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書房名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擴充套件資料“三希堂”的由來:書齋之所以改名為“三希堂”,是因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尤其受到乾隆帝的珍愛,並特意貯存於此,不時把玩。實際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這些中國書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經乾隆親自鑑賞過的珍品,往往鈐有“乾隆御覽”和“天子古稀”二璽。乾隆皇帝在藝術上擁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覺。他是古往今來蒐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之一,同時在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上都有很深的造詣。身為帝王而有如此才華,加上天下太平能遊歷神州,真是不虛此生,這在帝王群裡也堪稱“箇中翹楚”。他又是帝王中少有的高壽者(可能與其廣泛的情趣愛好相關),因年事已高祭天時在天壇留下的“古稀門”,也成為一段佳話。
“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書房名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擴充套件資料“三希堂”的由來:書齋之所以改名為“三希堂”,是因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尤其受到乾隆帝的珍愛,並特意貯存於此,不時把玩。實際上,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還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這些中國書法史上的精品力作,凡經乾隆親自鑑賞過的珍品,往往鈐有“乾隆御覽”和“天子古稀”二璽。乾隆皇帝在藝術上擁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覺。他是古往今來蒐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之一,同時在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上都有很深的造詣。身為帝王而有如此才華,加上天下太平能遊歷神州,真是不虛此生,這在帝王群裡也堪稱“箇中翹楚”。他又是帝王中少有的高壽者(可能與其廣泛的情趣愛好相關),因年事已高祭天時在天壇留下的“古稀門”,也成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