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產日記

    搞水產養殖,水質決定養殖的效果和產量,直接關係到養殖效益。生產中到養殖中後期,特別是到了夏季,很多養殖戶的池塘、水庫均出現水體過肥、滋生藍藻的現象,導致魚兒發病甚至死亡。這種情況下養殖戶採取換水,潑灑殺藻的藥物後略有緩解,但幾天後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搞得養殖戶非常苦惱!

    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隨著養殖時間增長,養殖水體中殘餌、排洩物、分泌物增多,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就會出現水體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超標,滋生藍藻等有害藻。實踐證明,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才開始處理,雖用了很多調水解毒的藥物,但收效甚微就採取大量換水,然而換水代價較高不說,很多也沒有那麼好的水源條件。

    根據筆者多年的養殖經驗,和一些養殖戶實踐的情況,採用微生物調水可以保持水質良好,水體沒有藍藻滋生。使用的微生物菌主要就是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和乳酸桿菌。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和乳酸桿菌調節處理,屬生態防治方法,安全無毒副作用,並且養殖戶完全可以有家裡自行培育這些微生物菌,所以處理成本也非常低。

    但使用這些微生物菌,需要注意這幾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是在養殖初期就應使用,而不是水質已經惡化才用就不易體現出明顯效果;

    二是幾種菌配合使用,具體調水方案為每個月養殖水面潑灑2-3次光合細菌、2-3次芽孢桿菌,使用時早上太陽出來潑灑光合細菌,午後潑灑芽孢桿菌;每月潑灑1-2次乳酸桿菌,同時常採用其拌料投餵;

    三是潑灑使用前後三天不要使用消毒、殺菌、殺蟲劑,否則將大大影響使用效果。

  • 2 #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水質的好壞是透過水體所含物質表現出來的,其中包括了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特別是藻類,因不同的藻類會呈現不同顏色,也被視作為水質好壞的指示物。

    水體中的藻類一般是由水源帶進,繼而再擴大繁殖而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施了肥,水中就有藻類,就會肥起來的原因。

    池塘水體很適合藍藻等藻類生存,這也是藍藻總是出現的原因。

    這也就表明,要完全杜絕池塘中的藍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控制其數量。

    要控制藍藻數量,最好就是限制它的生長條件。比如:

    1、冬季清理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漂白粉徹底清塘。

    2、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

    3、科學肥水,不要過度投肥。

    4、使用微生態製劑(如EM菌)。

    池塘環境很特殊,它裡面的投入品很多,造成水域環境複雜,有機質容易積累,導致很多有害藻類、寄生蟲、細菌等滋生。要想水質好,就要在各個養殖環節上多做最佳化,比如科學投餌、科學肥水等,儘量減少有害投入物,增加有益物質,維持池塘生態動態平衡。

  • 3 # 踏火逍遙說魚

    水產養殖中魚塘出現藍藻確實是一件要人頭痛的事情,如處理不好會經常反覆,嚴重影響到魚的生長及日常管理,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養殖水體不長藍藻呢?其實您在提問時已有答案,那就是養好水質!對此踏火給您如下建議:

    1、對於之前經常出現藍藻的魚塘,可在空塘期間先將魚塘水排幹,徹底地清塘、曬塘,儘量將塘底過多的底泥清除一部分,以減少之後水體中的有機質含量。

    養魚前用生石灰進行消毒,每畝用量為75公斤左右,消毒方法可先將塘加水15公分左右再下石灰,等石灰化開後再灑均勻。要想獲得更好的效果,灑完之後可用農用的懸耕機將塘底的底泥翻一兩遍,其目的是讓石灰與底泥充分結合,更有利於底泥中的有機質分解。

    2、養殖早期一定要培養好水的藻相,在早期通常水色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以黃褐色為主(其中包含茶褐色、紅褐色、薑黃色等),另一類為綠色水(如黃綠、油綠、藍綠、墨綠等)。在這兩類水質中,前者的水體中含魚類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較多,適合魚類生長。其水體中的藻類以隱藻和矽藻為主,;而後者的藻群則以綠球藻、微曩藻等為主,所以水色呈現綠色,易產生藍藻。根據這一原理,可在早期培水時有選擇性地接種一些藻種。

    3、日常投餵和換水,平時一定要注意及時換水,保證水質的活度,使藻類生長及便換平衡;,同時做到合理投餵,對於魚吃剩下的殘餌要及時撈出來以免壞水,這一點很關鍵。

    4、適時改底,特別是在養殖中後期,水體和魚塘底部的有機質會積累較多,這時需定期用藥物來改善底質才行,否則藍、綠藻很易爆發起來,最後水體中出現藍藻。

    5、可適當放養殖一些濾食性魚如鰱魚,讓其濾食一部分水體中的藻類,以保持水質的清爽,減少藍藻爆發的機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農民的小麥熟了,布穀鳥就會鳴叫?是巧合還是有規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