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澗一清泉
-
2 # 奧陶紀來客
一個時代的開始和一個時代的結束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的。天要興你,自然會有有能力的接班人,天要亡你,自然會生出無力之男。有一句話是“亡秦者胡”,想必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也知道,但他一直防匈奴,修長城,忽略了他的兒子,這就是天意。扶蘇若上位了,秦還能亡嗎?秦不亡那劉邦怎麼辦?所以,扶蘇就沒有繼位的命,為了亡秦,只好扶蘇死而胡亥上。
-
3 # 半醒半醉半迷離
扶蘇擁兵三十萬,為何聽信假聖旨而選擇自殺?
這段故事的始末是這樣的: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經常勸諫其父親,後因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死前詔令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以始皇身份賜死扶蘇,扶蘇遂自盡。
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扶蘇是一個對儒家思想深信不疑的人。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扶蘇為人仁。”
王夫之《讀通鑑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
遠在邊關的扶蘇鑑於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技術對朝廷的實時政局也瞭解不清楚,所以信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也理所當然。
第二點,假使說扶蘇知道這是一道假聖旨,他也自然沒有選擇。深信儒家思想的他,假如起兵,會被後世詬病,遺臭萬年這是他的信仰所不容許他這樣做的。
第三點,秦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朝代,大將蒙恬只握有一半的虎符,另外一半是在秦始皇手中的,也就是說當時的蒙恬或者扶蘇都並未完全掌控這隻軍隊,所以也不存在起兵之說。
綜上所說:遠在天邊的扶蘇對胡亥,趙高等人的這道假聖旨沒有選擇,只能奉旨自殺。聽起來真是悲哀啊!看了們,你們以為如何?
-
4 # 竒飛
這個問題要從公子扶蘇的思想意識來說。
公子扶蘇本就是嫡長子,按照封建禮教應為繼任者的不二人選,所以從小秦始皇就安排了儒學大家淳于越作為他的老師,讓他除了秦人推崇的法家學說外多學習儒家經典,為了將來統治天下做文化積累。
但是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等事件多次反對秦始皇,而被下派到將軍蒙恬身邊接受鍛鍊。其實從這我們能夠看到公子扶蘇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他的仁就來自於儒家精神。
儒家講求的是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講求忠君報國,甚至是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而不像法家一切都按照國家制定的律法來執行,雖然刑罰很嚴酷,但還是要講求一個證據。
秦始皇駕崩公子扶蘇並不知情,所以當公子扶蘇收到了趙高胡亥等人假造的聖旨時,他骨子裡的儒家思想決定了他必須遵照執行,秦始皇不僅是他的皇帝,也是他的父親,執行了就是盡忠盡孝。
也說明了公子扶蘇的儒家思想和秦始皇所尊崇的法家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他又無力改變,造成了他最後的政治絕望,選擇了以死麵對。
-
5 # 東流君
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亡不孝。此孔孟之道,亦傳承三百餘年矣,扶蘇,自詡尊孔尊儒之人,崇奉儒家經典,故見父親聖旨而受死必然。因其父,子政見有異,遭眨在前,瞬間聖旨賜死在後,此乃前後相繼,有如平民父子相爭,滾,滾,有多遠,滾多遠,又接著死去好,死了好,其二是,始皇死於沙丘,資訊封閉,全無形跡外露,縱有忠良將校,亦不曉其情,其三是,聖旨是真的,李斯掌管聖旨,其意行文,扶蘇皆知曉,故,聖旨到,扶蘇死,其情不同於後世李唐玄武門之變,不同於明初朱棣之反,如均反在明處,扶蘇,蒙恬同樣起兵,是以說,扶蘇,蒙恬之死,死在不明內情。
回覆列表
誰給你說是假聖旨呢
扶蘇政治理念與始皇帝不同甚至相左,扶蘇崇儒不重法,重王道而不喜、不行霸道。
始皇帝派他去邊疆鍛鍊,從他接到“聖旨”後甘心受死可以看出,始皇帝死前他並沒有轉變他的政治理念,所以始皇帝臨死是不可能傳位給他的。
另外,始皇帝幾次巡視天下皆帶胡亥,說明也在培養他,故而傳位給胡亥並不奇怪,既然傳位給胡亥,那麼這道聖旨不管是借始皇帝之名下的,還是胡亥自己下的,都是名正言順,是合法的,當然對扶蘇而言合法並不一定合理,而對胡亥來說這聖旨既合法也合理,不管扶蘇是否會反,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政治鬥爭扶蘇必死。
因此,歷史總是選擇了最為合理的方式書寫著人類的程序,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不可更改,後世之人應以史明鑑,不可自顧坐而論道而無論其他,假設去假設來都是歷史虛無主義,實不可取。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