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如是如是我聞

    還是打個比方:

    我好比是大海水中,冒出的一個水泡泡!

    這個水泡泡,對周圍的水,傲嬌的說:LOOK !看“我!”(me )!

    這時候就有“我”了!這個“我”是不是大海水中的一滴水。答案是肯定滴!

    但是表面上看上去“水泡”不是海水。

    那麼,什麼是“無我”!守住這個“水泡泡”看它能傲嬌地堅持到什麼時候。牢牢的守住這個“我”。守到“照見五蘊皆空”。“啪~”的這麼一聲!照破五蘊皆空了。原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時候“無我”了。那麼這個“我”哪去了?

    是消失了呢?還是轉了呢?水泡又轉成大海水了。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我從哪裡來,還歸哪裡去!無生亦無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2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無我思想是人類的最高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根源,也是儒道佛三家聖賢共說之義,佛家尤其講的透徹。網搜下漢語大詞典,瞭解字面意思不難。話題太大,僅從常識角度,閒聊幾句,供參考。

    【1,此句為何難解?】

    原因是這四個字的含糊性,即(1)“心“沒形狀,不可及。(2)“中”沒固定,不可及。(3)“無”沒實義,不可及。(4)“我”沒確指,不可及。不論是誰,也不論怎麼說、說什麼,其實的都是“非心、非中、非無、非我”,不是真的“心、中、無、我”。此句的虛幻性使人霧裡看花,捉摸不定,沒法弄明白。

    【2,“心“的含義】

    在儒家指“性”,即人性;在道家指“道”,即道德;在佛家指“心”,即無始本能。

    【3,“中“的含義】

    在儒家指“無邪”,在道家指“無為”,在佛家指“無相”。

    【4,“無“的含義】

    在儒家指“公性”,在道家指“無形”,在佛家指“空”。

    【5,“我“的含義】

    在儒家指“私”,在道家指“有”,在佛家指“妄心”。

    【6,此句特點】

    就是不可思、不可說、不可見、不可寫,當然也就“無義可論、無門可入、無能可及”,思維蒼白,言語無力,文字多餘。換言之,四字是假名,徒有其表,內無一物,不能探討。

    【7,儒道佛三家的教語】

    儘管如此,三家聖賢還是指出了證悟的方向:(1)儒家六義,思無邪、事無私、行無求、仁無邊、愛無盡、學無限,就能趨向“心中無我”。(2)道家三義,無慾、無為、無形,超越矛盾,就能趨向“心中無我”。(3)佛家三義,無相、無住、無見,破除妄心迷惑,就能趨向“心中無我”。

    【8,解讀關鍵】

    只有一個,就是要明白“心”根本不存在,是人的錯覺,因為肉團非心,大腦非心,身體非心,感覺非心,思量非心,無處能找到心!心都沒有,何談“中、無、我”?同理,“中”為假,“無”為幻,“我”為影,與“心”一樣,都是個稱謂,不能與實物對號入座,獨在絕對,不能旁觀,沒有實義。

    總之,心=中=無=我,在思維、言語和文字之外,如水中月、谷回聲、夢中事,似有實無,非真非在,空有其名。明白這些,就知“無我=無念=無思=無心=放下=捨棄=萬物”,能把“天地視為自己“的人,一瞬間就能做到“心中無我”------儒家稱為“明明德“,道家稱為“證道“,佛家稱為“作佛”。

  • 3 # 曉風撫夢

    許多人理解的“心中無我”,是一切對別人好。其實,這是片面的。所謂“心中無我”,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沒有私心。再完美的人,也會有私心。因為我們生逢於世,必須解決自我生存問題。有的人,會自給自足,只要自己過好了,又不會傷害他人。還有一種人,身處社會中,在利益交織中,能夠以一種道德和社會規範相約束,不過分佔有,不非法獲取,一切都是合理所得。

    善待他人。做一位受人尊敬的人,首要就是善待他人,儘可能多照顧到他人的感受,對待身邊的人常存一顆仁愛之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貧窮時,自食其力,不給別人添麻煩;富有通達了,能夠回饋社會,照顧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天下為公。如果身處管理崗位,能夠事事出於公心,公平待人,公正處事,對得起崗位,受的起檢驗。能夠做到廉潔自律,不借助公器辦違法苟且之事,不利用公權侵佔公共利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匡正社會風氣,維護社會正義。

    總之,“心中無我”是一個至高境界,只要奉為理想,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成就一番大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話西遊裡`至尊寶說過一句最經典的話?