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骨科醫生楊豐建

    1,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最核心的內容不是機器做檢查,而是做完檢查以後,影像科醫生讀片子,根據片子的表現寫報告。造成兩家醫院報告不相同的最大因素可能是影像科醫生的意見不一致。換句話說,同一張片子,不同的醫生也可能寫出有差異的報告。

    2,第二方面的因素在於機器裝置。核磁共振檢查裝置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場強。可能1.5T看不清楚的現象,在3.0T場強的核磁上面就可以看清。

    3,兩次檢查成像的條件不一樣。病人姿勢的變化,成像圖層的厚度,斷層平面的位置對於細小的病變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影象。

    總體上來說,讀片醫生的差別可能是最大的因素。雖然核磁共振是輔助檢查,但是除了機器之外,一張合格的報告還包含了影像科醫生的經驗和水平,並非單純的機器作業那麼簡單。

  • 2 # 不知道取個什麼名字H

    每個醫生的經驗技術認知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些病多找幾家醫院看看是好的,說幾個實實在在的案例,有個50多婦女頸椎、腰椎疼,醫院x光、ct、核磁都拍了,增生變尖了,但是片子報告並沒有寫增生,醫生只說是正常退化,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腳疼兩年去一家醫院幾次拍片子都說沒事,骨頭好著呢因該是溼寒引起的腳疼,換了一家醫院檢查是椎間盤突出,還有一個朋友30多腰疼10了,每年去醫院檢查拍片子都說好著呢,前段時間病情加重去醫院住院拍片子說可能是突出,我讓馬上拍核磁確定病情,結果是脫出,多少人腰腿疼讓醫院這些不負責任的專科醫生耽誤了,所以多去幾家醫院看看是好事,對自己負責。

  • 3 # 骨科張還添醫生

    這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是很多患者困惑的地方。為什麼同一個病人、同一個部位去做核磁,出來的報告不一樣,找不同的醫生看也得出不同的結論。個人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歸結為患者,儀器,影像科醫生及專科醫生等因素。

    1.患者因素:疾病的發展及預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不同時間做的核磁檢查結果可能不一樣。比如最常見的膝關節滑膜炎,急性期T2加權可以發現積液呈高訊號。同一個患者一旦積液吸收了,再做核磁共振,這個時候就不一定有高訊號顯示了。當然,像軟骨磨損,半月板或者交叉韌帶損傷,這種短時間內變化不大的疾病除外。

    2.儀器方面:不同醫院裝置不一樣,這個主要是影響清晰度,比如1.5T或者3.0T的差別。另外,做的過程中因為患者的移動可以造成偽影。

    3.影像科醫生:一般來說,他們的診斷還是比較客觀的,但是看病需要結合體格檢查及病史,有時候影像學有變化,但病人沒有症狀,有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偽影。

    4.專科醫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醫生專攻方向也越來越具有針對性,所以看病必須找專科醫生。現在看病,很多具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只知道找骨科醫生。或者很多醫院,醫生的分工沒有這麼細,骨科醫生也可能劃分到外x科。這個時候,患者找的醫生是外科。這裡不是說全科醫生或者骨科醫生不好,但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每個疾病都面面俱到。

    所以就會存在,這次,看你膝關節核磁的醫生可能是肩關節方面的專家。而下次,看你膝關節核磁的醫生可能是踝關節專家。這樣的話,診斷差異也就不足為奇啦。

    當然,醫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自身的不確定性。而醫生學習的週期是漫長的、甚至是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再加上實踐活動,就會完成每個醫生認知上的差異,這也是一個客觀因素。

  • 4 # 運動醫學解強醫生

    膝關節磁共振報告是放射科醫生對核磁影像的判斷的結果,所以每個醫生的判斷標準會有一定的出入,但不會有大的原則上的出入,這是可以理解的。核磁出來以後,最好找運動醫學的醫生閱覽,並告訴治療方案。

  • 5 # 難得糊塗168168

    去年老公治一個同事的親戚,好在人家醒目,可能也聽過他家親戚講過我家懂治骨科,人家就是腰椎拉開一點,醫院拍片就說腰椎間盤突出,要他做手術,他不同意,如果做手術了多恐怖,必競那位置很重要,我家治骨科35年來,碰到很多次給醫院擺烏龍的,有事,說沒事,沒事說有事,人心都是肉長的,開不得半點玩笑,希望那些有證的,對工作態度要有擔當,才對得起身上那套白大褂,以前我家樓下的也是,想住有熟人,就相信醫院,拍片說腰骨鈣化了,跟他老婆聊天的時候,哎聲嘆氣,問她怎麼回事,說他老公去大醫院拍片,腰骨鈣化,連車都不敢開,我回到家,跟我老公說,不可能,我老公說,如果腰骨鈣化還能走上班,早就躺床上,說那個年齡不會鈣化,叫他家拿片來看,我家的一看片,腰骨一點沒鈣化,只是有骨刺,要不是我家幫看,愁都愁死了,後面又買多一部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婦女節的家長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