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霧都老徐
-
2 # 新風堂堂主
就我讀這麼多次《道德經》的記憶,“谷”字在全書中好像共五個章節提到,具體的文字如下。
1,“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第六章;
2,“曠兮其若谷”,第十五章;
3,“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4,“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
5,“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為下,故能成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那麼,這個“谷”字,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道的一種形象說法。與“淵”相同,用讀者能想象到的實物和現象來表達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淵,看起來是滿的,但是它一直在流動,永遠不回滿,所以才會滿;谷,看起來是空的,所以才能包容任何東西,但是它又是滿的;
第二,“無”的一種意境表達。所謂“虛懷若谷”是也。只有虛無,才能包含萬物;
第三,靜虛,虛無。所謂“穀神不死”,就是說山谷可以被摧毀,但是山谷一般靜虛的精神是不死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靜虛。
另外一個詞是“不穀”,這裡的“谷”是五穀雜糧,糧食的意思。“貴以賤為本,侯王自謂寡、孤,不穀”,都沒有資格吃五穀啊,不做好自己的事情,都沒資格吃飯!
-
3 # 章顥宸
章老師非常樂意為您解答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相關問題。
老子開篇第一章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言既透露出“道”的永恆性,又直接言明“宇宙”的本源,即“萬物之母”,即“道”。而後,老子在第六章中進一步言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者,道之別名,此處明確表示作為“道”的宇宙本體先衍生出“天地”二物,而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則從側面映證了這一點。
對於宇宙產生萬物的過程,老子僅僅用了十三個字進行概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究竟所指何物,老子並沒有直接言明,然而根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述,以及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所表達的“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的思維方法,筆者認為“一”即指天,“二”即指天與地,“三”即指天、地、人。
所謂“道法自然”,是指“道”取法於自己的存在狀態,即宇宙自身的存在狀態。老子對這種存在狀態做了簡要的描述,“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由此可見,宇宙的存在方式寂靜無聲,獨立長存而不變,迴圈執行而不息,所以筆者用“永恆運動”概括這一本質特徵。
此外,老子在論述萬物起源時,還引入了一個“無”的概念。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筆者看來,“無”並不是主觀意義上的虛無,而是“道”的一種最初的混沌難分的狀態,“無”的意義正在於描述了“道”在衍生萬物的過程中,由無形的存在轉變為有形的存在的這一重要特徵。
綜上所述,“谷”是“道”的存在形式,它處在眾人之所惡,卻善利萬物而不爭,是道家追求的一種無我的境界。
-
4 # 荷齋
谷,指的是山谷,象徵博大虛空,能包容萬物。
延伸來講,就是希望人不要做高山,而是要像山谷那樣,處於低勢,才不會與人競爭,迴歸整體。
也就是說,凡抬高自己的,必降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為高。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有這樣的人,看似極普通,其實他們只是不顯山露水,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我曾經的認識一個老闆,新加波,加拿大等國外都有公司,國內更不說,北京的四合院好幾套,以前是位清華教授,後來經商,都非常成功。但為人非常低調,沒有一點老闆架子,吃的也很簡單,一碗青菜面擱個雞蛋就知足。多吃個雞蛋都覺得是浪費,營養過剩。去哪都是騎腳踏車,有車極少開,讓出一套房養流浪貓,四百多隻。穿著也不打眼,極普通的地攤貨衣服,就和北京的老大爺差不多,慈眉善目,待人親切真誠。大家反而都對他特別客氣,尊重他。周邊鄰里有好吃的都願意分享給他。
回覆列表
單就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試試解釋一下。
這一句可推定,“谷”是宇宙裡永恆流轉的某種東西,在道家就是“炁”,在佛家就是“如來藏”,在基督教就是靈魂,用現在科學術語就是能量+資訊,在多維宇宙模型裡,只有能量+資訊這兩樣東西是最基本的存在,一切萬物都源自這兩樣東西,且這兩樣東西是在所有維度裡都是最基本的存在。
所以,老子說她是“穀神”。唯物主義者是無法解釋為什麼“谷”後面跟著個“神”字,且還“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