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行致良知

    關於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孩子,豈止是80、90後的家長,每一代家長中都有。只不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意識的覺醒,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由此,也出現了一些過度和出錯的教育現象。

    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愛的名義,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反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傷害的現象。

    至少以下情況比較嚴重。

    1、包辦。

    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由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包辦,孩子什麼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學習就行了。很多孩子都五年級了,連鞋帶開了都不會系,早上刷牙的牙膏都是提前有媽媽擠好的,雞蛋都是剝好了放到碗裡,如此等等。這是以愛的名義束縛了孩子的手腳,剝奪了孩子做人的最基本的一些本領,不是愛,是害。最後培養出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無法獨立面對世界、更無法解決困難的低能兒。

    2、真空。

    唯恐孩子受到傷害,給孩子創造了人為的真空環境。喝水恨不得喝蒸餾水;吃飯恨不得吃自己種的菜;見人恨不得只見博士碩士;孩子一感冒就去醫院打點滴,見不得孩子咳嗽一下;孩子不能和學差生交朋友,最好連話都不要說;不能去農村,嫌髒;......孩子幾乎生活在真空中,這是愛嗎?這是以愛的名義遮住了孩子的雙眼堵住了孩子的耳朵,剝奪了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機會,最後一定培養出一個沒有任何免疫力的超級容易被打倒的人。

    3、干涉。

    父母以愛的名義粗暴干涉孩子的生活。不許看電視、不許玩手機、不許讀父母不喜歡的書;不能玩水,不能玩土,不能玩父母認為危險和髒的東西;讓你九點上床睡覺就九點,讓你多喝牛奶就多喝,讓你選擇讀金融就得讀金融,讓你在家附近上大學就得在家附近上大學;不許和誰誰交往,不許喜歡哪種型別的女孩子,不許喜歡哪個明星。一碰到孩子的觀點或愛好和父母不同,就橫加干涉,最後培養出一個沒有主見、畏首畏尾、沒有自己的孩子。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1、教育知識不足。

    很多家長不學習,完全憑感覺來教育孩子。其教育觀點有的來自於父母長輩,有的來自於親戚朋友,就是沒有透過讀書、學習來系統的增長自己的教育知識。其實做父母也是需要培訓和學習的。

    2、度的把握不好。

    溺愛和粗暴都是過度。適度永遠 是一門學問。溺愛的父母往往有透過孩子補償自己的心理,粗暴的父母往往有我是唯一正確的錯覺。這都是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正常的、獨立的人來看的結果。越是家庭條件優渥,越要注意自己是否過多的干涉了孩子。

    3、滿足溫飽之後的迷茫。

    鄭也夫先生曾經在《後物慾時代的來臨》一書中說過,人類第一次解決了溫飽問題,隨之進入了後物慾時代,在如何正確地生活上陷入了迷茫。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在以前,家長為了溫飽而奔波,有時候對孩子的教育不像現在這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整合資源,孩子的成長在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教育下反而比較健康。現在,社會發達了,物質豐富了,追求多元了,有了能力的家長有時候反倒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尤其很難控制對孩子成長的干涉的慾望。這不單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社會飛速發展,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面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比如手機問題,追星問題,職業規劃問題,等等等等。

    怎麼辦?

    只有多學習,多開闊眼界,多參考,及時調整,時時進步,把教育孩子真正當成一個課題來做,才會不至於出手不當。

    願每個孩子都能碰到開明、民主、有知識、有素養的家長。

  • 2 # 小biu媽媽

    不知道大家對“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熟悉嗎?我們之前是聽著耳熟,現在是用著順手,80、90後爸爸媽媽也把這份好傳承了下來。

    不可否認,爸爸媽媽確實是出於愛孩子才會建議、管束、說教甚至動手,但是想想其中的原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的經驗之談,對孩子的選擇錯誤有預見性。如果明明知道前方危險預警而不去告知,可能得考慮不是親爸媽。

    2.孩子是我的,必須受我管控。這樣思想的父母會全方位的管理孩子的一切,多見常年寡居的單親媽媽或爸爸。

    3.限制孩子,不管金錢還是精神。不在少數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花費非常謹慎,對必要的花費也是能省則省,讓孩子有脫不去的貧窮感,即使買了,他們也會說一些“家裡沒錢,爸媽不容易”之類的話,讓孩子充滿負罪感而沒有擁有的喜悅。說白了就是他們不捨得,但是卻把問題推給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塵埃落定》表達的是什麼樣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