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柳家建軍
-
2 # 翠蜻蜓
答:感受極深,我會一口氣再讀三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一開篇,一股親切而溫和的情愫迎面撲來,落筆破題,開句就寫的生動別緻,精釆引人。氣勢裝闊而溫雅細膩,“共潮生”一個“生”字把明月和潮水寫的鮮活而有生命。“……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全詩從開頭到此句為一自然段,寫明瞭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林景色以及詩人的聯想和感慨,由江寫到月,由月寫到花,由花回到月,整個宇宙都浸染上明月的白色,彷彿被淨化了似的,讀到此處真的被詩人的神來之筆所震撼,彷彿我也站到了長江邊上,沐浴著皎皓的月光正和詩人一塊欣賞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一氣到底寫春宵月夜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著重表現思婦望月懷人的深情,其中不免有些惆悵和感傷,這到讓我感到作者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表露,極妙!詩以江月待人的擬人化表現,從自然景色春江花月轉到了現實人生的離別相思,可為天衣無縫。全詩252個字,36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節。真可為百讀不厭,如夢似幻,這就是我的感受和體會。我也真的想家了。完畢!
-
3 # 詩為諸藝之魂
感受只有悲傷!
受詩的感染,是自然的。時值深秋,讀詩之餘,望出大江南北,滿目凋零。每接觸這種話題,不得不得罪大批詩友:你們讀詩的方法真的不對。我說過,隋唐開始,起承轉合結構就固定下來了。作者這麼創作,讀者就這麼理解。離開起承轉合,談詩就是耍流氓。
以下簡要分述:
第一段,起,至“汀上白沙看不見”。點明時間、地點。江蘇有好事之徒想盡辦法證明青楓浦在他那兒……無語,並期待不糊弄人的結果。
明月代表她的丈夫,潮水代表她的思念,明月隨波水映月,水流萬里泛光波。這裡有“霰”、“霜”二字,不是說現在是秋冬,而是說春寒料峭。這股侵心寒意,消磨著少婦的青春,甚至生命。
第二段,承,至“但見長江送流水”。這裡的月,是在浩渺天地之中的少婦本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前句是關切地問夫婦何時離別;後句無奈地交代,這種人間悲情生活亙古不變。“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是全詩的主旨句。前句是設問,江月即少婦。後句春水東流,思念無限。
下面進入正劇。第三段,轉,至“魚龍潛躍水成文”。樓上、鏡前、簾內、砧邊,都是表現少婦無時無處不在想念夫君,情篤意濃。
“誰家今夜扁舟子”,有人說是丈夫也思念妻子。沒錯。更準確的應該是,少婦知道夫君也在思念自己。全詩就是這個婦人的角度。
最後一段。詩裡有大量的象徵手法,但有的詩友僅讀出表象,沒真正體味箇中含義。“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少女向遠方親人喃喃而語,說了自己昨夜的夢境(何止“昨夜”)。“春半”,直接是當時時間,更是少婦青春過半、精神開始衰減之意。“江水流春去欲盡”印證上句,明說時間,暗說少婦開始向生命盡頭走去。“江潭落月復西斜”,少婦每夜(也是每天)到江邊等待丈夫。
《春江花月夜》每一段,又是完整的起承轉合。它的創作技巧,在優秀長詩中是空前的,無出其右,獨此一例。有人說它“孤篇壓全唐”,卻不說什麼理由(可能也不知道什麼理由)。現在我把理由說出來了,進而再說,到目前為止,是“孤篇壓中華”。它是長詩的巔峰。預言一下,再過一千年,沒有一首長詩能超越它。
生活艱辛、親情永恆,每個時代,每個地方,每個階層,能離開這個主題嗎?所以,我們讀這首詩,是非常親切的,是能發生共鳴的。
有的解讀竟然說,《春江花月夜》對話宇宙,包含釋道儒內容……用天馬行空都不能形容始作俑者了。你還不如說,這首詩還有共產主義思想,豈不更好、豈不不容辯駁?
江邊的思婦,不知離別長久的丈夫身在何方,更不知丈夫的生死與否,能做的唯有一事,天天、年年盼望愛人回來。我,一如這位可憐的婦人,內心一種企盼:……詩,何時能夠正本清源?
(但願我錯了。)
回覆列表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一首名作,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以月光為主旋律,借魚雁傳信的典故,以景,情,理展開,寓情於景,抒寫了詩人真摯而細膩的離別之情。
這首詩一改齊梁遺風,文辭秀麗優美,清新悅目。韻律悠揚流暢,宛轉動人。讀這首詩會把你帶入一個靜幽,寥廓,迷離,深沉的畫面意境之中。使人如痴如醉,回味悠長,感悟深遠!不愧稱為初唐詩中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