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白起在長平的行蹤暴露,秦國馬上就面臨滅國之危。
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為什麼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很簡單: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南韓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不敢舉兵來犯。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②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廉頗不去,白起計策難以施行。
廉頗與秦國對立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能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資訊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
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反間計為什麼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①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換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②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④趙括的戰鬥力很差。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再糾正幾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趙括粉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中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那時候的巴蜀並非秦中國產糧區。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綜上所述,秦國當時已經泥足深陷,進退兩難,進則久攻不下,退則損兵丟地。焦頭爛額,十分難堪。
如果趙括沒有上當,而是如廉頗一般死守,並且能從秦軍的部署動向中發現白起的用兵特點,判斷出白起就在軍中,把訊息傳遞給魏楚兩國,各率兵馬,直襲秦國腹地,那秦國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歷史上的趙括選擇了貿然出擊,他背會了他爹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是夠勇,也進了狹路,就是缺個勝。白起沒有給他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分析戰事,不能把眼睛只死盯著長平一隅,而是要從整個七國的大格局上著眼。這樣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只要白起在長平的行蹤暴露,秦國馬上就面臨滅國之危。
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為什麼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很簡單: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南韓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不敢舉兵來犯。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②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廉頗不去,白起計策難以施行。
廉頗與秦國對立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能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資訊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
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反間計為什麼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①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換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②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④趙括的戰鬥力很差。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再糾正幾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趙括粉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中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那時候的巴蜀並非秦中國產糧區。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綜上所述,秦國當時已經泥足深陷,進退兩難,進則久攻不下,退則損兵丟地。焦頭爛額,十分難堪。
如果趙括沒有上當,而是如廉頗一般死守,並且能從秦軍的部署動向中發現白起的用兵特點,判斷出白起就在軍中,把訊息傳遞給魏楚兩國,各率兵馬,直襲秦國腹地,那秦國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歷史上的趙括選擇了貿然出擊,他背會了他爹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是夠勇,也進了狹路,就是缺個勝。白起沒有給他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分析戰事,不能把眼睛只死盯著長平一隅,而是要從整個七國的大格局上著眼。這樣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