,而決定詩歌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應是詩歌的內在的意境和追求美的價值體驗。 -
9 # 皖東小調
李白是孤傲不羈的詩聖,自由浪漫是他的靈魂,不會落俗接受別人的約束,隨心而放蕩,涉水去撈月。能寫出華篇,出律也不為忌。
-
10 # 半世飛仙
李白本就生活在格律詩未完全定型的時期,那麼他的詩歌不符合格律顯然是理所當然的!另外李白的律詩並不算是他的長處。
李白的長處是類似行文書卷般的詩,例如他的行路難,蜀道難,將近酒,廬山謠,別東魯諸公等都不是律詩,但每篇都是千古名作!
回覆列表
李白最擅長寫的是古體詩和絕句,特別是形式自由的古體詩,才能容納李白天馬行空般的豐富的想象力。他創作的詩歌,飄逸豪放,內容充實,其最得意的名作,比如“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長幹行”,“俠客行”,“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都是讀來琅琅上口,讓人回味無窮的古體長詩。雖然李白的絕句創作的也很多,質量上乘,膾炙人口,但只有古體長詩,才是承載李白豐富思想和飄逸風格的最佳載體。
當然,李白很少寫律詩,並不意味著他的律詩寫的不好,相反,象“渡荊門送別”,“登金陵鳳凰臺”(模仿黃鶴樓之作),“送友人”都是為後人熟知的佳作。
形式和內容雖然都是詩文創作中的重要方面,但總體上來講內容大於形式,絕對不能拘泥於形式而傷害了內容的表達。以李白的名篇“登金陵鳳凰臺”為例做說明。
登金陵鳳凰臺
[ 唐 ]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最後要說明的是,李白的時代,格律還不成熟,律詩的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李白的出律不是個別現象,前面提到的被譽為唐代七律第一的“黃鶴樓”,也有明顯的失粘之處,但依然無損於作品的經典,因為好詩文的關鍵還是在於傳神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